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京華煙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京華煙雲》作者: 林語堂

內容簡介 · · · · · ·

《京華煙雲》是林語堂旅居巴黎時於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間用英文寫就的長篇小說,並題獻給「英勇的中國士兵」,英文書名為Moment in Peking,《京華煙雲》是它轉譯為中文後的書名,也有譯本將本書譯為《瞬息京華》。林語堂原本打算將《紅樓夢》譯作英文介紹給西方讀者,因故未能譯成,此後決定仿照《紅樓夢》的結構寫一部長篇小說,於是寫出了《京華煙雲》。

小說講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30多年間的悲觀離合和恩怨情仇,並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凱篡國、張勳復辟、直奉大戰、軍閥割據、「五四」運動、「三·一八」慘案、「語絲派」與「現代評論派」筆戰、青年「左傾」、二戰爆發等歷史事件,全景式展現了現代中國社會風雲變幻的歷史風貌。《京華煙雲》自1939年底在美國出版後的短短半年內即行銷5萬多冊,美國《時代》周刊稱其「極有可能成為關於現代中國社會現實的經典作品」。

作者簡介 · · · · · ·

林語堂(1895年10月3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調」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京華煙雲"試讀 · · · · · ·

光緒二十六年七月二十日早晨,北京東城馬大人胡同西口兒,橫停着好些騾子車,其中有幾輛一直停到順着大佛寺紅牆南北向的那條胡同。趕騾子車的都起身早,天剛破曉就來了。大清早晨就在那兒喊喊叫叫的。其實這些趕大車的一向如此。 羅大是五十來歲的老年人,是這一家的管家,雇了這些騾子車,是準備走遠道兒的。他現在正抽着旱煙袋,看那些騾夫們餵牲口,一邊吵吵鬧鬧地開玩笑,從牲口取笑..[1]


《京華煙雲》雖然是一部好幾篇小說聯成的長篇小說,但不因此而成一部散漫無結構的故事,而反為大規模的長篇。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閒話,加入劇中人物之喜怒哀樂,包括過渡時代的中國,成為現代中國的一本偉大小說。林語堂的女兒林如斯曾說過《京華煙雲》是一本可以隨時翻看的小說,並不是一定要有閒時才看,最好是夜闌人靜時獨自個兒看;睏倦時,起來喝口清茶自問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確實,該書最大的優點不在性格描寫得生動,不在風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繪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學意義。你一翻開來,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後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後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雲,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讀者細嚼餘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夢也。而我乃稱嘆叫絕也!未知他人讀畢有此感覺否?故此書非小說而已!或可說,「浮生若夢」是此書之主旨。小說給人以一場大夢的印象時,即成為偉大的小說,直可代表人生,非僅指在二十世紀初葉在北京居住的某兩家的生活。包括無涯的人生,就是偉大的小說。

《京華煙雲》在實際上的貢獻,是介紹中國社會於西洋人。幾十本關係中國的書,不如一本道地中國書來得有效。關於中國的書猶如從門外伸頭探入中國社會,而描寫中國的書卻猶如請你進去,登堂入室,隨你東西散步,領賞景致,叫你同中國人一起過日子,一起歡快,憤怒。此書介紹中國社會,可算是非常成功,宣傳力量很大。此種宣傳是間接的。書中所包含的實事,是無人敢否認的

