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體》與一條風乾的魚(方江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體》與一條風乾的魚(方江紅)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三體》與一條風乾的魚(方江紅)》中國當代作家方江紅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三體》與一條風乾的魚(方江紅)

周末和幾個好友姐姐相約着去苗家壩電站轉了轉,二三十公里的路程,不算太遠,走完國道右轉入短短的隧道,出了隧道便是去往苗家壩的鄉道了。裡面氣溫低一些,所以綿延的山脈還沒有被濃密的青蔥覆蓋,映入眼帘的都是鮮嫩的新綠,柳林在河水褪去後軟軟的沙泥灘上發出新芽,抽出枝條,由於春色掩面遮羞,尚未豐潤,於是,水,便搶了風頭,在窄窄的峽谷中像一條翠綠的玉帶,時而蜿蜒流淌,時而順直長驅,時而在寂靜的河灣里平緩休憩,一路車行遠觀,暫停近看,風景,着實秀美旖旎。

從庫區返回時看見一處河床稍寬河水由淺至深的平整灘涂,決定在那裡午餐。我是一個對風景完全沒有免疫力的急性子,迫不及待的先行走了下去。脫鞋,挽起褲腿,下水,四月底的天氣,河水沁涼的恰到好處,完全不覺滲骨寒氣。不曾想到會與這河灘相遇,真後悔沒拿雙涼拖,石子有些硌腳,得小心翼翼,水,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石子在輝映下微微閃晃,清澈的令人心動。幾個姐姐忍着硌腳的疼痛在淺水處興奮的撿拾漂亮的石子。我雖瘦小但仗着會游泳便走的深一些,挽起的衣袖褲腿全被沒濕。反正我也從不感冒,踩在水裡玩兒了個不亦樂乎。上岸坐在石灘上,一會兒工夫,風與陽光就讓我的衣袖褲腿恢復了乾爽。

見前面有一河灣,我獨自走了過去,水,依然清澈無比,但河床突然下陷,因此看起來深不可測,站在岸邊竟不由心驚。轉身發現幾個姐姐已鋪好塑料布墊,拿出食物熱水開始邊吃邊聊,遠遠望着她們,這青山綠水中的日光浴還真是靜美如畫。反身往回走,沒幾步,不經意的垂目間,發現一條風乾的魚,躺在河灘上,睜着眼睛,身體表面給人一種鮮活如初的錯覺,我俯身用兩根手指捏住它的尾巴,拿起細看,就在與它圓圓的眼珠相遇時,突然想起劉慈欣的《三體》第一部裡面有這樣一個情節:為了不至於在亂紀元極度的乾旱中喪生,人有自行脫水的功能,赤身躺在地上,讓體內的水分被徹底排出,然後軀體變軟變薄,最後化為一張人形的軟皮,等亂紀元結束,恆紀元到來時,在水中浸泡一會兒就會恢復原狀活過來。

此時,手裡這條風乾的魚,我好希望它就是為了熬過亂紀元而自行脫水的魚,在恆紀元里遇到了我這個有緣人讓它得以浸泡,重新恢復成一隻鮮活的生命。邊這樣想着邊走回岸邊,將它拋進了深水處。而讀完《三體》後的震撼感忽又竄進腦中,今天,就借這條風乾的魚,翻出去年寫的讀後感,再次重溫我至今為止看過的唯一一部科幻小說。

從沒有過這樣的感覺,一本書可以精彩到在剩下部分不多的時候,還不知道最終結局的時候突然不捨得讀下去了,我實在不想面對故事結束後那種悵惘的失落感。雖然密集的專業術語讓知識貧乏的我雲裡霧裡,雖然作者豐富的想象力讓人望塵莫及,但,毫無疑問,《三體》確是一部令人着迷的科幻小說。

三月份的時候,因為流浪地球的即將上映和上映期間風靡席捲各大媒體熱點的緣故,我一時心血來潮,買了《三體》全集,硬着頭皮莫名其妙的看完第一部後,面對越來越厚的第二部《黑暗森林》第三部《死神永生》,我毫不猶豫的決定將它們束之高閣。我投降,我認輸,我確實自不量力,以47歲的「高齡」年紀去挑戰科幻小說。

看完《三體》第一部,關於故事內容幾乎不知所云,不解其意:脫水,紅岸基地,文革,巨擺,秦始皇,墨子亞里士多德牛頓,三顆太陽,恆紀元,亂紀元......

這亂七八糟的,都哪兒跟哪兒呀。

五個月多月後,無聊中順手抽出《黑暗森林》,隨便翻翻而已,我可不想在一套看不懂的書裡面浪費時間。

開篇描述褐蟻時有這樣幾句:「生活需要平滑,但也需要一個方向,不能總是回到起點,褐蟻是懂這個的。」我到現在也沒明白這幾句有什麼值得吸引我或有什麼潛在吸引我的東西在裡面,但就是有種奇怪的力量驅使着我看下去。承接着第一部那些依稀記得的情節,勉強把兩部聯繫起來。很明顯第二部對我來說比較通俗易懂一些,當然在眾多各自然學科的名稱和專業術語面前(有相當一部分出現頻率比較高的關鍵名詞被我生搬硬套的記住了),我要說自己是個文盲都感覺抬舉了自己,不過並不影響我對這部史詩級科幻小說充滿好奇與想要了解的欲望。在漸入佳境的閱讀中,這樣厚的一套書,竟然感覺不到有任何的冗長乏味了。

