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D·H·劳伦斯

增加 13,414 位元組, 1 年前
rollbackEdits.php mass rollback
{{Infobox writer
| name = 大衛·赫伯特·勞倫斯<br>David Herbert Lawrence
| image = [[File:D·H·劳伦斯1.jpg|缩略图|250px|center|[http://s2.sinaimg.cn/mw690/002G7x1Nzy6QBNZhLhv61&690 原圖鏈結][http://blog.sina.com.cn/s/blog_924f3f1b0102vgph.html 来自新浪网图片]]]
| birth_name = David Herbert Lawrence
| birth_date = {{Birth date|df=yes|1885|9|11}}]
| birth_place = [[英国]][[諾定咸郡]]{{link-en|伊斯活|Eastwood, Nottinghamshire}}
|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df=yes|1930|3|2|1885|9|11}}
| death_place = [[法國]]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國]][[濱海阿爾卑斯省]][[旺克 (濱海阿爾卑斯省)|旺克]]
| resting_place = [[美国]][[新墨西哥州]][[陶斯 (新墨西哥州)|陶斯]]
| occupation = 小說作家、詩人
| alma_mater = [[諾定咸大學]]
| nationality = 英國
| period = 1907–1930
| genre = [[現代主義]]
}}
'''大卫·赫伯特·劳伦斯'''({{lang-en|'''David Herbert Lawrence'''}},通常写作'''D. H. Lawrence''',{{bd|1885年|9月11日|1930年|3月2日|catIdx=Lawrence, D.H.}}),20世纪[[英国]][[作家]]。他是20世纪[[英语文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作家之一。主要成就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游记]]和书信。
 
== 人物生平 ==
劳伦斯出生于英国[[诺丁汉郡]]的煤礦小鎮{{link-en|伊斯特伍德|Eastwood, Nottinghamshire}},是家中第四子。父亲阿瑟·约翰·劳伦斯(Arthur John Lawrence)几近目不识丁,于布林斯利煤矿场(Brinsley Colliery)当[[煤矿]]工人;母亲麗蒂亞(Lydia)则来自[[中产阶级]]家庭,当过教师,后来家庭经济拮据,不得不到飾帶工厂打工。劳伦斯在出生的大厦長大,大厦位於伊斯威特镇维多利亚街8A号,现為劳伦斯出生地博物馆(D. H. Lawrence Birthplace Museum)。劳动阶层背景和父母恶劣的关系成为他早年著作的创作来源。许多人均误以为大卫·赫伯特·劳伦斯和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T. E. Lawrence)有关。<ref>[https://www.britishlibrary.cn/zh-cn/authors/d-h-lawrence/   大英圖書館 - 英國文學 -大卫·赫伯特·劳伦斯]</ref>
 
劳伦斯於1891年至1898年就读寄宿小学(Beauvale Board School),成为该校首位夺得郡议会奖学金的学生,升读诺丁汉高等中学。1901年毕业后,劳伦斯在海伍德(Haywood)的手术仪器工厂当初级文员,三个月後患上严重[[肺炎]],只好离职。1902至1906年,劳伦斯于[[诺丁汉大学]]接受[[教师]]职业培训。他起初回到家乡,為矿工子弟授課,后来重返校园,并在1908年取得[[诺丁汉大学]]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
 
在[[克罗伊登]]执教期间,劳伦斯在《英国评论》发表诗作和短篇小说《菊花香》。《菊花香》在[[伦敦]]引起回响,成為劳伦斯作家生涯的開端。1910年,劳伦斯出版了首部长篇小说《[[白孔雀]]》,不久母亲病逝。有传劳伦斯为了减轻病母的痛苦,故意增加她服药的剂量。劳伦斯和母亲关系非常亲密,名作《[[儿子与情人]]》(1913)曾在西方评论界引起“恋母情结”的巨大争议。母亲离世也成为劳伦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母亲去世后,劳伦斯[[肺炎]]复发,病情很快恶化成[[肺结核]],最终离世。病情略為好轉時,他放弃了教师职业,转当专职[[作家]]。1912年,劳伦斯和诺丁汉大学现代[[语言学]]教授的妻子[[弗丽达·冯·里希托芬]]私奔,前往[[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两人返回[[英国]],并于1914年7月13日结婚。一战中[[德国]]和[[英国]]交战,所以劳伦斯夫妇被官方监视,生活非常贫困。1915年,劳伦斯最优秀的作品《[[虹]]》,甫出版便因内容淫秽而被禁。勞倫斯夫婦甚至被指在康沃尔海岸向德国的[[潜艇]]传送谍报信息。
 