《京華煙雲》中描寫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現代的;年輕的,年老的;出身高貴的,身為丫鬟的;老實本分的,工於心計;各式各樣的女人,個個個性鮮活,有血有肉;同一個女人,寫她從待字閨中到嫁作人婦生兒育女,從女兒到母親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同階段的女人,她們的心理變化也很真實的寫出來。例如木蘭和莫愁,這兩姐妹在相似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木蘭偏向繼承了父親的道家思想:逍遙,自由,追求理想卻又不強求,善於在平淡的生活中獲得樂趣,也容易滿足;莫愁則偏向母親繼承了儒家之道,學會了作為妻子母親的生活中的智慧。同為女人,木蘭更適合做老婆,因為她有想不完的妙點子,可以陪你去很多的風景名勝,和她聊天,永遠不會氣悶;她喜歡做菜,特別愛研究新奇的菜式,對於種花養草,琴棋書畫也有興趣;既能滿足你對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賞月,做風雅之事;有時候可能有些過於理想化,但木蘭也懂得適時調整。莫愁則適於做母親:她方正穩重的性格會給孩子一個好榜樣;莫愁最懂得以柔克剛之道,對於立夫這樣個性激進易衝動的人,也能懂得什麼時候予以忍讓,什麼時候堅持,什麼時候暗暗責備,什麼時候給予鼓勵,恰當地順應立夫情緒的起落,最終改變他,使他成熟穩重。相信這對於孩子要容易得多。因為莫愁有足夠的耐心,也有足夠的智慧,不會過分嬌慣,也不會過分嚴厲;莫愁在文學上的造詣也足夠給孩子的學習以指導,從她少女時代和立夫的幾次辯論就可以知道,其實她思想鋒利,見解獨特,並不輸於木蘭,只是嫁人之後着意收斂,培養自己的穩重方正。

但這兩姐妹,在很多方面,是非常相似的。就從莫愁和木蘭對待丈夫外遇(立夫甚至可以不算,因為那只是精神層面的)的態度就可以看出,她們的沉着和智慧是多麼的相似。同樣的善解人意,同樣的不動聲色。但是在面對立夫被捕這件事上兩人的態度迥乎不同,又可以非常好的表現她們的不同--木蘭的衝動和理想化,還有莫愁的冷靜穩重和忍讓寬容。這兩個可愛的女子,是全書的靈魂所在,或許也是林語堂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吧。

要說到讓我最為佩服的人物,當然是堅強而又有主見的木蘭。面對生活的變遷,面對從富家生長享用一切物質的安適到變為村婦的劇烈轉變,即使最後變為普通農民,她依然能過着幽雅山居的生活,堅韌地面對所有困難,並在磨難中成長,成為忍苦,勇敢,偉大的民眾大海中的一滴水。林語堂曾說:「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可見木蘭是他心中的理想女子。

《京華煙雲》向西洋人介紹了中國社會。細讀之,讓你有登堂入室之覺,隨你東西散步,領賞景致,叫你與裡頭的人物一起過日子,一起歡快,憤怒。或許,除了一句」此書只應天上有「外,再沒有更恰當的語言了。

在圖書館翻到了這一本英文版的《京華煙雲》。雖然不能完全看懂,但好在看過電視劇及中文版,大體能夠理解.

林語堂先生一生多用英語來寫書向國外介紹中國悠久的文化和中國人民淳樸的生活。這正是他旅居海外時用嫻熟優美的英文完成的巨著,向那些鄙視中國的外國人介紹中國真正的文化。

《京華煙雲》主要描寫了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從192019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三十多年間的悲歡離合和恩恩怨怨。在政權更迭、軍閥混戰的北平城中,在那一特殊歷史時期的性格演變、思想碰撞和命運選擇,展現了儒、士、商階層由盛而衰的過程,從側面反映出中國社會歷史的風雲變幻。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閒話,加入劇中人物之喜怒哀樂,包括過渡時代的中國,成為現代世界的一本偉大小說。林語堂的女兒林如斯曾說過《京華煙雲》是一本可以隨時翻看的小說,並不是一定要有閒時才看,最好是夜闌人靜時獨自個兒看;睏倦時,起來喝口清茶自問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該書還被視作現代的《紅樓夢》林語堂先生曾提到:「(該書)重要人物約八九十個,丫頭亦室來個。大約依紅樓人物擬之。木蘭似湘雲(而加入陳芸之雅素),莫愁似寶釵,紅玉似黛桂姐似鳳姐而無鳳姐之貪婪,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紈,寶芬似寶琴,雪蕊似鴛鴦,紫薇似紫鵑,暗香似香菱,喜兒似傻大姐,李姨媽似趙姨媽,阿非則遠勝寶玉。」

