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傷寒論》卷第一 辨脈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傷寒論》卷第一 辨脈法

目錄

【原文】

問曰:脈有陰陽,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譯文】

問:脈象有陰脈陽脈之分,說的是什麼意思呢?答:大體說來,凡脈象表現為大、浮、數、動、滑的,為有餘之脈,屬於陽脈;凡脈象沉、澀、弱、弦、微的,為不足之脈,屬於陰脈。凡陰性病症出現陽脈的,這是正能勝邪,疾病向愈,預後良好;凡陽性病症出現陰脈的,這是正不勝邪,多屬危候。

【評析】

本條說明陰陽是辨脈的總綱,據脈之陰陽能推斷疾病預後的良否。 脈不外乎陰陽兩大類:大、浮、數、動、滑這五種脈,比之平脈有餘,故名為陽脈;沉、澀、弱、弦、微這五種脈,比之平脈不足,故名為陰脈。關於疾病的預後決診,辨明脈之陰陽,尤其有參考價值,有時可作為主要依據。所謂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主要說明邪正的盛衰與陰陽的消長,陰病見陽脈,就是正能勝邪,病有轉愈的趨向,所以謂之生;反之,陽病見陰脈,表明正不勝邪,邪愈深入,勢必走上惡化的道路,所以謂之死。此乃舉例而言,其實辨脈之陰陽不僅是生死決診,舉凡病勢的進展與否,症情的危險與否,都可以結合脈之盛衰作出判斷。

【原文】

問曰:脈有陽結①、陰結②者,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③,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④,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

【注釋】

①陽結:燥熱內結所致的大便秘結。 ②陰結:陰寒凝結所致的大便秘結。 ③浮而數:輕按即得為浮脈;一呼吸之間,脈搏跳動六次以上的為數脈。 ④沉而遲:重按即得為沉脈;一呼吸之間,脈搏跳動三次的為遲脈。

【譯文】

問:陽結和陰結的脈象有什麼區別呢?答:病人的脈象浮而快,能飲食而大便秘結的,名叫陽結,預期到十七日的時候,病情可能會加重;病人的脈象沉而慢,不能飲食而身體重,大便反硬結不通,名叫陰結,預期到十四日的時候,病情可能會加重。

【評析】

本條說明陽結、陰結的脈症特徵,及對病情轉劇日期的推斷。 陽結症,是由於陽氣偏勝而陰不足,所以脈浮數,陽勝故能食,陰不足以濟陽,故大便秘結。陰結症,是由於陰氣偏勝而陽不足,所以脈沉遲,陰勝故不能食而身重,陽不足以化陰,故大便反硬。關於預後推斷,大多數注家據傳經日期與陰陽相互制約之理來解釋,儘管都有理致,然而臨床上絕不如此機械,病勢的轉輕轉劇,有着各方面的因素,必須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具體分析,才能作出比較準確的預斷。

【原文】

問曰:病有洒淅惡寒①,而復發熱者何?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曰:何謂陽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洒淅惡寒也。曰:何謂陰不足?答曰: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注釋】

①洒淅(xī)惡寒:形容惡寒如冷水灑到身上一樣。

【譯文】

問:有一種病人既有惡寒,又有發熱症狀的病症,這是什麼原因呢?答:陰不足則陽氣得以乘之,所以發熱;陽不足則陰氣得以乘之,所以惡寒。問:陽不足是什麼?答:以脈為例,假如寸口脈微,為陽不足,陽虛則陰氣乘之,陰盛則寒,就出現如涼水灑在身上般畏寒的症狀。問:什麼叫陰不足呢?答:尺部脈弱,為陰不足,陰不足則陽氣乘之,陽盛則熱,所以就會發熱。

【評析】

本條主要說明內傷不足惡寒發熱的脈象特點和病理機轉。 本條惡寒發熱的病理癥結在於陰陽偏虛。陽偏虛主要表現在寸口脈微,陽虛則陰往乘之,所以洒淅惡寒;陰偏虛主要表現在尺部脈弱,陰虛則陽往從之,所以發熱。陰陽交虛,相互乘從,因之惡寒而又發熱。

【原文】

陽脈浮,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其脈沉者,榮氣①微也;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②衰也。榮氣微者,加燒針③則血流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

【注釋】

①榮氣:榮氣即營氣。血液循行功能。 ②衛氣:衛外的功能。 ③燒針:溫針、火針、燔針。針刺入穴,用艾絨纏繞針柄燃燒,使熱氣透入,叫燒針。

【譯文】

病人寸脈浮,尺脈弱的,是陽氣浮於外,陰血虛於內。衛陽衰虛而不能外固,故汗出如流珠;陰血虧虛不能濡養筋脈,故產生筋脈攣急。若病人脈沉的,是營氣衰弱。營氣衰弱的人,若再用燒針治療,就會更傷營陰、更助陽熱,產生髮熱和躁擾心煩的變症。