《黑暗森林》里,第一處讓我迷上的是羅輯瘋狂愛上自己在小說中虛構的人物那一段,我想,寫作的最高境界大概就是不可自拔的生活在了故事情節中吧。「女孩兒的眼睛是他的天堂,她的微笑也是他的天堂。」那種純屬精神的,愛的滿足在作者筆下真的很神奇,我不禁想,是什麼樣的眼睛和什麼樣的微笑才能如天堂一般美好呢。第二處是地球第一次和三體世界正面接觸時,地球龐大浩瀚的太空艦隊在小小的水滴面前簡直就是一個笨拙的,手無縛雞之力,空有一副軀殼的紙老虎般的巨人,輸得潰不成軍一敗塗地。可被攻擊時的慘烈悲壯,宏大場景,作者卻用他驚人的想象力描繪出在外太空因攻擊而產生的視覺震撼簡直超乎想象,又美的無與倫比。看到這裡時,我有身臨其境的緊張,恐懼,顫抖,中途還讓自己平復了一下心情才得以繼續。而水滴才僅僅是三體世界派出的一個小小探測器而已。如果後續九個水滴和艦隊相繼到來,坐以待斃將是地球唯一的結局。第三處是藍色空間號和萬有引力號上的艦隊成員發現四維空間並通過翹曲點進入四維空間那一段,令人如夢似幻,浮想聯翩。四維世界?視覺零障礙,無限深入,在那個空間裡該是怎樣一種奇妙的體驗呢。再就是羅輯窺探並證實了宇宙黑暗森林法則後,為了反擊三體對地球的入侵對人類的打擊以及對資源的占領而孤注一擲,以在宇宙中暴露兩個文明的坐標位置要挾三體艦隊和即將到達地球的其餘水滴立刻轉航離開太陽系來確保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安全保障。「救世主」這個念頭第一時間冒了出來,生死存亡的關頭真的會有「救世主」出現?憑一己之力,可以決定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生死?羅輯,居然做到了。

四個面壁者本是肩負着拯救地球人類的使命,然而在終極危機面前,人性盡顯,有人在面壁計劃中用同歸於盡的戰略想以人類為人質去要挾和抵抗三體世界達到自己偏執的目的;面壁者雷迪亞茲在這場浩大的計劃中想要剝奪人的生命;希恩斯想要用自己在腦技術方面的研究成果用技術干預思維來剝奪人的思想自由;泰勒的計劃更是瘋狂到用恐怖主義的理念,把極端分子融進血液里的仇恨根植在所有人心裡以組成量子艦隊與三體世界進行自殺式的決鬥,最終,他們的計劃被各自的破壁人輕而易舉的瓦解。只有最不想成為面壁者的羅輯拯救了地球和人類,雖然末日還是來臨,但他用最溫和的方式使地球又生存了許多年。書中有這樣一句:「給歲月以文明,給時光以生命。」我想,活一天,就要生活一天,這是普羅大眾最簡單平凡的心愿吧。

第三部《死神永生》,這世間最浪漫的事一定是發生在劉慈欣的想象里。買下一顆兩百多光年外的星星送給自己愛着的姑娘。天吶,這是個什麼腦袋呀?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有許多美麗的傳說,浪漫的故事,但傳說畢竟是傳說,故事也終究是故事,可劉慈欣超乎尋常的想象是極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會被人類實現的傳說。

「毀滅你,與你何干。」

太陽系被二維空間終結時的末日場景,是《三體》的高潮,那是一種既悲傷,又壯麗,又唯美的畫面。在整個太陽系三維世界不可逆轉的跌落於二維空間的過程中,神奇的紙片既有殺人於無形的冷酷殘忍,又有死也要讓你死的壯美,死的優雅的姿態。我總覺這幅末日圖景可媲美「阿凡達」里的懸浮山脈和靈魂樹。

三體人為了躲避惡劣的生存環境自行脫水;思想鋼印;給外星文明送去大腦讓他們用自己的科技克隆出匹配的身體;在神秘的外太空,浩瀚的銀河系,買一顆星星送給心愛的姑娘;利用冬眠技術增援未來;城市由掛在樹上的房屋構成,住宅地址都是某某樹某某枝某某葉......

一個人的想象力究竟可以豐富到什麼程度,我跟兒子說:劉慈欣是個什麼大腦呀?僅憑要記住各學科的專業名詞,專業術語,原理性能,都得是一個接近電腦的人腦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吧。如果僅僅只是文學,他盡可以放飛自己的想象,妙筆生花,天花亂墜。但寫出這樣一部宏大架構的科幻小說他不止要懂文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還要懂得各門自然科學的核心原理才行,接觸,了解,求證,稍微有一點不嚴謹,都會有不可想象的後果。如果他天馬行空的任憑想象力隨意描寫,不知會有多少專家出來指責他不懂科學,誤導讀者,那他被專業學者,讀者,網絡暴力壓死的可能性都有。而作者既然有那麼豐富的知識,就完全可以去當科學家,為國防,為生態,為醫學等眾多領域做出比一個寫作者更大的貢獻。

拋開那些窮盡我幾世輪迴都不可能明白的科學性的技術部分,我只能從書中的文字描寫,人性光芒,情感本能,生存法則這些淺顯易懂的方面闡釋自己對這部小說的理解。

[1]

作者簡介

方江紅。筆名:蟄伏的螞蟻。墨香殘留,心香一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