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從叩指談茶禮(凌代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從叩指談茶禮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從叩指談茶禮》中國當代作家凌代瓊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從叩指談茶禮

現在,做客,敬茶的禮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風行起來。過年走親戚、串門和拜訪等等,一般都奉行最簡潔的「叩指禮」。主人用雙手奉茶,並將茶杯在客人右手的前方。客人幾乎都選擇簡單的回應,即用三指在茶桌面上叩三下,以 「叩指禮」回應。這是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茶,成為開門「柴米油鹽醬醋茶」七件之一之後,茶飲在漫長的生活鏈條中,從古至今傳承而來的最簡潔的一種茶的禮儀。

茶禮之後,主客邊談邊飲,主人及時給客人添水。客人則需善「品」,小口啜飲,而不是作牛飲。茶香在主客間飄繞,除滿口生香的客人讚詞外,主人為自己上茶、續水時,客人及時以適當方式向其答謝。這個茶桌的上謝茶禮儀一直沿用至今。

打開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幾乎每一頁都有茶香繚繞,茶禮相隨。茶中天下,與廣闊的包容性,又使它最為通達和玄妙。茶,在中國不僅僅是飲料,還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品茶這種清心安逸之事,被越來越多地說成「茶道」。於是,道有心悟的人們,就藉助茶禮的儀式,表達茶禪意味。

茶道與茶禮就在漫長的時間裡互敬互長。漸漸就形成了完整的茶道與茶禮。「叩指禮」就是這樣在清香甘甜中傳承而來的。「叩指禮」它在現實的生活中又分為三種:第一種叩手禮:平輩給平輩倒茶:只需要食指和中指併攏,輕敲桌面三下即可,表示給予對方應有的尊重。第二種:長輩給晚輩倒茶:晚輩應將右手握拳,拳背朝上,用五指輕敲桌面。一般敲三下即可,意思是五體投地,為倒茶之人行叩拜之禮。第三種:晚輩給長輩倒茶:長輩可以用一隻手指在茶杯邊緣輕敲一下,表示尊重

三叩手禮的形成與風行,就要說到歷史人物乾隆:傳說乾隆微服「南巡」到一家茶樓喝茶,當地知府知道了這一情況,非常害怕皇帝老子出現意外,拼了老命也要去護駕,於是知府喬裝打扮,到了茶樓,在皇帝對面末座的位置坐下。乾隆皇帝心知肚明,也不去揭穿,裝模作樣地把久聞大名、相見恨晚的話語一說之後,便要給知府倒茶,知府誠惶誠恐,但也不好當即跪在地上叩謝主隆恩,於是靈機一動,彎起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在桌面上輕叩三下,權代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禮。後來這個故事流傳下來,很多人在敬茶喝茶的時候為了表示尊重和謝意,就會用手指在桌上輕叩表示禮節。隨着乾隆三叩手禮故事的流傳,「叩手禮」在社會上流傳並普及起來。

其實,茶禮,古之有之。(我這裡只講茶飲之禮,不談送茶禮儀)早在古代這種禮儀名叫「茶銀」或叫茶定。是生活中的一種聘禮。在上古時代,種茶都採取種子繁殖,當時,還沒有掌握扦插、壓條、分株和嫁接等移植技術 。所以古人又稱茶為「不遷」 。《天中記》也載:「凡種茶樹必下子,移植則不生,故聘婦必以茶為禮,」這寄寓着對婚姻的「矢志不移」和「必定有子」,取其吉祥之意 。儘管唐宋以來茶樹繁殖已掌握了移栽技術,「茶定」作為一種民族的傳統禮儀,並沒有改變,還是繼續沿襲下來 。茶葉與婚禮結緣,始於唐朝。當年,文成公主入藏時,嫁妝中便有茶葉。之後,茶葉便與金銀首飾一塊成為出嫁時的必需品,並逐漸成為婚俗禮儀的一部分。到了宋代,由於茶樹「植而罕茂」(古代種植技術較差,凡是移植的茶樹都長不好),使茶被賦予了程朱理學從一而終的寓意。茶由女子的嫁妝禮品轉變為男子求婚不可缺少的聘禮。

