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宅」的有氧生活(朱曉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宅」的有氧生活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宅」的有氧生活》中國當代作家朱曉劍的散文。

作品欣賞

「宅」的有氧生活

從來沒有想到會在家裡「宅」的這麼久,已經有二十天了。這樣的生活,孤寂,卻又有着無奈。如果不是「新冠肺炎」大概早已像往常一樣去上班,像往常一樣趁着假期,到成都的周邊去看看花,約朋友吃茶、淘書的吧。但這一切忽然被打亂了節奏,讓人有些猝不及防。

年初的時候,每逢周末去瑪塞城、送仙橋、毛邊書局·桃蹊書院、縹緗書局等幾個地方去看看,意外地淘到不少書。這樣一來,即便是宅在家裡,過的也算是一種「有氧生活」。

淘書之樂

我還記得連續幾個周末,一大早就趕到書市去,天還沒亮,早上公交車空空蕩蕩。抵達書市就開始逛起來,就這樣不經意間淘書數十冊。在府青路的瑪塞城淘過書,再去其旁邊的幾家舊書店看看,已經是九點半了。書店還沒有開門。剛好遇見冉大,就去縹緗書局看看,也就發現有幾冊正尋覓的書躺在書架上,毫不猶豫地取下。這也算是新年禮物了。

一個人背着十多冊書,步行到怡福路去,現在這裡已經屬於府青街道了。我不太知道這桃蹊書院是否改名為「府青書院」,一年前,書院開業的時候,並沒有想到街道會這樣進行調整。步行了一兩公里,趕到書院的時候,剛好開門,就直接上三樓,尋書去。這些書架我已經巡遊了不知有多少回。有一些書,我還記得擺放在第幾個書架的某個地方。這樣的熟悉猶如走進自己的書房一樣。開心的是,每次來書院,都不會空手而歸。向店員打聽,書院是不是改名,得到的答案是不會改名。這就放心了。繼續淘書,半個多小時,就選了十多冊書,多是關於成都地方文化的,比如公園城市,比如龍泉山,比如東郊記憶等有關的圖書,這也跟自己手頭正在做的事情有關。

我還留意到書店裡有幾冊「成華歷史文化叢書」,我在淘書的時候,發現有人在打聽這套圖書的情況。店員說這套書反映了成華區的歷史文化,內容很豐富,不過,書還沒出完。這也是值得期待的事。一下子淘了這些書。真好,趁着假期可以研讀這些書冊了。當然,有幾冊書本來想拿下,但看看價格超過了預期,也就暫時放一放,也許過段時間價格降下來也未可知。

能夠有這樣的淘書之旅,也是快樂的事情。

家裡旅行記

宅在家裡,也並非無所事事地閒着,總得是運動起來,於是,就在家裡來一趟旅行。這是屬於旅行家所說的「居家旅行」,也是微旅行。其意義在於通過這個可以發現家裡的角角落落,雖然平時已經很熟悉,但這次打量,又覺得很「陌生」。

早上,依然是早起,在臥室里翻看一下社交媒體上的各種各樣的信息,真真假假,有時也難以分辨,也就不去管他。我留意到這一次災難當中,微博、豆瓣的信息眾多,因是有不同地區的人參與,也就大致可以判斷事情的真偽。

看罷信息,去洗手間,洗漱。早上若是早起的話,洗手間還能一個人獨自享受一陣子,一旦到八九點鐘,家人陸陸續續起床,也就熱鬧起來,洗手間也就被分段占有。

下一站是廚房。在春節前(當時還沒有出現肺炎的嚴重時刻),家裡就根據日常的需求,買了一袋大米,一袋五十斤的麵粉,蔬菜、各種調料也根據需求進行了更新。這樣的結果是,最少是幾天時間不用去菜市場或商場購物了。

準備早餐。春節前也自己蒸了若干饅頭,也備有麵條、米線,各人可根據自己的習慣準備早餐。這樣的話,也差不多就八九點鐘了。

客廳里平時也用作餐廳,原來的餐廳放了一些書在那裡。所以客廳改為了餐廳。打開電視,看看電視裡的「疫情」播報。每次看新聞都讓人揪心,雖然有專家時不時說「拐點」會來到,卻沒有如期而至。這樣下來,更讓人有些擔心疫情的變化。

我家陽台有三個,有一面的陽台是對着三環路外側,故可以觀察到路上戴口罩的行人和車輛來往,這當然是一種「微觀察」了。

像這樣的旅行,每天來回就需要數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發現。以前就想着成都霧霾嚴重的時候,買一部跑步機放在家裡,可就有地方運動了。這個計劃終究沒有實施起來。