战后,劳伦斯开始他所谓“原始朝圣”计划,偕同妻子离开[[英国]]四处旅行,此後仅短暂回国两次。他们旅行的足迹遍布[[法国]]、[[意大利]]、[[斯里兰卡]]、[[澳大利亚]]、[[美国]]和[[墨西哥]],更曾梦想在[[新墨西哥]]建立[[乌托邦]]式的社区。勞倫斯在新墨西哥居住了几年后[[肺炎]]复发,不得不回到[[欧洲]],並开始写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該作最初只在[[佛罗伦萨]]以私人名义出版,日後卻风靡欧洲。
 
1930年,劳伦斯在[[法国]][[濱海阿爾卑斯省]][[旺克 (濱海阿爾卑斯省)|旺克]]病逝,骨灰由勞倫斯遗孀帶到二人曾居住過的新墨西哥埋葬。<ref>[https://book.douban.com/author/4516251/   豆瓣讀書- D·H·劳伦斯 D.H. Lawrence]</ref>
 
== 创作与争议 ==
劳伦斯的创作基本属于[[现实主义文学]]范畴。他在作品里坚持不懈地描述日常生活中无休止的心灵抗争,所以许多他的小说都弥漫着忧郁的情调。其诗歌作品则通常描述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小说的风格截然不同。
 
劳伦斯的小说作品中最著名的包括《[[儿子与情人]]》(1913)、《[[虹 (劳伦斯)|虹]]》(1915)、《[[恋爱中的女人]]》(1920)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这些小说中故事发生的地点都在作家的故乡[[诺丁汉郡]],一个自然条件恶劣的矿区。尽管现实生活中的劳伦斯选择了背井离乡,却一次又一次的在自己的小说中描写这个生养他的地方。
 
劳伦斯的创作风格大致仍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对情感和[[性爱]]的描绘显得非常直白,毫不隐讳。这在他所处的时代中是很罕见的。《虹》就曾因为其中包含的女[[同性恋]]情节而一度被禁,而一位出版商则声称:“《[[儿子与情人]]》是我读过最淫秽的书。”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曾经在[[英国]]引发了一场重大的淫秽丑闻。由于书中对性爱露骨的描写(或许也因为“情人”是来自于工人阶级),英国[[法院]]甚至以“猥亵罪”为名立案审查。然而其出版机构“[[企鹅出版集团|企鵝圖書]]”最终赢得了这场官司。该机构也曾出版过一系列[[表现主义]]绘画作品,这些作品曾经由于描绘人体的隐秘部位而被销毁。
 
尽管劳伦斯曾被人称为“色情小说家”,但实际上他是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他认为僵化的[[欧洲]]基督教已逐渐失去活力,并试图用原始的、部族的信仰来改造它。这就是他开始“原始朝圣”的原因之一。“[[过程哲学]]”思潮也激发了劳伦斯的创作灵感。例如,劳伦斯自传性质的作品《[[儿子与情人]]》中明显带有[[尼采]]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子。
 
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曾在《Strong Opinions》 一书中批评劳伦斯的作品不入流(execrable)。
 
== 视频 ==
D.H劳伦斯
{{#ev:youku|XMjQ5MjM1NzcyMA|640|center}}
 
史上的今天:1885年的9月11日 D.H.劳伦斯出生 看东方 150911
{{#ev:youku|XMTMzMjcxNjg4OA|640|center}}
 
倾听 D.H.劳伦斯
{{#ev:youku|XMzUzMTU1MzMwOA|640|center}}
 
==后人评价==
 
===浸透情欲的文学天才===
 
当今社会“情势”已超越劳伦斯的“性描写”
 
晶报:《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部名作在国内外都曾引起非常大的争议,在英国与中国都被禁过,英国著名书评家福特·M·休弗曾评价劳伦斯是“浸透情欲的天才”。如今,时代发生了改变,人们对其中呈现的最为赤裸的“性描写”也不再仅仅停留在猎奇上。您对这种争议有什么样的观察?您认为这部作品最大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是什么?
 
毕冰宾:“浸透情欲的天才”是休弗在劳伦斯未成熟时说的话,那时他以劳伦斯的导师自居,可以随便开玩笑或批评他。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本书现在已经成了毫无猎奇基础的经典爱情小说了,因为社会的“情势”已经完全超越了这本书在性主题呈现上的程度了,都不足为奇了。而性的内容似乎只占这书的百分之十。我曾说过,因为我是专业读者,所以我是最早开始把视线转移到另外九成内容上的人。后现代社会的发展,让那些争议都成了过去,甚至是“光荣的喜剧”。哲人说,人类历史的最后发展阶段是喜剧。
 
所以我们认识这书,简单地说:1、是成人的爱情浪漫童话,美丽超脱,很有理想主义的灿烂光环,是劳伦斯继承浪漫主义传统并推陈出新的大作,唯美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这种唯美其实是人性的自然表达。 2、就是我说的在后现代社会里读劳伦斯对彼时英国“现代化”阶段表现出来的文明病的彻底批判,这又是他继承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一面,又做到了极致,以至于我们现在看甚至觉得就是在批判当下。人们说他是预言家,其实说的是他的“当下”意义,因为在他去世后,每个时代的阅读都能从中发掘出“当下”意义来,而“过时”的作家未必是作品本身不好,而是“话题感”已经没了当下感而已。
 
晶报:关于劳伦斯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包括福斯特、奥威尔、伍尔夫等都给予极高的评价,就您个人这么多年的研究与翻译,您最愿意用什么样的话来评价他?
 
