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CD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CD(英语:Compact Disc,缩写:CD)又称雷射唱片、激光唱片,是一种用以存储数字数据的光学盘片,原被开发用作存储数字音频。CD在1982年面世[1],至今仍然是商业录音的标准存储设备。

在CD尚未发明之前,音响系统都是属于模拟信号,音乐的来源大多是30公分直径的密纹唱片、收音机以及录音机等,CD发明之前没有数字音响

历史沿革

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是把声音记录在一个滚筒上,经过很多人的不断改进,发展为唱片,通过一个与唱片接触的机械唱针探知唱片上的凹凸变化,并把这种振动变成声音播放出来。唱片留声机一度非常流行,形成那个时代的时尚,很畅销。

但唱片需要使用与其有机械接触的唱针来感知,时间长了,就会造成唱片的磨损,一般播放几十次就会造成明显划痕,很难播放上百次,寿命比较短。与唱片接触的唱针也容易磨损,一般寿命也就百小时左右,使用时间长了也需要更换。虽然后来有了电子放大,可以放大小的振动,通过减小唱针对唱片的压力以减小磨损,但机械的接触方式是本质弱点。后来发明了激光,使用弱的激光束打在唱片上,也能检测出唱片上的凹凸变化,读取上面记录的声音,

早期的激光读取还是模拟式的,可以说只是机械读取方式的改良而已,而此时数字电子技术发展很快,人们很快发现,记录及读取数字信号比使用模拟信号有很多优势。比如,唱片落上灰尘或有划痕,使用模拟读取就无法还原记录的声音,而使用数字方式记录,采用纠错码,在损坏不大严重的情况下就可以完全恢复,没有任何影响。

1974年,由荷兰的飞利浦公司与日本的Sony合作所发表的音乐光盘(Audio CD),亦称为CD-DA(Compact Disc-Digital Audio)。

CD原本仅是为了家电、唱片市场所设计,并没有想到CD将来可以用于电脑的用途。当时电脑的数据存储还在5.25吋的磁片阶段,包括3.5吋的磁盘亦尚未被发明。

又经过十多年的技术研究及相关技术的进步,包括数字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处理器的发展,当然也包括专用的可以记录、复制及读取数字信号的光盘技术的研究,陆续形成一系列标准,包括1985年制定的规定CD中存储的数字文件格式的ISO9660标准[2]、1980年制定的存储音频声音轨道的CD-DA光盘标准、1983年制定的CD-ROM数据光盘标准等,相关技术逐渐成熟。

自CD出现在音响市场之后,30公分直径的模拟制式LP唱片就开始慢慢隐退。以后所有有关CD的同类产品,包括DVD与蓝光光盘,均是由此派生的。

分类

常用的光盘主要分为CD-ROM、CD-R、CD-RW三类,其中CD-ROM是最常用最廉价的,盘片为白色,它是只读的光盘,其中的内容是出厂时用模子批量压制出来的,以后只能读取而不能修改;CD-R是一次写入的,刚出厂时是空的,没有任何内容,可以使用刻录机刻录内容,刻录后的部分就不能修改了,用于使用者大量内容的保存,这种盘片有绿、蓝或金色,依据使用的材料颜色而不同;CD-RW是可以多次写入的,但一般最多改写千次左右,盘片为紫色,价格相对就较高了。

音频CD

音频CD(Audio-CD)包括一条或以上的立体声音轨(Track),以16bit PCM编码,采样率为44.1kHz。标准CD的直径为120毫米或80毫米,120毫米CD可存储约80分钟的音频。80毫米的镭射唱片,有时被用作发行单曲镭射唱片(CD singles),则可存储约20分钟的声音数据。

音乐CD采用“交叉交错的里德-所罗门码(CIRC)”与“八比十四调制(EFM编码)”保证所刻内容的质量。

保养

无论日常使用还是在环境暴露的情况下,光盘都很容易受到损害。由于小坑更接近于碟片标签的一面,所以在播放时,尽管在干净面上的缺口和污垢容易成为焦点而被当做数据错误地解析出来,但是划痕可以用折射率相近的塑料填充或通过精心打磨而去除。相对地,当CD在标签面受到刮擦时受到的损害实际更大。

视频

CD 相关视频

三耳大讲堂第1课:CD版本的发展
窍门教您如何保存CD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