在家裡,當然不能做一些像跑步這樣的運動,卻是可以散步,有時是「閒庭信步」,有時又可快步行走。當然,這個過程可隨機而動,自由發揮。其結果不過是為了健康生活。

平時愛買一些雜七雜八的書冊。有一些是覺得有意思,就購買了下來,但過後就沒有仔細翻閱。趁着假期,將這些書冊整理一下,大致分下類別。哪些書冊在今年可以用得上,就另外放在一起。至於一些新書,可能一時用不上,也就整理在一起了。

在過去的一年裡,有不少朋友送了簽名本作品。這些作品各有趣味,對我來說是值得珍藏的圖書,多少寫過一點文字,這時候正可以每一冊裝入封套,再裝入紙箱,在紙箱上貼上書名,以備以後查找。

我記得天津民俗專家由國慶兄寫過一篇《理書之累》的文章,大概是講書冊積累的多了,若不及時清理,像我這樣倒年終時才進行整理,也真是辛苦的事。但對愛書人來說,這種「累」有時候也是一種快樂呵。

只是這種快樂,在今天變得「另類」——愛書不僅需精神上的付出,也需有一定的存書空間,這樣就讓家裡的空間變得逼仄。對家人來說,這也是讓人無奈的事情吧。

整理書架上的書冊,也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旅行。即使在家裡旅行,只要我們多一些細緻的觀察,也能從這細微生活里發現些許春節趣味。

「宅」是一種狀態

茶人岡倉天心在《茶之書》里提到「侘寂」一詞,這也被視為茶道中的一種生活美學。這個詞大致來說,就是「外表粗糙,內在完美」。從除夕那一天開始,許多人就像我一樣宅在家裡,實行自我隔離。「宅」在不少人看來也許是「簡單粗暴」的生活方式,因此生活多了些枯燥少了趣味。不過,正是由於在春節前不經意間備下的「食糧」,讓我的這段宅生活變得豐富起來。

每天的生活看似十分的簡單,吃吃喝喝,看看電視劇似乎就已「混」過了一天。我卻是每天早上六點鐘起床,開始閱讀、寫作,每天也能夠完成兩三千字。儘管在朋友圈裡充斥着這樣那樣的信息,先把手機放在一邊,老老實實做自己的事,這也是單位所倡導的「居家辦公」方式。即便是到了周末,我也不會枯燥到無事可做,找出《龍潭鄉志》,對照着劉小葵先生的《龍潭寺》閱讀,也是一種體驗。手頭的有一些地方志書里提到了龍潭寺或保和場等地走出來的人物,在馮榮光老師的《保和場》里也沒有出現。地方文化瑣細,卻需要時間去予以打量,這樣才能將地方文化做的更好一些。

像這樣的閱讀過程,看似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卻可以由某一條細緻的線索串聯起來,連接成一個廣闊的世界。故而宅在家裡,也是神遊八方之感。這讓我想起陝西省作協副主席方英文為我題寫的「書海神遊」幾個字,這時不正是這樣一種狀態嗎?

不給他人添亂、出門佩戴口罩。這樣的事也是這段時間的基本常識。寫稿有些倦意,我就在陽台上,吃一杯茶,看三環路邊、綠道上走過的行人,這種觀察,卻是讓人感受到疫情發展的態勢。在頭幾天,有一些人走過,並沒有戴口罩;過幾天,路過的行人戴上了口罩。即便是行人在行走,也遠遠地隔着一段距離。小區下的廣場,以前如果天氣晴好的話,會有人曬太陽,晚上也會有廣場舞,這段時間就安安靜靜的。諸如此類的事,也可謂是疫情下生活的細枝末節吧。

就這樣一天過了一天。忽然有一天看到窗外的花兒不知幾時已經開放,算一下時間,春天就要來到了。川西平原上的各色花兒如梨花、李花、桃花、油菜花等就陸續開放了起來,不管是在鄉野還是城鎮,都能感受春天的氣息,這時候倘若能夠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也是幸福的事。坐在家裡想一想從前賞花的事,好像是很遙遠的事(去年才去看過)。

「宅」是一種狀態,也是一種思考。「敬畏自然,尊重生命」,這在今天依然是要緊的事,這也是一種有氧生活。健康而又有趣味的生活,並不會因為「宅」而消失,而是看我們在「宅」的狀態下怎樣才能過得更有意思一些。恐怕這也是詩人眼裡的「幸福」吧。 [1]

作者簡介

朱曉劍,中國作協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成都文學院駐院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