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於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於江》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鄉民於江,父宿田間,為狼所食。江時年十六,得父遺履,悲恨欲死。 夜俟母寢,潛持鐵槌去[1],眠父所,冀報父優。少間,一狼來,逡巡嗅之[2]。 江不動。無何,搖尾掃其額,又漸俯首舐其股[3]。

江迄不動。既而歡躍直前, 將齕其領[4]。江急以錘擊狼腦,立斃。起置草中。少間,又一狼來,如前狀。 又斃之[5]。以至中夜,杳無至者。忽小睡,夢父曰:「殺二物,足泄我恨。 然首殺我者[6],其鼻白;此都非是。」江醒,堅臥以伺之。既明,無所復得。 欲曳狼歸,恐驚母,遂投諸眢井而歸[7]。

至夜復往,亦無至者。如此三四夜。忽一狼來,齧其足[8],曳之以行。行數步,棘刺肉,石傷膚。江若死者。浪 乃置之地上,意將腹。江驟起錘之,仆;又連錘之,斃。細視之,真白鼻也。 大喜,負之以歸,始告母。母泣從去,探眢井,得二狼焉。

異史氏曰:「農家者流,乃有此英物耶[9]?義烈發於血誠[10],非直勇 也[11],智亦異焉。」

[1]槌:同「錘」。

[2]逡巡:遲疑徘徊。

[3]舐(shì市):舔。

[4]齕其領:咬於江的脖子。齕,咬。

[5]又斃之:據二十四卷抄本,底本無「之」字。

[6]首殺:領頭殺害。

[7]眢(yuān)井:枯井。《左傳·宣公十二年》:「目於眢井而拯 之。」註:「廢井也。」

[8]齧(niè):啃。

[9]英物:傑出的人才。

[10]發於血誠;出於父子天性。血,血緣。誠,本心。

[11]直:只,僅。

翻譯

鄉里有個叫於江的,他父親夜裡睡在地頭上,被狼吃了。於江當時只有十六歲,拾到父親遺留下的鞋,痛恨得要死。夜裡等到母親睡着了,他偷偷地拿着鐵錘,來到父親睡覺的地頭上,希望能為父親報仇。

不一會兒,一隻狼來了。狼遲疑徘徊地嗅着於江,於江一動也不動。不多時,狼搖着尾巴掃於江的額頭,漸漸又低頭舔於江的大腿,於江仍然一動不動。狼歡跳着直撲上前,要咬於江的脖子。於江急用鐵錘猛擊狼的腦袋,狼立刻被打死了。

於江起身把狼放在草叢中。不多時,又來了一隻狼,同前面那隻狼一樣,又被於江打死了。於江一直躺到半夜,再沒有狼來,就迷迷糊糊睡着了,夢見他父親告訴他說:「你殺了這兩隻狼,足以解我的恨了!但領頭殺我的狼,鼻子是白的,死了的這兩隻都不是。」於江醒了,繼續躺在原地等着,天亮了,沒有狼再來。於江想把那兩隻狼拖回家,又恐怕嚇着母親,就把狼扔到了枯井裡,自己回去了。

到了夜裡,於江又來到田間,還是沒有狼來。就這樣過了三四夜,於江正睡着,忽然來了一隻狼,咬住他的腳,拉着他走。走了幾步,棘針刺進於江肉中,石頭磨傷了於江的皮膚,於江就同死了一樣。狼就把於江放在地上,想要咬他的肚子。於江猛然揮起鐵錘朝狼打去,狼被打倒了;又接連打了幾錘,狼才死了。於江仔細一看,真是只白鼻子狼。於江非常歡喜,背着死狼回了家。這才把報仇的事告訴母親,母親哭泣着跟於江到田間,果然從枯井中找到兩隻死狼。

異史氏說:農家之流,也有這樣傑出的人物嗎?忠義壯烈皆因父子血脈之情,並非只是一勇之夫,他的智謀也與眾不同啊。[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