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奏的鄉音(邱朝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變奏的鄉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變奏的鄉音》中國當代作家邱朝平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追變奏的鄉音

鄉村有一種變奏的鄉音,你知道嗎?我是聽着它長大的。

小的時候,每年「五一節」過後,國慶節之前的這段時間,經常會有賣冰棒的叔叔大爺出現在我們的面前。他們騎着一輛破舊的自行車,滿身塵土沿着沙石小路,遇見稍微大一點的村莊就會拐進去,把自行車停在大樹下,或是能遮陰的地方,坐在石頭上,放開喉嚨一遍又一遍地叫喊:「冰棒、冰棒,白糖冰棒,綠豆冰棒。」

在我的印象中,那時冰棒的品種只有這兩種。其實白糖冰棒用的是糖精,綠豆也是寥寥無幾屈指可數。一時間,孩子們圍過來了,有的是父母牽着手,端一隻碗,興沖沖笑眯眯地。冰棒一般賣三分錢一支,到了下午,剩下不多或有的冰棒快融化時,也會賣兩分錢一支或五分錢兩支。父母們大多買一支兩支,用碗裝着,生怕冰水掉在地上可惜了。孩子們吃冰棒時,先是將剝下的冰棒紙舔了又舔,隨後用碗托着,慢慢地有滋有味地吮吸着冰棒,發出「唧唧唧」的聲音。家中孩子多的,就一人一口,輪流着吮吸。裝了冰棒的碗,最後還會用涼開水盪一下,喝下,露出一臉的愜意和幸福。 在當時,物資相當匱乏,很少有什麼水果,買餅乾又要糧票,糖果的價格貴得驚人,而冰棒,可以說是「價廉物美」,天熱時作為孩子消暑降溫的零食,家長是很少反對的,大多會滿足他們的要求。因此,孩子們對賣冰棒的都是一種期盼、一種思念。

隨着時間的推移,商店裡副食、果品之類的東西日漸豐盛,糧票也不需要了,人們口袋裡的錢好像也多了起來,加上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有了冰箱,冰棒完成可以自己製作,於是推着自行車走村串戶賣冰棒已沒有市場,這一現象多年前就消失了,並成為了一段歷史,人們的記憶中也漸漸地將其淡忘。

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鄉村又出現了類似賣冰棒的情形,只不過賣的是包子饅頭,其品種繁多,有肉包、菜包、水晶包、豆沙包、牛奶饅頭、開花饅頭、雜糧饅頭等等。這些人從附近的圩鎮來,大多騎着輕便摩托車、電動車,容器是保溫箱保溫筒。「包子饅頭」「饅頭包子」的叫喊聲飄蕩在田野山間。在田頭地角勞作的人們放下手中的活,買幾隻熱氣騰騰香噴噴的包子饅頭補充補充體力,或是買一二十隻回去,一家人和米飯稀飯搭配着吃,調調味口;有些整天在小河邊釣魚的老爺爺經常還買來當午餐。

包子饅頭,雖屬平常之物,但製作卻有一定的技術難度,大多數村民是做不好或不會做。這些人正是抓住了這一細微之處,敏銳地捕捉到了商機,不但方便了村民,一天下來,輕輕鬆鬆,收入也是比較可觀的。

然而近年來,鄉村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叫喊聲」,這就是收購廢舊家電的。這些人開的是三輪車,輕型汽車,車上裝着電子播放機和高功率電子喇叭等現代化的音響設備,掛着「收購廢舊家電」的牌子或紅布做的條幅,一邊在鄉鄉、鄉村、村村、村組之間的水泥路上慢悠悠地行駛,猶如觀光遊覽看風景一樣,一邊不停地播放着「舊彩電、舊電腦、舊冰箱、舊洗衣機、舊手機」之類的「叫喊聲」。聲音高亢響亮,穿透力強,還伴隨着不斷變換的音樂,一公里外都能聽到,山谷留下久久的回聲。只要招呼一聲,便會上門服務,搬扛都不要自己動手。據了解,這些人每天可以收購到二三十台(件),生意很是不錯。

這些叫喊聲就是變奏的鄉音!

從冰棒、包子饅頭到收購廢舊家電,時間跨越了半個多世紀。表面上看,好像是一個個新的輪迴的開始;實質上,是有根本的區別。冰棒,是特定年代人們無奈的選擇;包子饅頭,是溫飽生活豐富和點綴,而收購廢舊家電折射的則是人們日益富裕、步入小康如初升太陽的燦燦光芒。毫無疑問,變奏的鄉音是迷人的、醉人的,必將永遠流動永遠悠揚,也一定會越來越美妙。[1]

作者簡介

邱朝平 江西省贛縣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