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蘭‧羅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伯特蘭·羅素 | |
---|---|
本名 | 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
出生 | 英國威爾士 |
逝世 |
1872年5月18日 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 | (-98歲)
國籍 | 英國 |
教育程度 | 劍橋大學 |
職業 |
哲學家 數學家 邏輯學家 歷史學家 文學家 |
獎項 | 195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伯特蘭·羅素[1] (全名: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第三代羅素伯爵,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 英國數學家和邏輯學家之一,同時也是活躍的政治活動家,並致力於哲學的大眾化、普及化。無數人將羅素視為這個時代的先知,而與此同時羅素的許多政治立場卻又是十分有爭議性的。[2]
全部應驗的預言[3]
預言一、「未來200的年將表明,中國人何去何從,將是影響整個世界發展的一個決定因素」!
羅素在《中國的文化問題》一文中指出;既然中國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因而中國人即使不對其他國家的人產生影響,中國的問題本身也是一個意義深遠的重要議題,事實上,中國的事態發展無論如何也會對整個世界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未來的200年將表明,中國人何去何從,將是影響整個世界發展的一個決定因素。
預言二、「我相信,假如中國人能夠自由地從我們西方文明中吸取我們所需要的東西,抵制西方文明中某些壞因素對他們的影響,那麼中國人完全能夠從他們自己的文化傳統中獲得一種有機的發展,並能結出一種把西方文明和中國文明的優點珠聯璧合的燦爛成果」。
同樣是在《中國的文化問題》一文,羅素接下來指出「假如這種情況能夠實現,那麼中國文明的發展就能避免走向兩種極端的危害。一種危害是中國人可能變得完全西化,根本拋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成為世界上那些動亂不安、聰明理智、工業發達、窮兵黷武的民族中一個新成員,而這些民族現在正給這給不幸的世界造成災難。另一種危害是,中國人在抵抗外國列強入侵的鬥爭中,陷入強烈排外的保守主義,除了相信武力的作用,什麼都不信,這種情況已經在日本發生」。
預言三:「將中國改造為現代國家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外國人應該靜待中國人自行解決。只有中國人才最了解中國,我們並不了解,如果任其自由發展,最終必然會有一種適合於他們性格的解決辦法,我們不應該越俎代庖,只有他們自己慢慢摸索出的解決辦法才是長久之計,而外部勢力在時機尚未成熟的情況下強加給他們的必然是不自然的,因而也不會是長久的」。
預言四、「假如中國人不被煽動尚武精神,那他們一定會創造出一種新的更加燦爛的文明,這種文明將比我們西方人現在所能創造出的任何文明更加令人神往」。
暮年之戀[4]
1950年那年,羅素獲得了諾貝爾頒發的文學獎,並且在去哥倫比亞大學講學時重逢了昔日舊友,並迅速誕生了愛情的火花。
1952年12月78歲的羅素與52歲的伊迪絲·芬奇走進了婚姻的殿堂,羅素自1925年就認識了伊迪絲,曾經和羅素的第一個夫人艾麗絲都是朋友,羅素沉浸在這次婚姻中,渾然忘記了自己是已經近80歲高齡的老人,兩人經常沿着泰晤士河,在公園裡,在周末的倫敦城裡做長時間或長距離的散步,羅素在自傳中說:「我們不僅十分相愛,而且同樣重要的是,我們逐漸認識到我們的品味和感情非常投合,我們的興趣也基本上一致,伊迪絲沒有數學或哲學方面的知識,有些她懂的東西我卻一無所知。……這種滿意感似乎無限地增長,成為一種持久而又穩固的幸福……」
1952年他們一起去了希臘,1953年他們一同在蘇格蘭度過三個星期,1954年兩人一同去巴黎旅遊……這些時光在羅素的自傳里充滿了幸福的懷念。這時的羅素也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吧,反正在羅素人生的最後20年裡,他的花邊新聞很難找到 了。羅素買下了里士滿公園附近的一座大房子,底下兩層給兒子一家,最上面的一層是伊迪絲,下面一層是羅素住,羅素的身體這時已經老化,沒有伊迪絲的照顧早就魂歸故里了。
可見羅素在跟伊迪絲的這20年間,人老了心也終于歸於安靜了,伊迪絲照顧羅素直到他去世,這段婚姻帶給晚年的羅素很大幸福,1970年羅素走完了他的傳奇般的98年歲月,8年後伊迪絲也追隨他而去。
名人爺爺
伯特蘭·羅素的爺爺約翰·羅素(John Russell),曾經在1846年至1852年,與1865年至1866年間兩度出任英國首相,是英國自由黨的先驅之一。他作為首相的名氣,並不如帕莫斯頓和格拉斯頓那麼大,但確是19世紀上半葉英國的議會改革和社會改革的重要推手。他作為歷史學家的身份,得到的關注也就更少,但其中體現了他對政治的理念。如果要解讀這位小個子首相的執政生涯,「自由」與「變革」是繞不過去的關鍵詞。[5]
幸福之路
《幸福之路》是羅素所著的一本關於生活哲理的書,就像上一篇中提到的一樣,羅素主張「人類行為的理性化」。在這本書中他理性的分析和討論了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以及如何避免這些問題。本文只討論該書中關於讓人感覺不幸福的幾種原因,建議大家閱讀這本書了解更多的內容。以下羅列並分析羅素書中的七種讓人產生不幸福感的原因,正如羅素所說的:「所有的壞事情都是互相聯繫的,其中任何一個都可能成為另一個的原因。」 這些問題可能是不可完全避免的,但是能夠理性的看待問題就能夠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煩惱。[6]
