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上仙》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癸亥三月[1],與高季文赴稷下[2],同居逆旅。季文忽病。會高振美亦 從念東先生至郡[3],因謀醫藥。聞袁鱗公言:南郭梁氏家有狐仙,善「長桑 之術[4]。遂共詣之。

梁,四十以來女子也,致綏綏有狐意[5]。人其舍,復室中掛紅幕[6]。 探幕以窺,壁間懸觀音像[7];又兩三軸,跨馬操矛,騶從紛沓[8]。北壁下 有案;案頭小座,高不盈屍,貼小錦褥,雲仙人至,則居此。眾焚香列揖。 婦擊磐三[9],口中隱約有詞。祝已,肅客就外榻坐[10]。婦立簾下,理髮支 頤與客語[11],具道仙人靈跡。久之,日漸曛[12]。眾恐礙夜難歸,煩再祝 請。婦乃擊磐重禱。轉身復立,曰:「上仙最愛夜談,他時往往不得遇。昨 宵有候試秀才,攜餚酒來與上仙飲;上仙亦出良醞酬諸客[13],賦詩歡笑。 散時,更漏向盡矣[14]。」言未已,聞室中細細繁響,如蝙蝠飛鳴。方凝 聽間,忽案上若墮巨石,聲甚厲。婦轉身曰:「幾驚怖煞人!」便聞案上作 嘆咤聲,似一健臾。婦以蕉扇隔小座。座上大言曰:「有緣哉!有緣哉!」 抗聲讓坐,又似拱手為禮。已而問客:「何所諭教[15]?」高振美遵念東先 生意,問:「見菩薩否?」答云:「南海是我熟徑[16],如何不見。」又:「閻羅亦更代否?」曰:「與陽世等耳。」「閻羅何姓?」曰:「姓曹。」 已乃為季文求藥。曰:「歸當夜祀茶水,我於大士處討藥奉贈[17],何恙不 已。」眾各有問,悉為剖決。乃辭而歸。過宿,季文少愈。余與振美治裝光 歸,遂不暇造訪矣。

翻譯

康熙二十二年三月,我和高季文去濟南,同住在一家客店,高季文突然得了病。恰巧高振美也跟隨高念東先生到了濟南,於是商量為高季文治病求藥。聽袁鱗先生講:南城外面一個姓梁的人家裡有狐仙,擅長醫術,像戰國名醫長桑一樣高明。於是共同去梁家求醫。

梁氏,是個四十多歲的婦女,很有狐狸的神態。進入她家中,看到內室裡面掛着紅帘子。從帘子縫隙往裡看,牆壁中間懸掛着觀世音的畫像。還掛着兩三張畫軸,上面畫着跨馬持戈的武將,身後跟着很多騎卒;北牆下面有几案,案兩頭有小座位,高不到一尺,上面鋪着小錦褥,說是仙人來到,便坐在這裡。

眾人燒上香,站成一排拱手肅立。梁氏敲了三下念經的磬,嘴裡隱約念念有詞。祝禱完後,敬請求醫的客人到外面坐下。梁氏站在帘子下面,理了理頭髮,手托着腮和客人說話,一五一十地敘述仙人的靈驗事跡。過了很長時間,天漸漸到了傍晚時分。大家擔心天晚了回不去,就請她再祝禱一下,粱氏於是又敲起磬重新祈禱。祈禱完,她轉過身站起來說:「上仙最喜歡夜間談話,其它時間常常遇不上。昨天夜裡有些等候考試的秀才,帶着菜餚和酒來與上仙聚飲;上仙也拿出好酒酬謝諸位客人,席間賦詩談笑,散席時,已是黑夜將盡。」

梁氏的話還沒講完,忽聽室內有微小的聲音不住地在響。好似蝙蝠在飛着鳴叫。大家正在凝神細聽的時候,忽然案子上好像落下了一塊很大的石頭,發出了劇烈的聲響。梁氏轉過身來說:「差點嚇死我!」又聽到案子上發出感嘆聲,像是一個健壯的老人。梁氏用芭蕉扇隔開北牆几案旁的小座位,只聽小座位上大聲說:「有緣分!有緣分!」接着高聲讓坐,又好像拱手行禮。隨即問客人:「有什麼見教?」高振美遵照念東先生的意思問:「見到菩薩了嗎?」上仙回答說:「去南海普陀山,是我的老熟路,怎麼能見不到呢?」高振美又問:「閻羅王也更換嗎?」上仙回答說:「與人間一個樣。」又問:「閻羅王姓什麼?」回答說:「姓曹。」問完便為高季文求藥。上仙說:「你們回去夜裡祭祀茶水,我到觀音大士那裡求藥回來奉送,什麼病也能治好。」眾人也問了各自想知道的事,上仙都詳盡地作了分析判斷,眾人於是告辭返回旅店。過了一夜,高季文的病稍微好了,我和高振美整理行裝先回家,就沒有時間再去拜訪了。[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