確實,該書最大的優點不在性格描寫得生動,不在風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繪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學意義。你一翻開來,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後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後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雲,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讀者細嚼餘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夢也。或可說,「浮生若夢」是此書之主旨。

但這兩姐妹,在很多方面,是非常相似的。就從莫愁和木蘭對待丈夫外遇(立夫甚至可以不算,因為那只是精神層面的)的態度就可以看出,她們的沉着和智慧是多麼的相似。同樣的善解人意,同樣的不動聲色。但是在面對立夫被捕這件事上兩人的態度迥乎不同,又可以非常好的表現她們的不同--木蘭的衝動和理想化,還有莫愁的冷靜穩重和忍讓寬容。這兩個可愛的女子,是全書的靈魂所在,或許也是林語堂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吧。

當然最讓人佩服的是木蘭--堅強而又有主見的木蘭。林語堂曾說:「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

她落落大方,聰慧賢能;她追求時髦,談吐詼諧,這又不失新時代女性的優點。她聰明勇敢,擁有自己對生活的主見,更令人驚嘆的是她那獨特的浪漫主義情懷。她的生活方式隨着季節的改變而改變,「在冬季則平靜沉穩,春來則慵倦無力,夏天則輕鬆悠閒,秋來則舒爽輕快」。面對生活的變遷,面對從富家生長享用一切物質的安適到變為村婦的劇烈轉變,即使最後變為普通農民,她依然能過着幽雅山居的生活,堅韌地面對所有困難,並在磨難中成長,成為忍苦,勇敢,偉大的民眾大海中的一滴水。

命運早有天註定,哪由強弩硬上弓.書中雖未提及命運,但命運的造化隨處可見。銀屏硬碰硬的抗爭,最終葬送了自己。而姚太太的強硬,也沒有給她換回什麼好下場,最後她的小兒子竟然還是娶了個丫鬟,何其諷刺!紅玉的死,是聽從了命運還是聽從了自己呢?莫愁是個註定了幸福的女人,命運,可能有時候,真的,有薄厚之分每一個人,不論生於安樂還是憂患,誰都不足矣改變整個生活。然而每個時代都會賦予我們特定的職責,京華煙雲的時代,就是要齊心抗日保家國。一個民族的人只要有覺醒意識,只要團結一致,什麼樣的強敵都可以戰勝!海明威說的好:「人可以被毀滅,但是不能被打敗!」中華民族的兒女們,永遠都是好樣的!!

《京華煙雲》是著名作家林語堂先生的一本有名的書。它描寫了清朝滅亡後,民國時期北平幾個典型的大戶人家的生活,非常逼真的再現了那個時代的生活畫卷。它是一部由好幾篇小說聯成的長篇小說,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無結構的故事,而反為大規模的長篇。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加入劇中人物之喜怒哀樂,包括過渡時代的中國,成為現代的中國的一本偉大小說。

在這部小說裡面有兩個角色是非常突出的-姚木蘭和姚莫愁,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姚木蘭。林語堂說:「木蘭,乃真女子」。確實,在我看來姚木蘭一面秉承着道家女兒的隨緣自在聰明活潑,一面又有儒家媳婦的孝順賢惠,漂亮而多才,十歲就識甲骨文,會唱戲,懂得享受生活,善烹飪,知人情,體貼,毋庸置疑她就是個是很好的情人、妻子與朋友,而在婦女受教育缺乏的當時,在尚有足夠的蒙昧與保守的世界,姚木蘭又是眾多男士的理想。木蘭自小被曾家所救,雙方父母又有交情,加上與曾蓀亞青梅竹馬,又和曼娘一起居住,有曼娘為曾家謀劃,她與曾蓀亞的婚姻,似乎是名門大家的理所當然。而她自己所愛的孔立夫,她雖然明明知道自己在立夫的面前,變得活潑,有不可言喻的快樂。也知道孔立夫走了,她姚木蘭的快樂也隨之帶走了,她會獨自在校園裡傷懷感嘆,卻不願意與任何說這不可說的秘密,她由衷地羨慕妹妹姚莫愁,卻照舊安然地過自己的日子,在禮教謹嚴的夫家克制地保留自己風雅的愛好,結婚之後,仍與丈夫在清晨去看荷花,收集荷花上的露珠來煮茶。我覺得有雅趣,近人情,是姚木蘭最顯著的特徵。她的可愛在於她那現實中的不現實,一面順從命運,一面又在這命運固定不變的大格局下來點小花樣,浪漫地過日子,享受人生。後來,家國大變,木蘭遷住杭州,從富家生長享用一切物質的安適,後變為村婦,過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後變為普通農民,成為忍苦,勇敢,偉大的民眾大海中的一滴水。父親曾說:「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可見木蘭是父親的理想女子。她的這些精神也是我所敬佩的。

