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龍頭蛇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全景描繪萬曆皇帝與豐臣秀吉的史詩對決

生動還原扣人心弦的戰鬥場面

展現明、朝、日三國政治經濟、軍事技術、外交的全面競爭

揭示東亞朝貢體系的實際運作

16世紀末,經過張居正的改革,明朝一掃頹勢,年輕的萬曆皇帝採取積極和頗見成效的邊疆政策,延續了明朝的軍事中興,但朝廷黨爭也愈演愈烈。未來的後金汗努爾哈赤征服女真各部,成為一支不容忽視的新興力量。宣祖李昖治下的朝鮮飽受黨爭之擾,內政荒疏,軍備廢弛。出身卑微的戰國梟雄豐臣秀吉平定各方勢力,漸次統一日本列島,開始把目光投向大陸。

1592年春,企圖征服明朝的豐臣秀吉集結大軍於名護屋城,下達了渡海侵略作戰的命令,兵鋒直指朝鮮。5月,日軍登陸釜山,一路勢如破竹,朝鮮君臣無力招架,緊急向明廷求援,一場持續六年、投入數十萬將士的東亞大戰由此拉開序幕。

在本書中,軍事史家石康重視運用中方史料,關注戰爭動員、戰略戰術、軍事技術、後勤補給和戰場環境,分析內政、外交與軍事的互動,對圍城戰、山地野戰和海戰等諸多戰鬥細節的描述扣人心弦,立體地講述了這場大戰的來龍去脈。在他看來,萬曆援朝之役是近代東亞歷史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場戰爭,不僅改變了當時三國的歷史走向,也深深影響了今天的東亞地緣政治格局。


★從明朝視角來研究萬曆援朝之役,詳述來龍去脈

作者回顧了明朝出兵援朝的歷史背景、16世紀三國之間的衝突,描寫了持續六年的東亞大戰的全過程,諸如軍力配備、日軍攻勢、朝鮮官軍的一觸即潰、地方武裝和僧兵的戰鬥、明軍出兵過程、朝鮮的軍事改革、戰後處置等。

★《隳三都》作者周思成老師翻譯,精彩再現驚心動魄的戰鬥細節

書中着意描繪了一系列圍城戰、山地野戰和海戰,如忠州之戰、玉浦海戰、閒山島海戰、平壤大捷、碧蹄館之戰、晉州城攻防戰、南原之戰、稷山之戰、鳴梁海戰、蔚山倭城攻防戰、露梁海戰等。

★比較三國的軍事技術、動員能力、後勤補給和內政外交的優劣

分析三國軍事技術長短,特別關注武器與戰術、武將性格與能力。既展現了三國各自的體系如何應對戰爭,也沒有忽視朝廷的黨爭,圍繞冊封豐臣秀吉的爭議。外交場合的爾虞我詐也貫穿整場戰爭。

★刻畫了雖有種種缺陷,卻竭力維護明朝軍事霸權的萬曆帝形象

在敘述戰爭事件的過程中,作者凸顯了萬曆帝在明代國家中的關鍵角色。

★透過戰爭看朝貢體系的實際運作與明末清初的東亞局勢

朝鮮求援、議和過程中的誤解和齟齬、導致戰火重燃的恐嚇、封貢之爭都是朝貢體系的體現。大戰之後,明朝和日本的歷史走向發生了劇烈變化。

本書是西方少有的從明朝角度來研究萬曆朝鮮之役的著作。在東西方戰爭史比較研究視野下,作者既考察了日、韓史料,也充分利用了明、清史料;既參考了西方與日、韓研究論著,也關注到當代中國的學術觀點,因而本書史料充分,觀點鮮明,持論相對客觀。本書強調萬曆時期的明朝依然有強大的軍事能力與高效的官僚體系,用充分的史實,展示了明軍在戰爭中的主導地位,一定程度上糾正了日、韓學者的偏見。本書對於作戰雙方的戰略戰術、武器裝備、後勤供給等方面都有精彩論述,深化了這場戰爭的系統認識,值得推介。

——孫衛國(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壬辰戰爭,即石康所謂的「第一次東亞大戰」,是影響16世紀末以來東亞歷史走向的關鍵事件,其餘波影響至今。《龍頭蛇尾》一書綜合使用明朝、朝鮮、日本三方的史料,並參考基督教士留下的記錄,細緻描繪了這場戰爭的來龍去脈與歷史迴響,尤其深入刻畫了雖有種種缺陷,卻竭力維護明朝軍事霸權的萬曆帝形象,是一部發人深省的歷史著作。

——丁晨楠(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研究員)

作者簡介

石康(Kenneth M. Swope),美國歷史學家,南密西西比大學歷史學教授、戰爭與社會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他的主要學術興趣是明朝史,特別是明朝軍事史。主要著作有《龍頭蛇尾:明代中國與第一次東亞大戰,1592—1598》《明朝的軍事崩潰,1618—1644》等。

譯者

周思成,湖南長沙人,歷史學博士,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蒙元史、民族史和軍事史。已出版作品《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隳三都:蒙古滅金圍城史》等,另有譯著多部。

校者

孫中奇,南開大學歷史學學士、碩士,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書評

世界上第一部非華裔學者所寫的以明朝作為主角的全面分析壬辰戰史的著作(偏向學術性)。作者是明尼囌達州立波爾大學的副教授Kenneth M. Swope,畢業於密歇根大學,歷史專業畢業,主修晚期中華帝國史(晚明-清初),曾經在香港學習中文並且在成爲臺灣訪問學者,囘過後轉向比較軍事史,同樣以16世紀中葉-17世紀東西方軍事、兵法、技戰術比較為着眼點。出版辦過大量有分量的以壬辰為視角的文章(壬辰戰爭史研究的後起之秀,看歲數不超過40)。 副標題:Ming China and the First Great East Asian War, 1592-1598 ,完全以明朝作爲第一人稱來寫,全書400多頁。一開始就是1619年薩爾滸的回顧(《Samurai Invasion》一開始就是16世紀中後期比較三國時局,《The Injim War》則是1543年的種子島火槍傳入作爲引子)。所引用的一半史料來源於研究此段歷史的前輩臺灣學者李光燾的研究成果,另外的史料集中於明朝當時的史料《兩平》、《萬三考》、《征東》、《經復》等等,同時也引用了部分研究晚明歷史和萬曆朝史料的國內知名學者(萬明、樊樹志、曹國慶、毛佩琦)的論文。不足之処是對於日本史料的採用相對較少。

題外話:國內最近湧現出一位此段歷史的研究新銳:鄭潔西(浙江工商管理學院講師,就讀於日本関西大學博士生),他也寫了三篇很獨特視角的壬辰戰爭期間的中國軍隊中的非中國籍兵員成份、中、暹聯軍預案、日本侵朝軍中的華人的論文,值得期待。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