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知了 不要叫了, 他在房中睡着; 知了 叫了,刻刻心頭記着。 太陽去了,知了 住了。 還沒有見他, 待打門叫他,銹鐵鏈子繫着。 二 秋風起了, 快吹開那家窗幕。 開了窗幕,會望見他的雙靨   

原文

「知了」 不要叫了,

他在房中睡着;

「知了」 叫了,刻刻心頭記着。

太陽去了,「知了」 住了。

——還沒有見他,

待打門叫他,——銹鐵鏈子繫着。

秋風起了,

快吹開那家窗幕。

開了窗幕,會望見他的雙靨。

窗幕開了,——一望全是粉牆,

白吹下許多枯葉。

大雪下了,掃出路尋他;

這路連到山上,山上都是松柏,

他是花一般,這裡如何住得!

不如回去尋他,——阿! 回來還是我家。

注釋和賞析

   【析】 這是魯迅在「五四」前夕發表的最後一首新詩。刊登在1919年4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雜誌第六卷第四號上。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魯迅年譜》第一卷中說:「詩中的 『他』 系指女性。運用我國古代詩歌以香草美人比喻美好理想的傳統手法,描寫了對『他』的尋求和失望,表現了對美好事物的憧憬和這種憧憬在當時社會中的難以實現。」這裡的提示對於我們理解這首詩具有啟迪意義。

詩中有兩個形象。一是 「他」 亦即 「她」; 一是「我」,亦即作品中的探尋者。第一部分,「 『知了』 不要叫了」,是「我」的希望,「我」讓「知了」「不要叫了」,為什麼呢? 因為「他在房中睡着」,「睡着」不是「睡着」 了,而是表示 「他」 在房中的生存狀態。「知了」,既是指夏蟲,又是象聲,在作為聲音的「知了」中,溶入了 「覺醒」的含義。「知了」叫了,就成為一種召喚,而「他」並未真正睡着,對「知了」的呼喚自然是心領神會,「 『知了』 叫了,刻刻心頭記着」,就是「他」的心態的寫照,因此「我」才不讓「知了」繼續叫下去。以下就是一重轉折,「太陽去了,『知了』住了——還沒有見他」,也即是說,還未見「他」從房中走出。為什麼「覺醒」者還未走出來呢?欲探求此中原因,「待打門叫他,——銹鐵鏈子繫着。」 原來如此,不是「他」不願出來,而是還有羈絆,「銹鐵鏈子繫着」,阻礙了 「他」的自由行動。「鐵鏈子」在此頗具深意,它是封建傳統觀念或勢力的象徵。而「銹鐵鏈子」在此處,則一可表明這種阻礙的力量是久遠的,又指這種束縛力量正在減弱,鐵鏈已銹,已「覺醒」者掙脫其羈絆當可期待。

第二部分,「秋風起了」,季節已經推移到秋天,探尋者還未見到「他」,於是希望強勁的秋風「快吹開那家窗幕」,以使「我」能見到渴慕已久的「他」,「開了窗幕,會望見他的雙靨。」「窗幕開了」,但轉折頓起,「一望全是粉牆」,沒有了 「他」,在感情上忽起一個跌宕,從充滿希望到突然的失望,「白吹下許多枯葉」就是這種情緒的反映。「他」顯然已掙脫「銹鐵鏈」而去了,「他」得到了自由,而「我」所得到的,卻只有失望。

但「我」並不絕望,還要繼續去尋找「他」。這就是第三部分的內容。這時已是冬天,白雪皚皚,茫然一片,在這種環境下,「我」並未停止自己的追尋,「大雪下了,掃出路尋他」;而尋他的道路又是如此艱難,「這路連到山上,山上都是松柏」,在白雪覆蓋的山上,只有斗雪抗霜的松柏才能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生存,而「他是花一般,這裡如何住得!」這次尋求,即因「高丘無女」而失望,但仍不死心,「不如回去尋他。——阿!回來還是我家。」尋求「他」,最終也未找到「他」,「阿!」在這裡,既是感嘆,又是驚訝,尋來找去,一次次探尋,一次次失望,突出了破滅後的失望之情。

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象徵。象徵的內涵具有不確定性。因此,詩中的「他」既可指女性,更重要的卻是一種理想的化身。而「我」一再追尋而又失望但仍不改初衷,就體現出作者執着的探索精神,也包含了理想何在,什麼才是美好的可追尋到的理想的疑問。從結構上看,作者的三個季節的推移構成詩的結構線索,表現出「我」的追尋探索的執着性。感情抑揚頓跌,強化了追尋落空後的失落感。作者還抓住了最具有代表的景物來突出季節的特點,融情感於景物,形成空漠冷清的意境,也強化了作者情感的表達。[1]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