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碟溜兒」旋轉里的童年(張延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碟溜兒」旋轉里的童年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碟溜兒」旋轉里的童年》中國當代作家張延偉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碟溜兒」旋轉里的童年

我們鄉下把陀螺稱作「碟溜兒」。在我童年記憶里,碟溜兒、木槍、彈弓和紙「四角」是農村孩子常玩的「四大件」,其中以碟溜兒最具「技術含量」且刺激好玩。

我們玩的碟溜兒都是自製的,這對富於創造性的農村孩子來說不算什麼難事,只是製作碟溜兒的木頭有些講究

俗話講:「榆木疙瘩不開竅。」榆木質地堅硬且不易炸裂,是製作碟溜兒的好材料。棗樹和柿樹的木質稍稍次之,因為顏色赫紅且暗藏花紋的緣故,深受孩子們喜愛。再有就是桃木了。當然這些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偶爾得到一截能夠製作碟溜兒的邊角硬料,對孩子們來說是件快樂的事。曾有一次伯父從外面為我帶回來一小截紅白相間的棗木橛兒,因一時找不到斧子,我便拿菜刀去砍,剛磨好的菜刀被砍得翻卷了刃兒,等母親切菜時發現了哭笑不得。

做碟溜兒算是個「大工程」。我們先是纏着大人給準備一兩截原材料,也有家長會幫着弄出個雛形來,接下來的鏇、刻、描、鑲等環節則多由孩子自己去完成。我們甚至於常把半成品的碟溜兒裝在書包裡帶到學校,趁課間用小刀在上面刻刻劃劃,差不多需要忙活一個星期。

做成的碟溜兒上圓下尖,似鵝蛋般大小。為了讓它打着更「起」,我們還要找來一截黃豆粗的廢鐵絲,把一頭兒放在灶火上燒紅了,小心翼翼地對着碟溜兒的錐尖烙出個小凹槽,再把提前備好的小鋼珠放進去,輕輕地砸幾下,讓鋼珠外露三分之一的樣子,其餘部分則緊緊地嵌入碟溜兒當中。有心的孩子還在碟溜兒的上平面中間摁上一枚圖釘,再沿着圖釘向外依次用紅、藍鋼筆水描繪出粗細不同的圈圈......

打碟溜兒得有順手的鞭子。有的孩子圖省事,隨便找來一根細木棍兒,在木棍兒一頭綁一綹二尺來長的破布條就算完事。這樣做成的鞭子輕飄飄的,缺乏彈力和柔性,很容易把剛打起的碟溜兒纏「敗」。我從父親趕牲口用的牛鞭中受到啟發,選用光滑柔韌的荊條作鞭杆,還請母親幫忙用不同顏色的長布條搓成粗細適當的彩繩兒,再在下面接續一截兒從廢舊車胎里抽取的尼龍線編織的鞭稍。這樣做成的鞭子結實美觀,甩起來虎虎生風且不易脫落,惹來夥伴們羨慕的目光。

當時鄉村里幾乎沒有水泥地。一做完作業,我們就三五結伴,選擇已經閒置的、地面相對平坦硬實的打麥場作「戰場」,各自占據一隅當「陣地」,開始了打碟溜兒的「攻防戰」。

開碟溜兒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用鞭稍在碟溜兒上纏繞幾圈,一手握着鞭子,一手捏着碟溜兒,錐體着地,在鬆開把握碟溜兒那隻手的同時勻力抽回鞭子,借着慣性接連抽打幾下,使碟溜兒快速轉動起來。另一種則是先把鞭子放在一邊,身子前傾,紮好馬步,雙手交叉握緊碟溜兒,然後扭動雙臂,用力旋轉並鬆開雙手,確保碟溜兒落地的那一剎那處於轉動狀態,接着馬上拿起鞭子加油助力......無論採用哪種方式,身體協調、眼疾手快都非常重要,稍有不慎就會導致碟溜兒倒地不起而全盤皆輸。

起開的碟溜兒在鞭子時急時緩的抽打下,一邊飛速轉動,一邊慢慢從原來的陣地中轉移出來,逐漸向鄰近的其他陣地靠攏,這就避免不了發生相互碰撞的現象,有時兩三隻甚至更多的碟溜兒遭遇在一起,這就看誰的轉速快、力道強、韌勁足,最後把其他碟溜兒擠倒擊敗。

旋轉中的碟溜兒往往會因為地面坑窪不平或鞭子用力不均,突然發生傾斜而敗象顯露。此時,有經驗的孩子會臨場發力,迅速舉起鞭子從傾倒的一側連續抽打碟溜兒,直至它重新恢復到正常的旋轉狀態。

人多的時候,我們還會分成幾組舉行「爭霸賽」。各組中選擇旋轉時間最長的碟溜兒再相互競逐,最後獲勝者就是所謂的「碟溜兒王」了。敗下陣來的碟溜兒主人願賭服輸,各自從衣兜里掏出作「賭注」的兩顆糖果、幾粒花生送給勝利者。當然,這些東西最後還是在互通有無中由大家一起分享,快樂溢滿每個人的心頭......

恍然幾十年時間過去,如今各類組合玩具、電子智能玩具比比皆是,充斥孩子們的生活,已經沒有哪個孩子還會做碟溜兒或者打碟溜兒了。間或見到市場上售賣的碟溜兒,個頭兒超大材質也各不相同,除了偶有中老年人將其作為一種健身工具,更多的則是作為工藝品存在着。兒時打碟溜兒的那種歡樂場景,也只能從記憶的長河中去搜尋和回味了。[1]

作者簡介

張延偉,河南禹州人,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許昌市政協文化和文史委員會文史研究員。新聞及文學作品散見於各級各類媒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