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列夫防線」考察思(王世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巴列夫防線」考察思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巴列夫防線」考察思中國當代作家王世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巴列夫防線」考察思

2006年11月1日,清晨,我們代表團一行乘大巴,從開羅都市出發,駛向東北。穿過漫長的沙漠公路,車窗外不間斷地掠過一株株頎長的椰棗樹。三個多小時後,迎面而來的,是運河小城—伊梅利亞的風光。再往前行,不長時間,流淌百餘載,講述着黃沙與碧水的傳奇的蘇伊士運河就橫亘在眼前。儘管在途中的車上,埃軍方陪同人員已作了比較詳細的介紹,但眼前運河繁榮且忙碌的景象還是令我們耳目一新。當然,我們此行,不是領略連接亞非之運河及其對岸西奈半島的自然和人文美景,而是考察巴列夫防線的建立和崩潰,尋覓和品味埃及十月戰爭之精神真諦的。

蘇伊士運河,位於埃及東北部,在蘇伊士地峽上開鑿,扼歐、亞、非三洲交通要衝,溝通紅海和地中海、大西洋和印度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政治意義和交通運輸意義。

運河開鑿前,亞洲和非洲在蘇伊士地峽處相過,整個地峽是平坦的沙漠地帶。1859年至1869年,法國人投資開挖運河,後英國收購了運河40%的股票,英法共同經營運河。後來,運河曾多次拓寬,以適應過往現代船隻。之後,還建設了河底隧道。1956年,埃及納賽爾總統宣布運河國有化,隨即爆發了英、法、以三國侵埃戰爭。1967年至1975年因阿以戰爭,運河封閉停航8年之久。

1956年,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占領埃及西奈半島。為了加強防禦,以色列於1969年,沿蘇伊士運河東岸建設一條,以其參謀長巴列夫之名命名的防線,史稱巴列夫防線。這條防線可謂固若金湯,全長175公里,縱深30-35公里,總面積5000餘平方公里,耗資2.38萬億美元。該防線由三條平行防線組成:第一條為運河及東岸,河堤下埋設了油管和噴頭,供戰時點燃,能使運河變成火海。沿岸築有20米厚的沙堤,堤後築有30多個前沿支撐點,支撐點前為鐵絲網和地雷區。第二、三條防線分別距運河十幾、二十幾公里,築有11個核心地堡,頂部由鐵軌和裝在鐵網內的石塊砌成。核心地堡由若干碉堡組成,其中一個為指揮所,其餘為存儲彈藥及可供一月的糧秣、水等補給儲備堡。河東岸,距伊梅利亞10公里處的夏傑拉高地,那裡曾是巴列夫防線中段前線指揮所,現為戰爭博物館。

1973年10月6日,埃軍在準備了6年之後,在沙達特總統指揮下,向駐紮在西奈半島的以色列軍隊發起攻擊,成功摧毀了以軍認為「不可逾越」的現代化防禦工事—「巴列夫防線」,收復了西奈半島領土,埃及的國旗和軍旗再次飄揚在夏傑拉高地。

我們代表團在運河西岸下車,聽取了運河開鑿和十月戰爭戰況地介紹,乘擺渡跨越蘇伊士運河,觀摩埃及為紀念十月革命戰爭勝利而建立的紀念碑、館,考察埃軍在沙漠腹地的高溫條件下的適應性訓練。徜徉於昔日戰場,作為軍人的我思緒萬千,一個國力和軍力都弱於以色列的國家,埃及及其軍隊是如何準備和運籌戰爭的?有什麼先進的戰略思想和戰術、技術?靠什麼力量突破層層設防的巴列夫防線的?用什麼新式武器戰勝裝備現代先進武器的以軍的?其留給後人地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是什麼?

帶着這些疑問和困惑,我們詳細地參觀、考察、觀摩、座談、研究,一個個拉直這些問號,做到不枉此行。

埃及十月戰爭的勝利,除了戰爭的性質是反侵略戰爭的正義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地贏得戰爭勝利的基本規律外,在我看來還有諸多啟示值得我們深思和記取,特別是對於處於劣勢態勢下的國家和軍隊更應如此。

