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龙骨(中药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龙骨
t01630ef23ceb211e94.jpg
图片来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10041068&sid=10548203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龙骨

汉语拼音:Lónɡ Gǔ
别名:布如格瑞
性味归经:味甘、涩,性平;归心、肝、肾经
功能: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主治: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痫癫狂,肝阳眩晕,滑脱诸证湿疮痒疹,疮疡久溃不敛

龙骨,中药名。为古代大型哺乳类动物象类、三趾马类、犀类、鹿类、牛类等骨骼的化石。具有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的功效。主治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痫癫狂,肝阳眩晕,滑脱诸证湿疮痒疹,疮疡久溃不敛。[1]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龙骨

拼音名:Lónɡ Gǔ

英文名:Drgonsbones, Fossilizid, Drgon's Bon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patite;Calcite

出处

出自

  • 1.《本经》。
  • 2.《吴普本草》:龙骨,色青白者善。
  • 3.《雷公炮炙论》:龙骨,剡州生者、仓州太原者上,其骨细文广者是雌,骨粗文狭者是雄,骨五色者上,白色者中,黑色者次,黄色者稍得,经落不净之处不用。
  • 4.《别录》:龙骨,生晋地川谷及太山岩水岸土穴中。采无时。
  • 5.陶弘景龙骨,今多出益州梁州间,巴中亦有,骨欲得脊胫,作白地锦文,舐之着舌者良,齿小强,犹有齿形,角强而实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胳的化石

采收和储藏

挖出后,除去泥土及杂质。五花龙骨质酥脆,出土后,露置空气中极易破碎,常用毛边纸粘贴。

原形态

磷灰石方解石以及少量粘土矿物组成。

  • 1.磷灰石 六方晶系隐晶质,依古代生物骨骼产出。疏松集合体中或有呈晶形小棒状的磷灰石,灰白色。略带油脂状,土状光泽或瓷状光泽。硬度大于指甲,小于小刀。

生境分部

产于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 (1)龙骨 又称白龙骨(《别录》)。呈骨骼状或不规则块状。表面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至淡棕色,多较平滑,有的具纵纹裂隙或具棕色条纹与斑点。质硬,砸碎后,断面不平坦,色白或黄白,有的中空。关节处膨大,断面有蜂窝状小孔。吸湿力强。无臭,无味。以质硬、色白、吸湿力强者为佳。
  • (2)五花龙骨 又称五色龙骨(《广利方》)。呈圆筒状或不规则块状。直径5-25cm。淡灰白色、淡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夹有蓝灰色及红棕色深浅粗红不同的花纹,偶有不具花纹者。一般表面平滑,有时外层成片剥落,不平坦,有裂隙。质较酥脆,破碎后,断面粗糙,可见宽窄不一的同心环纹。吸湿力强,舐之吸舌。无臭,无味。以体较轻、质酥脆、分层、有花纹、吸湿力强者为佳。

显微鉴别

  • 透射偏光镜下:为纤维状或粒状个体,依生物结构呈中心有空洞的同心环带状分布。粒径近0.1mm的个别晶体无色透明;中正突起。干涉色Ⅰ级;平行消光;负延性。方解石呈粒状,具明显双折射。干涉色高级白。与雏晶磷灰石一起填充在骨骼的中空部位。含量约1%。

化学成分

龙骨主要含有碳酸钙(CaCO3)及磷酸钙[Ca3(PO4)2],尚含铁、钾、钠、氯、硫酸根等。

药理作用

促进血凝,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及抑制骨骼肌兴奋作用。

鉴别

  • (1)取本品粉末约2g,滴加稀盐酸10ml,即泡沸,发生二氧化碳气;将此气体通入氢氧化钙试液中,即产生白色沉淀。(检查碳酸盐)
  • (2)取上述泡沸停止后的液体,滴加氢氧化钠中和后,滤过,滤液照下述方法试验:①取滤液1ml,加草酸铵试液,即发生白色沉淀;分离,所得沉淀不溶于醋酸,但溶于盐酸。(检查钙盐)②取滤液1ml,加硝酸银试液,即发生浅黄色沉淀;分离,沉淀在氨试液或稀硝酸中均易溶解。(检查磷酸盐)③取滤液1ml,加钼酸铵试液与硝酸后,加热即发生黄色沉淀;分离,沉淀能在氨试液中溶解。(检查磷酸盐)
  • (3)X射线衍射分析曲线 磷灰石3.45(3),2.80(8),2.23(3);方解石3.84(1),3.33(3),3.02(10)。由此表明龙骨主要由磷灰石、方解石组成。

炮制

  • 1.龙骨:刷净泥土,打碎。
  • 2.煅龙骨:取刷净的龙骨,在无烟的炉火上或坩埚内煅红透,取出,放凉,碾碎。
  • 3.《纲目》:近世方法,但煅赤为粉,亦有生用者。《事林广记》云:用酒浸一宿,焙干研粉,水飞三度用,如急用,以酒煮焙干。或云,凡入药须水飞过晒干,每斤用黑豆一斗,蒸一伏时,晒干用,否则着人肠胃,晚年作热也。