茶禮風俗盛行在明清時,很多地方就形成了以茶為婚嫁的聘禮,也種以吃茶為聘禮的方式叫「茶定」,或稱「下茶」 。俗語說:「吃了那家的茶,就是那家的人 。」這「吃茶」,就是定親婚嫁的意思 。明朝郎瑛的《七修類稿》記載:種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則不復生也,故女子受聘,謂之吃茶。又聘以茶為禮者,見其從一之義。《紅樓夢》中王熙鳳在給黛玉送暹羅邏茶後,詼諧地與黛玉玩笑他說:「你既吃了我們家的茶,怎麼還不給我們家做媳婦?」說得黛玉紅了臉,一聲兒不言語 。

茶葉為何有這樣高貴的身價?這與茶樹生長有關。明許次紓《茶疏》云:茶不移本,植必子生 。古人結婚,必以茶為禮,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 。今人猶名其禮日下茶 。沏茶是家庭禮儀中待客的一種日常禮節,也是社會交往的一項內容,不僅是對客人、朋友的尊重,也能體現自己的修養。 說茶禮,「敬茶只沏七分滿」 的說法,不得不提。因為這句話,後來又演變成了「酒斟十分,斟茶七分」的約定俗成的茶禮說法。話到這裡,我們又要引出歷史上出現的兩個著名人物蘇東坡與王安石。我年輕時,第一次在《三言二拍》中讀到王安石三難蘇學士的這段「敬茶只沏七分滿」的故事,震驚王安石的博學。現在話不多說,還是回到文本之中吧!

話說蘇東坡被貶到湖北黃州,臨走時,王安石有個交代,讓他回京城時,帶一些長江中峽的水回來。原來王安石當宰相,為新政改革日夜勞神,老年患上了痰火之症。太醫院告知,必須飲陽羨茶,並且要用長江瞿塘峽(三峽依次為:西陵、巫峽、歸峽)的中峽水煎飲,才能發揮療效。一年後,蘇東坡回京城過三峽,將取水之事記於心上。看見那峭壁千尋,沸波一線,想構思一篇《三峽賦》。結構不就,因連日鞍馬睏倦,憑几構思,不覺睡去。不曾吩咐水手打水。及至醒來問時,已是下峽。東坡吩咐:我要取中峽之水,快與我撥轉船頭。可船夫說,三峽水流如此湍急,回頭談何容易,三峽的水一流而下,下峽水不是也從中峽來的嗎?又找來岸上一老者詢問,答案也如上訴一般。蘇東坡一想,也是啊,就自己立於船頭,看水手將下峽水滿滿的汲了一瓮,用揉皮紙封固,親手僉鉀,即刻開船。取了下峽水去了京城。他把水送去給王安石時,茶泡好,王安石親手給自己和蘇東坡各倒了一杯,卻只有七分,蘇東坡心裡想,此老如此吝惜,一杯茶也不肯倒滿。王安石端起茶,喝了一口,品評一番,皺起眉頭說道:你這水是下峽水,可不是中峽水吧。蘇東坡嚇了一跳,以為王安石監視自己,就老老實實說了情況。只聽王安石款款說道:三峽水性甘純活潑,泡茶皆佳,唯上峽失之輕浮,下峽失之凝濁,只有中峽水中正輕靈,泡茶最佳。蘇東坡這才如醍醐灌頂,幡然醒悟。

王安石又說道:你見老夫斟茶只有七分,心中一定編排老夫的不是。王安石說這茶葉是進貢給皇上的,一年只有幾斤,皇上賜予自己幾錢而已。斟茶七分,表示茶葉的珍貴,也是表示對皇上的尊敬。斟滿七分滿,細細品味,表示對茶的珍視和對送茶人的尊重。由此,演變而來,現今一直流傳着斟茶禮儀。 有俗話說,酒滿敬人、茶滿欺人。茶倒七分滿,留三分裝情義。這也與我們中國人的處世之道,周到體貼有關。再說,泡茶往往是沸水,如果倒得太滿,容易燙手或者燙嘴。在這裡留三分情義就能體現人情。給了斟茶人對品茶人的周到體貼,也讓品茶者能品到最好的口感和體驗。 有人會問,茶禮在生活中又怎麼演變出「非茶不交,點湯送客」的習俗的呢?歷史的進程每到一個拐點,都會出現重要人物,在茶禮的進程中,明朝皇帝朱元璋起了大的推廣作用。

