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之風不可再走極端(漠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祭孔」之風不可再走極端》是中國當代作家漠風寫的散文詩。
作品欣賞
「祭孔」之風不可再走極端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但影響了中國幾千年,而且也影響了世界,應該說在中國歷史上任何人的影響都沒有超過孔子,因此,孔子的思想不但被自古以來的老百姓認可,也歷來被統治階級所利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全國曾先起一場「批林批孔」運動,把孔子這個歷史人物批的一無是處,那是在走極端。今天,在「祭孔」問題上,實在沒有再走另外一個極端。因為最近以來在全國各地掀起了一股「祭孔」的旋風,包括新疆也不例外(見《都市消費晨報》),如果是為了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誕辰紀念日,這是無可厚非的事,只害怕把「祭孔」當作了迷信,吹捧到了極至。
繼承和發揚孔子教育思想,對今天的中國教育來說,必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繼承的肯定是精華,而不是糟粕。譬如孔子提倡的「三綱五常」,這本來就是糟粕,如果我們好壞不分,一切都繼承,無疑於在拉歷史倒車。但是,孔子嚴謹的治學思想,「有教無類」的辦學方針,《論語》中的思想精華,這些都是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的。同時,由於孔子所處的時代在兩千五百年之前,許多思想是受當時歷史背景影響而形成的,繼承和發揚孔子的教育思想,決不能生搬硬套,也需要活學活用。如果把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教育思想,硬套到今天信息化時代,顯然是不合適的。
「祭孔」不能跟風,更不能錯誤引導,盲目迷信。如果把「祭孔」當作凝聚民族精神,或是以「祭孔」來促進尊師重教之風,或是以「祭孔」來促進旅遊業的發展,這都是一個很好的契機。為什麼呢?這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啊。中華民族文化可謂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的中國文化,當然也包括孔子文化。據說在世界許多國家都把每年的九月十八日作為教師節,可見孔子教育思想影響之深刻。問題是我們的跟「風」熱,有時把一種文化現象當作了迷信,只要有孔廟的地方,把「祭孔」當作敬神一樣,跪拜燒香,求子祀福,虔敬至極,讓人搞不清孔子到底是人還是神,搞祭祀活動到底為了什麼。筆者以為,對於孔子思想,我們必須以科學發展觀來看,歷史在前進,社會在發展,孔子思想也需要與時俱進。據說前一段時間在某些地方開始盛行私熟教學,老師學生穿古裝,給孩子重教四書五經,實在讓人感到有拉歷史倒車之嫌。
「祭孔尊孔」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目標,我們追求的目標還是科學和民主。「五四」先驅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所倡導的那場新文化運動,還是值得我們深思。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一直受着儒家思想的禁錮,特別是一些糟粕的東西,更是深刻地毒害着人們,因此,他們第一次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這不能說是過激,而是他們清醒地認識到儒家思想裡面的一些糟粕對人們的毒害,魯迅曾經把中國的封建社會概括為兩個字「吃人」,於是,先驅們向國人倡導科學和民主。今天,不論社會發展到什麼地步,科學和民主這兩桿旗幟都永遠是我們前進的方向。
孔子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之一,它是值得我們今天的人去研究,去發揚廣大,但不能與政治混為一談。自從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孔子的儒家學說,似乎成了國家宗教,它扼制了百家爭鳴,並已經深深打上了政治烙印。獨尊儒術,本身就是一種走極端,如果今天我們也去走漢朝的老路,那實在會讓人貽笑大方。文化就是文化,政治就是政治。也許有人會說,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都是這樣過來的,對於儒學連韓國、日本、新加坡這樣的國家都在發揚廣大,我們卻反而丟棄了,最後的結果,我們連老祖宗都丟棄了。其實,對於文化現象,每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現象的存在都不是單一的,民族文化之間互相吸收,這是很正常的事,我們如今的文化之所以不純正,也是因為近代吸收了太多的外國文化成份,但不能說我們丟掉了老祖宗。現在有人就想找到純正中國文化的根,於是,就想到孔子,並希望能與政治糾葛在一起,也來個「克已復禮」,這肯定是行不通的。
九月二十八日,在海峽兩岸都進行了「祭孔」活動,其意義表明,兩岸同根一脈,這與各地都盲目地「祭孔」完全是兩碼事。中華民族文化的根不僅僅是孔子文化,文化是一個很大的概念,中華文化是整個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如果把孔子文化推到極至,那不是在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傳統,實際上是對中華文化的一種遏制。在「祭孔」問題上,各地還是以不跟「風」為好,因為全國孔廟很多,在山東和台灣兩同時「祭孔」,它的意義和影響哪一座孔廟也比不上。[1]
作者簡介
漠風,陝西神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