考察中我們感到,埃及統帥部高度重視臥薪嘗膽的戰略謀劃。據介紹,沙達特總統上台後,根據國家實力狀況,不是急於收復西奈半島,而是審時度勢,作出了以訓練和每年秋季的演習作掩護,練而不戰、演而不戰,以此麻痹以軍,適時發動戰爭的戰略決策。從1971年開始,部隊連續6年,幾乎每天從伊梅利亞駐地出發,去運河邊上訓練,當晚就返回駐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以此麻痹以色列。埃軍每年舉行一次軍事演習,而且規模一年比一年增大,直至1973年10月1日開始,預計7日結束的軍事演習,仍未引起以軍的高度重視。此外,埃軍每年還進行較大規模的戰時動員,徵集預備役人員集中,繼而又復員,年年如此。以軍誤認為,1973年9月份的戰時動員和10月份的軍事演習,依舊是埃軍進行地訓練,為此,10月6日,仍然放假過贖罪日,給埃軍突然發動戰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對於軍隊來說,保密就是保勝利、保生命。這一點埃及軍隊做的天衣無隙,他們有高度保密的作戰計劃。埃軍作出10月戰爭的作戰計劃後,還與敘利亞軍隊協同研究北南同時進攻的決策。敘利亞軍隊人員,來埃及商討作戰計劃時,一律着便裝,不乘飛機,從海上往來。為了掩護作戰計劃,埃軍還制定了一套部隊正常工作計劃公布於世,使以軍難以判斷。作戰會議上,與會人員一律不允許帶記錄本作記錄,只有作戰部長一人用鉛筆記錄會議內容。埃軍的作戰計劃,在戰爭爆發前兩小時才傳達到營連。埃軍在傳達作戰計劃時,一律用有線電話,不使用無線電台,使以軍的情報人員難以獲得真實情報。

埃及針對部隊戰力不足的弱點,十分重視培養軍人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在十月戰爭勝利博物館,我們看到,戰爭中,埃軍在後路被斷的態勢下,死戰不退,有的士兵把炸藥包捆到身上,與以軍裝甲車輛同歸於盡;有的士兵用身體堵住碉堡的機槍槍口,用身體掩護戰友衝鋒;有的戰士被以軍裝甲車碾壓成肉泥,但其他戰友毫不畏懼,前赴後繼,繼續英勇戰鬥,直至戰爭勝利。

中埃關係發展良好,埃軍方注意學習中方軍隊的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也重視發揚"軍事民主"和發動群眾參戰支援部隊。在與國防部的會談中,他們很欽佩中國軍隊的人民戰爭戰法,而且他們在十月戰爭中用運了群策群力的戰術思想,也積極發動群眾參戰支前。如何攻克巴列夫防線,對當時的埃軍來說,確實困難重重,有人造天險的運河、有油管火障地威脅、有對岸地面火力地封鎖、有空軍地支援,最為困難的是,防線上20米厚的沙堤,裝甲戰車難以通行,用炮彈轟炸起的沙礫仍落於原地,通道難以開闢。為了攻克這一難關,他們發動官兵獻計獻策,大膽提出戰法建議。終於有一天,一名上校工程師,經多次試驗,採用高壓水龍頭衝擊沙堤開闢通路成功。於是,埃軍從西方國家急購數千部高壓水泵,製造成便攜式高壓水龍頭,戰爭打響後,士兵們在火力掩護下,乘衝鋒舟駛向對岸,高壓水泵就地吸取運河水源,手持水龍頭衝擊沙堤,沙隨水流,堤被擊潰,後續部隊和裝甲車輛沖入西奈半島,投入戰鬥。戰爭中,運河流域的埃及民眾也積極支援戰爭,參加戰爭,為贏得戰爭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這也是埃及軍方引以自豪的綜合國力支撐。

埃及注重強化國民國防思想,安不忘危,和而憂戰,重視戰爭動員,他們在城市和昔日戰場建設了多處啟迪後人的永固紀念。戰爭勝利後,埃軍在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斥巨資修建十月戰爭勝利紀念碑、紀念館等永久性戰爭精神教育場所,平時供遊人參觀,每逢10月6日,都組織部隊參觀教育,啟迪後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惜和平,警鐘長鳴。

孫子兵法閱上戰伐謀。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從一成立起就反對戰爭,以戰止戰,謀求和平發展。現在歷史已進入新時代,我們一心一意搞建設,謀發展,永遠反對戰爭。但是,在國家和階級存在的歷史階段,戰爭這個社會歷史現象仍然存在,並且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我們只有常備不懈,增強綜合國力,鍛造一流軍隊,才能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長久和平,這就是人民和軍人對待戰爭的根本態度[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