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ID3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ID3

圖片來自stackoverflow

ID3是一種metadata容器,多應用於MP3格式的音頻文件中。它可以將相關的曲名、演唱者、專輯、音軌數等信息存儲在MP3文件中,又稱作「ID3Tags」。

ID3也被蘋果公司指定為HTTP Live Streaming中的時間後設資料,在主要的傳輸流或單獨的音頻傳輸流中作為PID乘載。

ID3一般位於一個mp3文件的開頭或末尾的若干字節內,附加了關於該mp3的歌手,標題,專輯名稱,年代,風格等信息,該信息就被稱為ID3信息。ID3信息分為兩個版本,v1和v2版。其中: v1版的ID3在mp3文件的末尾128字節,以TAG三個字符開頭,後面跟上歌曲信息。v1.1版將「評論」欄位縮短,增設「曲目」欄位。v2版則和v1版截然不同,其通常將一系列可擴展的資料框架(frames)儲存在檔案開頭,而每一塊資料框架都有當作辨識標籤的、大小約3到4個位元組的字串,以及其所儲存的資料。在最新的ID3v2.4版本中,總共宣告有83種資料框架,而使用者也可以自訂屬於自己的資料框架。目前總共有三種版本的ID3v2,其中每一版都有對資料框架的定義進行擴展。

ID3是mp3檔案後設資料自然而然發展出來的事實標準;其成品並沒有包含任何的實質規範,也沒有任何組織給予其正式的批准或認證。其與APE tag在音樂檔案的後設資料標籤領域互相角逐。


ID3v1

MP3並未預設儲存檔案後設資料的方式。在1996年,埃里克·肯普(Eric Kemp)想要在音訊檔案後方加入一小串資料,也因此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個方法就是現在的ID3v1,很快就變成了MP3檔案儲存後設資料的事實標準[1]。一個開發控制台遊戲系統的地下組織「傷害控制論」(Damaged Cybernetics)宣布了格式。因為所有已開發的控制台ROM都沒有任何的辨識資訊,所以他們創造了一個標籤系統來讓其更容易查找。埃里克和合作夥伴們將其帶進MP3檔案中。這種格式被應用在許多當時格式不明的檔案當中。

ID3v1標籤總共佔據128個位元組,接在檔案的末尾以維持檔案在舊版的媒體播放器中的兼容性。有些播放器會在讀取到這些標籤時誤認為音訊檔而產生一些雜音,不過大部分的播放器和幾乎全部的現代播放器都會正確地跳過標籤。標籤有30位元組用來儲存標題、演唱者、專輯以及「評論」,4個位元組儲存年分,以及一個位元組儲存歌曲的藝術類型。預設有80種藝術類型,Winamp後來將其擴展到總共148種。

在1997年,邁克爾·邁克塞勒對ID3v1做了一些改進。因為評論欄位實在是小到不可能寫出一些有用的東西,所以他乾脆拿掉兩個位元組來儲存「曲目」。這種標籤被稱作ID3v1.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