宋王朝「黃袍加身」後的趙匡胤就一直思考一個問題,「防止大臣們某一天也來個「黃袍加身」革他的命」。於是他採取了「杯酒釋兵權」,把武將的兵權給收了後,緊接着就給文武大臣立規矩。說有這麼一天,趙匡胤召宰相范質來議政。范質行禮完畢剛要坐在下喝茶,趙匡胤卻說:「朕最近有些眼花,看不清東西,煩請愛卿將奏摺拿到朕面前。」范質於是走向皇帝面前遞上摺子,返回頭,只見自己的座位和茶已被內侍撤走,(趙匡胤早有安排)他只好垂立一旁與皇帝議政。大臣們知道連宰相都沒有和皇帝平起平坐的權利,更不用說品階小的官員了。其實這是趙匡胤有意為之,就是讓大臣們懂得禮儀尊卑。 宋太祖這一舉動,對大臣們而言,皇帝賜座賞茶就成了榮耀、就是給面子。如此一來,得到皇帝所賜御茶便成大臣夢寐以求的事。皇帝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因而「賜茶」成了施恩臣子的妙招。

宋王鞏《甲申聞見二錄補遺》記載了宋神宗在議政的崇政殿召見時任太子少師張方平時就「賜座啜茶」。當然,與議政殿賜一杯茶相比,大文豪蘇東坡就更幸運。王鞏《隨手雜錄》說,宋哲宗曾經派太監秘密賜茶給蘇東坡。賜茶的使者極其神秘地對蘇東坡說:「某出京師,辭官家,官家曰:'辭了娘娘來。』某辭太后殿,復到官家處,引某至一柜子旁,出此一角,密語:'賜予蘇軾,不得令人知。』出所賜,乃茶一斤,封題皆御筆。」這個故事。至今讀來令人捧腹,不過從側面也反映了當時貢茶之珍貴,連皇帝都把它當成一等一的好東西。蘇東坡得到這樣珍貴的賞賜後,並沒有獨吞,還分贈給朋友,的確是豪邁慷慨,加上他文學造詣,稱「千古一人」也實不為過。

宋朱彧《萍州可談》卷一「茶湯俗」條說得明明白白:「今世俗客至則啜茶,去則啜湯。湯取藥材甘草者屑之,或溫或涼,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宋代迎客喝茶,送客喝用甘草香藥熬煎的湯水,即所謂「點湯送客」,這一習俗延續到元末。清朝以後,茶飲取代了甘草藥湯,送客時,端起茶杯就行。 從此,皇帝賜茶成了無限的榮耀。喝茶習慣遍行於宋朝,茶禮儀逐漸盛行,由官宦之家走向市井百姓家,甚至形成了「非茶不交,點湯送客」的習俗。 皇帝賜茶,大臣分茶,文人詠茶,喝茶習慣遍行於宋境。由此進化出了一些與茶有關的習俗。「非茶不交,點湯送客」也就是這時逐漸形成的。 後記:我並不是因為茶文化記憶而「詩話」茶禮,而是在時間的「再結構」中,將茶文化歷史遺落在歲月褶皺里的茶禮碎片,漸行漸遠卻又友情地再串聯起來。雖說茶文化,已經有了生活的傳承和「現代記憶的照亮,但我還是想要梳理一下,讓流落在歷史各個時期山上和不同典籍里的有趣的茶禮記憶更便於人們的記憶。於是,我就用我散淡的文字之水,慢慢浸泡開這杯茶禮之花。[1]

作者簡介

凌代瓊,安徽銅陵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多次獲全國各類散文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