羅素的哲學思想與貢獻[7]
羅素最早對數學產生興趣,然後才逐漸轉向哲學方面,因此他在數學方面也有很多重要的建樹。在數理邏輯方面,羅素提出了羅素悖論。羅素在1900年便認識到,數學是邏輯學的一部分。 1910年,他和他的老師阿弗烈·諾夫·懷海德一起發表了三捲本的 《數學原理》,在其中對這一概念做了初步的系統整理。
哲學上羅素最大的貢獻是和G.E.摩爾、弗里德里希·路德維希·戈特洛布·弗雷格(Friedrich Ludwig Gottlob Frege)、維特根斯坦和阿弗烈·諾夫·懷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一起創立了分析哲學,此外他還在認識論、形而上學、倫理學、政治哲學和哲學史方面做出過貢獻。在劍橋大學時羅素信奉唯心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但是在1898年在摩爾的影響下羅素放棄了唯心主義,轉而研究現實主義,並很快成為「新現實主義」的倡導者。羅素此後始終強調現代邏輯學和科學的重要性,批判唯心論。[8]
羅素的分析哲學由此誕生:通過將哲學問題轉化為邏輯符號,哲學家們就能夠更容易地推導出結果,而不會被不夠嚴謹的語言所誤導。羅素認為哲學和其他自然科學的不同只是在於其研究的方向(哲學研究更廣泛的內容),但他們的研究方法應該是相同的。哲學和數學一樣,通過應用邏輯學的方法就可以獲得確定的答案,而哲學家的工作就是發現一種能夠解釋世界本質的一種理想的邏輯語言。 但是羅素的努力被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證明是徒勞的。
在倫理學和道德方面,羅素持的是開放態度,認為過多的道德束縛是人類不幸的根源,道德不應限制人類本能的快樂,因此提倡試婚、離婚從簡和節育等,認為未婚男女在雙方都願意的情況下發生性關係並非是不道德的行為,這種觀點使他在美國遭到激烈抗議,最終還導致他失去了紐約城市大學的教授職務。在教育方面羅素認為學生的言行舉止不應受到約束與限制,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他和他的第二任妻子於1927年一起創立了一所試驗學校。
羅素的和平運動
羅素是一名和平主義者,他曾反對英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因此被罰款並喪失了三一學院的教職。 1918年他還因反戰活動而判刑6個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他曾支持過綏靖政策,但是後來又支持與納粹德國作戰,因為他意識到希特勒必須被消滅,否則將給人類文明帶來災難。羅素始終認為,任何戰爭都是罪惡的,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戰爭是在很多種罪惡中較輕的一種。
羅素曾經說:「我絕不會為了我的信仰而獻身,因為我可能是錯的」。這句話體現了費邊社成員的性格:費邊主義者就是懷疑主義者,不僅懷疑權威,而且也懷疑自己原有的看法,他們主張不斷的以現實觀照理論,不斷辯論,不斷修正對社會的認識。
1948年11月20日,在對威斯敏斯特學校學生的一篇演說中,羅素驚人地指出,美國應該先發制人,發動預防性戰爭,用核武器徹底摧毀蘇聯,因為這樣的後果要比蘇聯研製出核武器後爆發核戰爭好得多。但是之後羅素改變了看法,認為核武器裁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並從此致力於核裁軍運動。 1954年氫彈爆破成功,羅素進一步意識到核武器將可能給人類帶來的災難。 1954年4月,羅素髮表了著名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號召世界各政府體會並公開宣佈它們的目的不能發展成世界大戰,而我們號召它們,因此在解決它們之間的任何爭執應該用和平手段」。除了愛因斯坦在臨終前簽字外,湯川秀樹和萊納斯·鮑林等多位科學家都在宣言上簽字。 1961年,89歲高齡的羅素參與一個核裁軍的遊行後被拘禁了7天。他反對越南戰爭,和讓-保羅·薩特一起於1967年5月成立了一個民間法庭(後來稱為 「羅素法庭」),揭露美國的戰爭罪行。
在肯尼迪遇刺事件發生後,羅素是最早幾個對官方的事件版本提出異議的人之一,並羅列出了案件的16個疑點。
在宗教上羅素是一個不可知論者,相信上帝是否存在是無法證明的;政治上羅素的立場接近於民主社會主義:他支持政府為窮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反對共產政權的極權主義|極權統治。
視頻
歷史上的今天5月18日:英國著名邏輯學家伯特蘭·羅素出生
BBC採訪伯特蘭·羅素時所問的最後一個問題
參考文獻
- ↑ 伯特蘭·羅素 商務印書館
- ↑ 伯特蘭·羅素簡介 智庫百科
- ↑ 著名哲學家羅素給中國的4個大膽預言,竟全部應驗! 今日頭條-旅途中的人生,2018-03-09
- ↑ 最多情數學家—伯特蘭·羅素 與第四任妻子的暮年之戀 趣歷史網,2018-07-16
- ↑ 約翰·羅素:推動自由與變革的小個子政治家 搜狐歷史,2016-03-29
- ↑ 羅素《幸福之路》:使人不快樂的七個原因,人們感覺不幸福的原因 今日頭條-麥地傳奇,2018-01-31
- ↑ 伯特蘭·羅素簡介 智庫百科
- ↑ 羅素:這個引發第三次數學危機的人,告訴你不要隨眾行惡 來自今日頭條-SME科技故事,2016-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