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4核电池
![]() |
c-14核电池是一种利用碳-14同位素衰变释放的能量来发电的电池。
目录
[隐藏]一、研发背景与进展
研发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传统的能源方式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存在局限性,如极端环境、长期无人值守设备等。因此,研发一种新型、持久、稳定的能源方式显得尤为重要。C-14核电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研发进展:近日,我国西北师范大学联合相关企业在江苏省江阴市成功发布了国内首款C-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这标志着我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二、工作原理与优势
工作原理:C-14核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碳-14同位素的放射性衰变来释放能量,进而转化为电能。碳-14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其半衰期长达5730年,因此理论上C-14核电池拥有长达数千年的超长寿命。
优势
超长寿命:由于C-14的半衰期极长,因此C-14核电池具有超长的使用寿命。
极端温度适应性:C-14核电池能在-100℃至200℃的极端温度下正常工作,适应性强。
高能量密度:C-14核电池具备2200mWh/g的超高能量密度,能量存储效率高。
智能管理:支持毫瓦级脉冲放电及能量智能管理,可适配不同场景需求。
三、应用场景与前景
应用场景:C-14核电池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医疗领域,可为脑机接口、心脏起搏器等植入式设备提供永久能源;在物联网领域,可支撑万亿级传感器网络;在极端环境中,如海洋深处、南极北极、月球[1]、火星[2]等地,可作为无需维护的持续供电电池;在宇宙深空探测领域,有助于星际航行器持续工作。
前景展望:C-14核电池作为新一代微电源解决方案,将推动智能制造、国家安全、航天航空等战略领域的革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C-14核电池有望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四、技术挑战与未来展望
技术挑战:尽管C-14核电池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技术挑战。例如,如何进一步提高能量转换效率、降低成本、确保安全性等。
未来展望:未来,随着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C-14核电池将克服现有技术挑战,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有望涌现出更多基于不同放射性同位素的新型核电池技术,为人类的能源需求提供更多选择。
综上所述,C-14核电池作为一种新型、持久、稳定的能源方式,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相信C-14核电池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关咨询
我国首款超长寿命碳-14核电池(烛龙一号)研制成功
近日,西北师范大学联合相关企业在江苏省江阴市召开碳-14(C-14)核电池重大技术突破发布会,发布国内首款C-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这也标志着我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西北师范大学项目技术负责人张光辉介绍,该核电池攻克了高比活度C-14源制备和换能器件能量转换率低、稳定性差等关键技术难题。研发人员通过接入核电池储能装置模组后,驱动蓝牙射频芯片向外发射信号并成功接收。目前,搭载“烛龙一号”的LED灯已持续工作近4个月,累计超过35000次脉冲闪烁。同时,该电池还具有在-100℃至200℃极端温度适应性及2200mWh/g超高能量密度,支持毫瓦级脉冲放电及能量智能管理,可适配不同场景需求。
“该成果具有广阔产业化前景,可广泛适用于医疗领域、物联网领域以及海洋深处、南极北极、月球、火星等极端环境,在宇宙深空探测领域也可助力深空探测器持续工作。”西北师范大学核电池团队负责人苏茂根说。
近年来,西北师范大学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开展原创性科技攻关,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此次C-14核电池“烛龙一号”的联合研发是该校科教融合、产研协同的一项典范成果。
“苏茂根、曹世权团队瞄准核技术与应用这一关键领域,建立了低能激光离子源综合实验平台,研发了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14核电池换能器件全套工艺技术,同时积极布局自动化C-13同位素快速检测设备和同位素电磁分离器的研发工作,向建立C-14同位素闭式循环产业体系迈出了关键一步。”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全进表示,该碳-14核电池原型机不仅是国际上首款以碳化硅半导体材料及高比活度C-14为基础的高功率核电池,将实现以绿色低碳属性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链迭代升级。
会上,西北师范大学和该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并介绍了“烛龙一号”C-14核电池原型机的研发过程、性能指标和未来产品市场化的前景。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C-14核电池、C-14同位素电磁分离、C-14核辐射探测器以及C-13快速检测等方面开展技术合作与产品研发,打造行业领先的技术和产品。
参考文献
- 跳转 ↑ 为什么太阳对地球引力远大于月球,但潮汐却主要受月球影响? ,搜狐,2024-04-19
- 跳转 ↑ 火星我们来了!我国火星探测任务命名天问 ,搜狐,202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