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4核電池
![]() |
c-14核電池是一種利用碳-14同位素衰變釋放的能量來發電的電池。
目錄
[隱藏]一、研發背景與進展
研發背景:隨着科技的不斷發展,對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傳統的能源方式在某些特定場景下存在局限性,如極端環境、長期無人值守設備等。因此,研發一種新型、持久、穩定的能源方式顯得尤為重要。C-14核電池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研發進展:近日,我國西北師範大學聯合相關企業在江蘇省江陰市成功發布了國內首款C-14核電池原型機「燭龍一號」。這標誌着我國在核能技術領域與微型核電池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二、工作原理與優勢
工作原理:C-14核電池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碳-14同位素的放射性衰變來釋放能量,進而轉化為電能。碳-14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其半衰期長達5730年,因此理論上C-14核電池擁有長達數千年的超長壽命。
優勢
超長壽命:由於C-14的半衰期極長,因此C-14核電池具有超長的使用壽命。
極端溫度適應性:C-14核電池能在-100℃至200℃的極端溫度下正常工作,適應性強。
高能量密度:C-14核電池具備2200mWh/g的超高能量密度,能量存儲效率高。
智能管理:支持毫瓦級脈衝放電及能量智能管理,可適配不同場景需求。
三、應用場景與前景
應用場景:C-14核電池在多個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在醫療領域,可為腦機接口、心臟起搏器等植入式設備提供永久能源;在物聯網領域,可支撐萬億級傳感器網絡;在極端環境中,如海洋深處、南極北極、月球[1]、火星[2]等地,可作為無需維護的持續供電電池;在宇宙深空探測領域,有助於星際航行器持續工作。
前景展望:C-14核電池作為新一代微電源解決方案,將推動智能製造、國家安全、航天航空等戰略領域的革新。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成本的降低,C-14核電池有望在更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四、技術挑戰與未來展望
技術挑戰:儘管C-14核電池具有諸多優勢,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仍面臨一些技術挑戰。例如,如何進一步提高能量轉換效率、降低成本、確保安全性等。
未來展望:未來,隨着科研人員的不斷努力和技術的不斷進步,相信C-14核電池將克服現有技術挑戰,實現更廣泛的應用。同時,也有望湧現出更多基於不同放射性同位素的新型核電池技術,為人類的能源需求提供更多選擇。
綜上所述,C-14核電池作為一種新型、持久、穩定的能源方式,在多個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和重要的戰略意義。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成本的降低,相信C-14核電池將在未來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關諮詢
我國首款超長壽命碳-14核電池(燭龍一號)研製成功
近日,西北師範大學聯合相關企業在江蘇省江陰市召開碳-14(C-14)核電池重大技術突破發布會,發布國內首款C-14核電池原型機「燭龍一號」,這也標誌着我國在核能技術領域與微型核電池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西北師範大學項目技術負責人張光輝介紹,該核電池攻克了高比活度C-14源製備和換能器件能量轉換率低、穩定性差等關鍵技術難題。研發人員通過接入核電池儲能裝置模組後,驅動藍牙射頻芯片向外發射信號並成功接收。目前,搭載「燭龍一號」的LED燈已持續工作近4個月,累計超過35000次脈衝閃爍。同時,該電池還具有在-100℃至200℃極端溫度適應性及2200mWh/g超高能量密度,支持毫瓦級脈衝放電及能量智能管理,可適配不同場景需求。
「該成果具有廣闊產業化前景,可廣泛適用於醫療領域、物聯網領域以及海洋深處、南極北極、月球、火星等極端環境,在宇宙深空探測領域也可助力深空探測器持續工作。」西北師範大學核電池團隊負責人蘇茂根說。
近年來,西北師範大學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積極開展原創性科技攻關,與企業、科研機構等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積極推動產學研合作,此次C-14核電池「燭龍一號」的聯合研發是該校科教融合、產研協同的一項典範成果。
「蘇茂根、曹世權團隊瞄準核技術與應用這一關鍵領域,建立了低能激光離子源綜合實驗平台,研發了具備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C-14核電池換能器件全套工藝技術,同時積極布局自動化C-13同位素快速檢測設備和同位素電磁分離器的研發工作,向建立C-14同位素閉式循環產業體系邁出了關鍵一步。」西北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王全進表示,該碳-14核電池原型機不僅是國際上首款以碳化硅半導體材料及高比活度C-14為基礎的高功率核電池,將實現以綠色低碳屬性推動我國新能源產業鏈迭代升級。
會上,西北師範大學和該企業簽署校企合作協議,並介紹了「燭龍一號」C-14核電池原型機的研發過程、性能指標和未來產品市場化的前景。根據協議,雙方將圍繞C-14核電池、C-14同位素電磁分離、C-14核輻射探測器以及C-13快速檢測等方面開展技術合作與產品研發,打造行業領先的技術和產品。
參考文獻
- 移至 ↑ 為什麼太陽對地球引力遠大於月球,但潮汐卻主要受月球影響? ,搜狐,2024-04-19
- 移至 ↑ 火星我們來了!我國火星探測任務命名天問 ,搜狐,202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