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龙头蛇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全景描绘万历皇帝与丰臣秀吉的史诗对决

生动还原扣人心弦的战斗场面

展现明、朝、日三国政治经济、军事技术、外交的全面竞争

揭示东亚朝贡体系的实际运作

16世纪末,经过张居正的改革,明朝一扫颓势,年轻的万历皇帝采取积极和颇见成效的边疆政策,延续了明朝的军事中兴,但朝廷党争也愈演愈烈。未来的后金汗努尔哈赤征服女真各部,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新兴力量。宣祖李昖治下的朝鲜饱受党争之扰,内政荒疏,军备废弛。出身卑微的战国枭雄丰臣秀吉平定各方势力,渐次统一日本列岛,开始把目光投向大陆。

1592年春,企图征服明朝的丰臣秀吉集结大军于名护屋城,下达了渡海侵略作战的命令,兵锋直指朝鲜。5月,日军登陆釜山,一路势如破竹,朝鲜君臣无力招架,紧急向明廷求援,一场持续六年、投入数十万将士的东亚大战由此拉开序幕。

在本书中,军事史家石康重视运用中方史料,关注战争动员、战略战术、军事技术、后勤补给和战场环境,分析内政、外交与军事的互动,对围城战、山地野战和海战等诸多战斗细节的描述扣人心弦,立体地讲述了这场大战的来龙去脉。在他看来,万历援朝之役是近代东亚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场战争,不仅改变了当时三国的历史走向,也深深影响了今天的东亚地缘政治格局。


★从明朝视角来研究万历援朝之役,详述来龙去脉

作者回顾了明朝出兵援朝的历史背景、16世纪三国之间的冲突,描写了持续六年的东亚大战的全过程,诸如军力配备、日军攻势、朝鲜官军的一触即溃、地方武装和僧兵的战斗、明军出兵过程、朝鲜的军事改革、战后处置等。

★《隳三都》作者周思成老师翻译,精彩再现惊心动魄的战斗细节

书中着意描绘了一系列围城战、山地野战和海战,如忠州之战、玉浦海战、闲山岛海战、平壤大捷、碧蹄馆之战、晋州城攻防战、南原之战、稷山之战、鸣梁海战、蔚山倭城攻防战、露梁海战等。

★比较三国的军事技术、动员能力、后勤补给和内政外交的优劣

分析三国军事技术长短,特别关注武器与战术、武将性格与能力。既展现了三国各自的体系如何应对战争,也没有忽视朝廷的党争,围绕册封丰臣秀吉的争议。外交场合的尔虞我诈也贯穿整场战争。

★刻画了虽有种种缺陷,却竭力维护明朝军事霸权的万历帝形象

在叙述战争事件的过程中,作者凸显了万历帝在明代国家中的关键角色。

★透过战争看朝贡体系的实际运作与明末清初的东亚局势

朝鲜求援、议和过程中的误解和龃龉、导致战火重燃的恐吓、封贡之争都是朝贡体系的体现。大战之后,明朝和日本的历史走向发生了剧烈变化。

本书是西方少有的从明朝角度来研究万历朝鲜之役的著作。在东西方战争史比较研究视野下,作者既考察了日、韩史料,也充分利用了明、清史料;既参考了西方与日、韩研究论著,也关注到当代中国的学术观点,因而本书史料充分,观点鲜明,持论相对客观。本书强调万历时期的明朝依然有强大的军事能力与高效的官僚体系,用充分的史实,展示了明军在战争中的主导地位,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日、韩学者的偏见。本书对于作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武器装备、后勤供给等方面都有精彩论述,深化了这场战争的系统认识,值得推介。

——孙卫国(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壬辰战争,即石康所谓的“第一次东亚大战”,是影响16世纪末以来东亚历史走向的关键事件,其余波影响至今。《龙头蛇尾》一书综合使用明朝、朝鲜、日本三方的史料,并参考基督教士留下的记录,细致描绘了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与历史回响,尤其深入刻画了虽有种种缺陷,却竭力维护明朝军事霸权的万历帝形象,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历史著作。

——丁晨楠(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研究员)

作者简介

石康(Kenneth M. Swope),美国历史学家,南密西西比大学历史学教授、战争与社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他的主要学术兴趣是明朝史,特别是明朝军事史。主要著作有《龙头蛇尾:明代中国与第一次东亚大战,1592—1598》《明朝的军事崩溃,1618—1644》等。

译者

周思成,湖南长沙人,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蒙元史、民族史和军事史。已出版作品《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等,另有译著多部。

校者

孙中奇,南开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书评

世界上第一部非華裔學者所寫的以明朝作为主角的全面分析壬辰戰史的著作(偏向學術性)。作者是明尼囌達州立波爾大學的副教授Kenneth M. Swope,畢業于密歇根大學,歷史專業畢業,主修晚期中華帝國史(晚明-清初),曾經在香港學習中文並且在成爲臺灣訪問學者,囘過後轉向比較軍事史,同樣以16世紀中葉-17世紀東西方軍事、兵法、技戰術比較為着眼點。出版辦過大量有分量的以壬辰為視角的文章(壬辰戰爭史研究的後起之秀,看歲數不超過40)。 副標題:Ming China and the First Great East Asian War, 1592-1598 ,完全以明朝作爲第一人稱來寫,全書400多頁。一開始就是1619年薩爾滸的回顧(《Samurai Invasion》一開始就是16世紀中後期比較三國時局,《The Injim War》則是1543年的種子島火槍傳入作爲引子)。所引用的一半史料來源於研究此段歷史的前輩臺灣學者李光燾的研究成果,另外的史料集中于明朝當時的史料《兩平》、《萬三考》、《征東》、《經復》等等,同時也引用了部分研究晚明歷史和萬曆朝史料的國内知名學者(万明、樊樹志、曹國慶、毛佩琦)的論文。不足之処是對於日本史料的採用相對較少。

題外話:國内最近湧現出一位此段歷史的研究新銳:鄭潔西(浙江工商管理學院講師,就讀于日本関西大學博士生),他也寫了三篇很獨特視角的壬辰戰爭期間的中國軍隊中的非中國籍兵員成份、中、暹聯軍預案、日本侵朝軍中的華人的論文,值得期待。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