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殷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殷夫 (1910.6.11-1931.2.7),原名徐白,譜名孝傑,小名徐柏庭,學名徐祖華,又名白莽,浙江象山人。

簡介

讀書時先後用過徐白、徐文雄(字之白)等學名,筆名有徐殷夫、白莽、文雄白、任夫、殷孚、沙菲、沙洛、洛夫、Lven等,中國共產黨員,中國無產階級的優秀詩人,左聯五烈士之一。[1]

殷夫
殷夫.jpg
原圖鏈接 來自360網
出生 1910年6月11日
浙江省象山縣
逝世 1931年2月7日
國籍 中國
別名 徐白、孝傑、徐祖華、白莽等
職業 職業革命者、詩人

人物生平

清宣統二年端午節(1910年6月11日),殷夫出生在浙江象山縣懷珠鄉大徐村(今大徐鎮大徐村)。

民國九年(1920年)秋,考入象山縣高等小學。

民國十四年(1925年),進入上海民立中學,積極參加聲援"五卅"運動的鬥爭。

民國十五年(1926年)七月,轉入浦東中學,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

民國十六年(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他被捕關押3個月。在獄中作詩《在死神未到之前》,長達500多行,曾刊登於《太陽》月刊。並結識該社編輯,加入"太陽社"。

民國十六年(1927年)秋,入同濟大學德文補習科,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民國十七年(1928年)初,再次被捕,出獄後回鄉。

民國十八年(1929年)二月,重返上海,從事共青團和工運工作。同年5月因組織上海絲廠工人罷工第三次遭捕。出獄後在團中央宣傳部工作,擔任青年反帝大同盟刊物《摩登青年》和共青團中央機關刊物《列寧青年》的編輯,撰寫和翻譯了不少政治論文。

民國十九年(1930年)三月二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發起人之一。在《萌芽》《拓荒者》《巴爾底山》等左聯刊物上發表了《血字》《別了,哥哥》《五一歌》《讓死的死去吧》等著作。被魯迅稱譽為"這是東方的微光,是林中的響箭,又是冬末的萌芽,是進軍的第一步,是對於前驅者的愛的大纛,也是對摧殘者的憎的豐碑。"

民國廿十年(1931年)一月十七日,在上海東方旅社參加黨的會議時被英國巡捕逮捕。

民國廿十年(1931年)二月七日晚,殷夫柔石胡也頻馮鏗李求實等五名"左聯"作家,與林育南等其他革命同志共24人,被秘密殺害於上海龍華的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附近的荒野里。殷夫遇害時年僅22歲。

主要作品

殷夫被殺害的時候還不到21歲,他給我們留下了詩作99首,譯詩11首。生前作品結集未能出版,建國後編印了詩集《孩兒塔》《殷夫選集》《殷夫集》。主要作品有《別了,哥哥》《血字》《孩兒塔》《伏爾加的黑浪》《一百零七個》等。

《死神未到之前》 1927年5月

《歸來》 1928年底

《別的晚上》 1928年底

《別了,哥哥》 1929年4月12日

《自由》譯作 1929年初

創作風格

殷夫早期詩作,大多歌詠愛情和故土,對於黑暗現實的譴責和對於光明未來的呼喊交織在一起,在憂鬱和孤寂中留下思想波濤的痕跡。從1929年到犧牲前夕,出於鬥爭的需要和思想感情的變化。

這些詩作以粗獷的音色和高昂的節奏,從正面謳歌了工人階級的鬥爭事業,傾訴着自己對理想的執着追求和與舊世界徹底決裂的信念;境界開闊,氣概雄渾,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和強烈的時代感。魯迅稱讚殷夫的詩是"屬於另一世界"的,"是對於前驅者的愛的大纛,也是對於摧殘者的憎的豐碑"(《白莽作〈孩兒塔〉序》)。殷夫是繼郭沫若蔣光慈之後,現代文學史上又一位重要的革命詩人。[2]

從殷夫的詩歌創作中,可以看到一條明晰的曲線:當他投身於戰鬥,生活在革命組織中,他就充滿着朝氣和活力,詩歌的格調也顯得高昂;當他被隔斷了和革命的聯繫,脫離了集體,他的思想就陷入苦悶,詩歌的情調也就低沉下去。他的喜怒哀樂無不與革命聯繫在一起。他是一個與革命共同着生命的詩人。他的思想和詩藝的發展,是他不斷追求,不斷參加革命實踐的結果。

殷夫是一個詩才橫溢的青年,他善於運用與內容相和諧的藝術形式,並形成自己的風格。他寫的愛情詩,情深意切、格調委婉。他寫的小詩,言簡意賅,詩意含蘊。殷夫早期的抒情詩表現了對舊社會的憎惡和對光明的追求,也帶有傷感情緒;後來的鼓動詩,具有強烈的戰鬥性。

殷夫創作的數量雖然不多,但他對中國現代詩歌的發展貢獻不小,他是革命詩派的代表詩人。

相關視頻

實拍中國浙江省寧波象山縣(殷夫故居)2013-06-1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