性味

甘涩;平;无毒

归经

心;肝;肾;大肠经

功能主治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固涩;收敛。主惊痫癫狂;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头晕目眩;自汗盗汗;遗精遗尿;崩漏带下;久泻久痢;溃疡久不收口及湿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

有湿热、实邪者忌服。

各家论述

  • 1.《注解伤寒论》:龙骨、牡蛎、铅丹,收敛神气而镇惊。
  • 2.《纲目》:益肾镇惊,止阴疟,收湿气,脱肛,生肌敛疮。涩可去脱,故成氏云龙骨能收敛浮越之正气,固大肠而镇惊。又主带脉为病。
  • 3.《本草经疏》:龙骨味涩而主收敛,凡泄痢肠辟及女子漏下崩中,溺血等症,皆血热积滞为患,法当通利疏泄,不可使用止涩之剂,恐积滞瘀血在内反能为害也。惟久病虚脱者,不在所忌。
  • 4.《本草述》:龙骨可以疗阴阳乖离之病。如阴之不能守其阳,或为惊悸,为狂痫,为谵妄,为自汗盗汗。如阳之不能固其阴,或为久泄,为淋,为便数,为齿衄、溺血,便血,为赤白浊,为女子崩中带下,为脱肛。或阴不为阳守,阳亦不为阴固,为多梦泄精,为中风危笃,种种所患,如斯类者,咸得借此以为关捩子,而治以应证之剂。
  • 5.《本经逢原》:涩可以去脱,龙骨入肝敛魂,收敛浮越之气。其治咳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取涩以固上下气血也。其性虽涩,而能入肝破结。症瘕坚结,皆肝经之血积也;小儿热气惊痫,亦肝经之病,为牛黄以协济之,其祛邪伐肝之力尤捷。其性收阳中之阴,专走足厥阴经,兼入手足少阴,治多梦纷坛,多寐泄精,衄血吐血,胎漏肠风,益肾镇心,为收敛精气要药。有客邪,则兼表药用之。又主带脉为病,故崩带不止,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止涩药中加用之。止阴疟,收湿气,治休息痢,久痢脱肛,生肌敛疮皆用之。但收敛太过,非久痢虚脱者,切勿妄投;火盛失精者误用,多致溺赤涩痛,精愈不能收摄矣。
  • 6.《本草经百种录》:龙骨最粘涩,能收敛正气,凡心神耗散,肠胃滑脱之疾,皆能已之。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所以仲景于伤寒之邪气未尽者亦用之。
  • 7.《本草求真》:龙骨功与牡蛎相同,但牡蛎咸涩入肾,有软坚化痰清热之功,此属甘涩入肝,有收敛止脱镇惊安魄之妙,如徐之才所谓涩可止脱,龙骨牡蛎之属。白地锦纹,舐之粘舌者佳。
  • 8.《本草经读》:惊痫颠痉,皆肝气上逆,挟痰而归迸入心,龙骨能敛火安神,逐痰降逆,故为惊痫颠痉之圣药。痰,水也,随火而生,龙骨能引逆上之火、泛滥之水,而归其宅,若与牡蛎同用,为治痰之神品。今人只知其涩以止脱,何其浅也。
  • 9.《医学衷中参西录》:龙骨,质最粘涩,具有翕收之力,故能收敛元气,镇安精神,固涩滑脱。凡心中怔忡、多汗淋漓、吐血衄血、二便下血、遗精白浊、大便滑泄、小便不禁、女子崩带,皆能治之。其性尤善利痰,治肺中痰饮咳嗽,咳逆上气。其味微辛,收敛之中仍有开通之力,故《本经》谓其主泻痢脓血,女子漏下,而又主症瘕坚结也。徐(大椿)氏议论极精微,所谓敛正气而不敛邪气,外感未尽亦可用之者,若仲景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诸方是也,愚于伤寒、温病,热实脉虚,心中怔忡,精神骚扰者,恒龙骨与萸肉、生石膏并用。龙骨既能入气海以固元气,更能入肝经以防其疏泄元气,且能入肝敛戢肝木,愚于忽然中风、肢体不遂之证,其脉甚弦硬者,知系肝火肝风内动,恒用龙骨同牡蛎加于所服药中以敛戢之,至脉象柔和,其病自愈。愚用龙骨约皆生用,惟治女子血崩,或将漏产,至极危时,恒用煅者,取其涩力稍胜,以收一时之功也。
  • 10.《本经》:主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
  • 11.《别录》:疗心腹烦满,四肢痿枯,汗出,夜卧自惊,恚怒,伏气在心下不得喘息,肠痈内疽,阴蚀,止汗,缩小便,尿血,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藏。白尤骨疗梦寐泄精,小便泄精。
  • 12.《药性论》:逐邪气,安心神,止冷痢及下脓血,女子崩中带下,止梦泄精,梦交,治尿血,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
  • 13.《日华子本草》:健脾,涩肠胃,止泻痢,渴疾,怀孕漏胎,肠风下血,崩中带下,鼻洪,吐血,止汗。
  • 14.《珍珠囊》:固大肠脱。[2]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参考资料

  1. 龙骨-中药材库-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 龙骨中医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