毕冰宾:就是利维斯那句话“仍然是我们这个文明阶段的大家”,别的那些评价也很好,但更注重文学性和技术性。这些都是被广泛引用的。
 
全能型作家,表现不同阶层的生活
 
晶报:您个人阅读劳伦斯不同作品的私人体验是怎样的?能否分别说下您对他的《虹》、《恋爱中的女人》、《查泰来夫人的情人》、《儿子与情人》、《白孔雀》等代表作的个人阅读体会与评价?以普通读者和译者两种不同身份看同一部作品,心态会有哪些不同之处?
 
毕冰宾:我前面说过,我是感性地进入劳伦斯作品的,完全以自己在中国小城劳动人民大杂院的青少年生活为底本来对照学习劳伦斯同类作品的,受到了启迪,认为文学生发自生活会更有力量。而劳伦斯的作品恰恰是这种接地气甚至接人气的作品。劳伦斯青少年时期生活在杂乱的小镇上,生活在为一顿饭发愁的日子里,后来读了大专,当了老师,这样的生活成了他表达自己理念的基础,因此这样的文字是异常真切生动的,读了都能感同身受。但如果是生活在钟鸣鼎食之家的孩子,可能就无法很有共鸣,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如同我们现在看《平凡的世界》,大都市的孩子应该是抱着好奇的态度而不是感同身受的震撼去看的。这就是《儿子与情人》和《白孔雀》,包括《虹》。而劳伦斯成为知识分子后,又能运笔自如地表现英国文化阶层的生活,这就是《恋爱中的女人》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样的作家是全能型的。而不像很多中国作家,一写都市就全看着像都市里的乡村,而不少都市作家根本就写不了乡村。
 
应该说我只有读大学时算劳伦斯的普通读者,很快就不是了,22岁就进入了专业状态,这之后的表述就不能是一个普通读者的表述,但一直还是有21岁时初读劳伦斯时的感受,那就是这个作家我很懂,因为我们有大致相似的童年,更像利维斯为劳伦斯辩护时所说的:“我是劳伦斯的一国同胞”,以此来反驳艾略特等文化巨擘对劳伦斯的误解,意思是说艾略特很晚才归化英国,不可能真正在感情上懂得纯英国人的劳伦斯。<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924f3f1b0102vgph.html 浸透情欲的文学天才 ], 新浪, 2015-03-11</ref>
 
== 部分重要作品 ==
'''小说'''
* ''[[白孔雀]]'' (1911) - 一个选错了妻子的男人的悲剧
* ''[[入侵者]]'' (1912)
* ''[[儿子与情人]]'' (1913) —曾用题目《保罗·莫莱尔》
* ''[[虹 (小說)|虹]]'' (1915) —曾因“猥亵罪”而被禁
* ''[[恋爱中的女人]]'' (1920) —《虹》的续集
* ''[[迷失的少女]]'' (1920)
* ''[[艾伦的藜杖]]'' (1922)
* ''[[狐狸]]'' (1923) – 短篇小说
* ''[[船长的玩具]]'' (1923) —短篇小说
* ''[[瓢虫]]'' (1923) -短篇小说
* ''[[袋鼠]]'' (1923)
* ''[[灌木丛中的男孩]]'' (1924)
* ''[[莫尔先生]]'' (1925) -短篇小说
* ''[[羽蛇]]'' (1926) -取材于古代墨西哥神话
* ''[[逃跑的女人]]'' (1928)
*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1928年最先在佛罗伦萨出版,直到1960年才于英国本土出版)
 
'''诗歌'''
* ''情诗及其他诗作'' (1913)
* ''看!我们成功了'' (1917)
* ''新诗'' (1918)
* ''钢琴'' (1918)
* ''海湾:诗集'' (1919)
* ''鸟语花香'' (1923)
* ''紫罗兰'' (1929)
 
'''戏剧'''
* ''霍罗伊德夫人守寡记'' (1914)
* ''一个矿工的星期五傍晚'' (1934)
* ''一触即发'' (1920)
* ''大卫'' (1926)
* ''墨西哥的清晨'' (1927)
 
==參考來源==
 
[[Category:诗人]]
[[Category:作家]][[Category:英国人]]
[[Category:小说家]]
39,14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