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塔」社會實踐隊——崖口雲吞(永遠三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登塔」社會實踐隊——崖口雲吞》是中國當代作家永遠三歲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登塔」社會實踐隊——崖口雲吞
2021年7月16日,嶺南師範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登塔」社會實踐隊為了給大家帶來更多的中山美食,決定去品嘗來自孫中山的故居中山南朗的「崖口雲吞」。
崖口雲吞的歷史起源難以追溯,或是時間久遠也可能是老一輩人對歷史起源等並不重視,所以沒有確切的說法,聽街坊們說南朗因為是中山為數不多靠海的地方,祖祖輩輩許多人都是考出海打魚為生。所以從前當地最出名的是海鮮,那時候如果在大街上隨便問下中山人去哪吃海鮮比較好,得到的大多數答案那必然是南朗,而崖口雲吞之所以比其他雲吞更出名更好吃的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採用了海鮮湯底,雖然其貌不揚,看上去湯底就是清湯,但有一份乾淨的純樸,且十分鮮美,從而中和了雲吞餡中那一絲絲的油膩。
那麼說到雲吞餡,從外觀上看走的路子就跟其他雲吞不太一樣,正宗的崖口雲吞是小粒小粒的,不像其他雲吞反而是餡料越多,雲吞個頭越大才越好。其次她的餡料選用了些許肥瘦相間的豬肉,這種感覺恰到好處,若全是瘦肉則吃起來口感沒那麼好,若肥肉過多則是油膩,再加上少許鮮美的蝦肉,再加上些許豬油渣和芝麻摻半在其中,其中的每一份配料少一絲都不行,只有它們才能調配出崖口雲吞餡料的靈魂。這好的雲吞除了看餡也要看皮,二者合一才是決定了一份雲吞是否出眾完美。在我看來,崖口雲吞甚至雲吞皮比雲吞餡料更加重要也更為講究,因為崖口雲吞聲名遠揚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皮薄,晶瑩剔透似的,甚至最正宗的可以隱約看見裡面的餡料。用麵粉和雞蛋等配料以一定比例和一定的手工工藝就可以做出這樣的薄雲吞皮來。這是簡單食材和獨特手工工藝碰撞出來的結果。其中的手藝經過了時間的沉澱才能創造出這薄麵皮。從而造就了崖口雲吞。
雨後,踩着生長着苔蘚的青石板,走至村口,問問村民哪能吃到最好的崖口雲吞,於是在當地村民熱情的領導下,我來到了一祠堂,裡面人滿為患,每桌都坐滿了,但在角落有兩位大媽在很隨意的重複着做雲吞皮和包餡料的動作,似是渾然天成,在這略有點喧鬧的祠堂中,存在一寧靜的角落,這看似很矛盾的場景又合情合理。祠堂之所以喧鬧不正是因為這角落裡包好的雲吞嗎?而之所以有這個角落,不正是因為太多人慕名而來吃雲吞嗎?兩者的關係說不好是誰成就了誰,誰因誰誕生,但我知道這是良性的循環。雖然是南朗創造了崖口雲吞,再經過時間的沉澱打響了它的名號,但如今的中山南朗人出門在外有人問他們:「崖口雲吞是不是很出名很好吃,」時,他們很自豪,因為家鄉的手藝聲名遠揚,很多人通過了崖口雲吞認識到了南朗這個地方。二者的關係從來不是誰成就了誰,而是相輔相成,這是一種羈絆,一種超出美食範疇但有又是來源於美食的羈絆,你若問我這羈絆叫什麼,我願意稱它為情懷。
作者簡介
永遠三歲,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