而在這部小說中也占據重要角色的莫愁,相對於姐姐木蘭來講,她又有自己的不同,可以說,木蘭猶如燦爛明亮的春花,而莫愁好比匣中溫潤沉靜的美玉。木蘭的情緒變化迅速,遇見感動的事情,就會流淚,放在尋常事物上,令人覺得摔性無偽,而在關鍵時刻,木蘭卻缺乏莫愁處變不驚泰然自若的鎮定。孔立夫被抓,姐姐姚木蘭暈了過去,妹妹莫愁卻挺着大肚子,沉着地應付警察,其雍容與大方的作派,令警察都肅然起敬,幫她丈夫說好話且來寬慰她。這份堅強與鎮定,也十分可貴。莫愁又十分息事寧人,姐姐為她的丈夫暈倒,她看在眼裡,卻並無任何異樣。這種能忍耐的享福的性格,也令人羨慕。猶如莫愁所說:「身為玉質,有利也有弊。玉永遠不受污染,並且硬而脆。但是最精美的玉應當發柔和之光」,她,姚莫愁,就是那最溫潤柔和的美玉。她們受的是現代教育,卻都有着傳統女子的美好之處。

除了人物的描寫個性鮮明有特色外,此書讓我覺得還有更大的優點是在於其哲學意義。一翻開來,我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後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後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雲,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我細嚼餘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夢也的感受。後來在看了由這本書該編成的電視劇後,讓我更加的印象深刻。它敘述當代中國男女如何成長,如何過活,如何愛,如何恨,如何爭吵,如何寬恕,如何受難,如何享樂,如何養成某些生活習慣,如何形成某些思維方式,尤其是在此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塵世生活里,如何適應其生活環境而已。」暗香被拐之後,性格都轉變,卻能在木蘭的愛心之下,逐漸恢復,且找到家人,最後嫁給經亞,暗香的愛甚至使經亞年輕起來;曼娘雖以處女之身守寡,她養育的兒子阿瑄卻極敬愛她,她與媳婦以及孫子死在日本人手中之後,阿瑄參軍,因為母親妻子與孩子的緣故,越戰越勇,從未受傷;後來,家國大變,木蘭遷住杭州,卻可拋棄奢華的生活,作村婦打扮,親自下廚勞作,而在逃往四川的路上,又能一再收留路上的小孩;孔立夫雖然贊成莊子的自然主義且愛寫批評時世的文字,卻在國力最弱的時候,去做了自然科學家,知道木蘭是愛他的,也僅僅止於吻手一次而已;牛素雲雖然做盡壞事,卻也真心悔改,為國捐軀;林語堂在這部小說裡面處處體現了世間的愛與溫暖,更從小群體小人生中折射出大的民族精神與開闊的家國前景。

《京華煙雲》寫於1938年,成於1939年,那時,我們國家正處水深火熱之中,新無可待,舊無可取,林語堂猶能在《京華煙雲》里秉承傳統的忠與孝,贊成家庭倫理,而又倡導人生的智慧,極力鼓吹仁愛與慈悲,觀之令人歡欣鼓舞,我想這就是林語堂與眾不同的地方,也是這本書成功的原因之一。看了《京華煙雲》之後,我似乎有一種如夢幻般的感覺,沉沁在書中情節裡面,久久不能回味,讓我的思想境界又得到了一次質的提升。[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