【評析】

本條以脈之浮沉辨析營衛病機和症候。 衛屬陽主外,營屬陰主內。衛氣虛而陽浮於外,則陽脈浮,這一浮脈,應當浮而無力,陽氣不固,所以汗出如同流珠;營氣虛而血虧於內,則陰脈沉而且弱,血液不足,則筋脈缺乏滋養,所以筋脈拘急。既然是營氣微弱,自然應當治以滋陰養血,可是計不出此,反而加用燒針,遂致血液凝滯而不行,造成更發熱而煩躁的變症。

【原文】

脈藹藹①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一雲秋脈。 脈累累②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一雲夏脈。 脈瞥瞥③如羹上肥④者。陽氣微也。 脈縈縈⑤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一雲陰氣。 脈綿綿⑥如瀉漆之絕⑦者,亡其血也。

【注釋】

①藹藹:盛大之貌。 ②累累:強直而連連不斷之貌。 ③瞥瞥:虛浮貌。 ④羹(ɡēnɡ)上肥:形容如肉湯上漂浮的油脂。 ⑤縈縈:纖細貌。 ⑥綿綿:連綿柔軟貌。 ⑦瀉漆之絕:絕,落也。瀉漆,謂漆汁下瀉。瀉漆之絕,形容脈象如傾瀉漆時漆汁下落前大後小、連綿柔軟的樣子。

【譯文】

陽結症是因為陽氣偏盛,所以脈象浮數,藹藹然好似車蓋一樣;陰結症是因為陰氣偏盛,所以脈象沉遲,累累然好似摸着長竹竿一樣。脈象虛浮好像菜湯上漂浮的油脂,這標誌着陽氣虛微;脈象微弱如同旋繞的蜘蛛絲一樣,這標誌着陽氣衰竭;脈象綿軟,前大後細,狀如傾倒油漆時,漆將終了的樣子,這是血液大虛的徵象。

【評析】

本條藉助於實物形態來形容脈象特徵,有利於加深理解。 切脈是四診中較難掌握的一種診斷技術,每有胸中了了,指下難明之苦,特別是無法用語言表達清楚,即使對一些基本內容,也每每苦於詞不達意。本條借實物的形態性質來形容脈象,可有助於理解,從而給學習脈學帶來較大方便。例如陽結脈浮數,喻以藹藹如車蓋,表明有上擁之象;陰結脈沉遲,喻以累累如循長竿,提示有堅硬之形。又如以瞥瞥如羹上之肥,喻脈的浮泛在上,不任循按,可見於陽氣虛微之候;以縈縈如蛛絲,喻脈的極端細微,表明陽虛程度嚴重,已瀕臨衰竭的境地。至於大失血後脈象柔弱無力,喻以綿綿如瀉漆之絕,確是繪聲繪影的絕妙比喻。這些脈象的描述,都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如能認真揣摩,再通過一定時間的臨床鍛煉,則不但胸中明了,而指下亦可清楚。

【原文】

脈來緩①,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注釋】

①脈來緩:脈搏的至數緩慢。

【譯文】

脈搏跳動緩慢,時而一止又復跳的,叫做結脈。脈搏跳動急促,時而一止又復跳的,叫做促脈。脈促是陽盛所致,脈結是陰盛所致,皆為有病的脈象。

【評析】

本條講辨結脈與促脈及其病理機轉。 結脈與促脈,都是脈有歇止,但兩脈的性質截然不同。結脈的形成機轉,是陰盛陽虛,陰氣有餘,所以脈來慢而緩,陽虛不能與陰相續,因而時有止歇。促脈形成的機轉,是陽盛陰虛,陽氣有餘,所以脈來快而數,陰虛不能與陽相續,因而亦有止歇。但是必須明確結、促兩脈,都是脈能自還,一止即來,而且歇止也沒有一定的時間。如果脈來中止,不能自還,而歇止又有定數的,那又是代脈危候,應當區別開來。

【原文】

脈浮而緊者,名曰弦①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 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

【注釋】

①弦:脈如弓弦之勁急端直。

【譯文】

脈浮而緊張有力,稱作弦脈。所以名弦,因為其形狀與弓弦相似,但是按之不移動;如果按之移動形如轉索一樣,那就不是弦脈而是緊脈了。


【評析】

本條說明弦脈的特徵,及與緊脈的鑑別要點。 弦脈與緊脈,在外形上頗相類似,而性質上迥不相同。文中所謂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正是表明弦脈寓有浮緊的現象,但並不等於說浮緊就是弦脈,切不可把兩者等同起來。為了防止誤會,於是又提出兩脈的鑑別要點,弦脈狀如弓弦,端直而長,按之不移;緊脈狀如轉索,按之勁急轉動。這就突出了弦與緊的主要區別,而不會誤認。

【原文】

脈弦而大①,弦則為減,大則為芤②,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③,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注釋】

①大:脈形粗大。 ②芤(kōu):脈浮沉有力。中取無力,狀如蔥管,叫做芤脈。 ③革:脈浮而且大,舉之勁急有力,按之不足,外堅而中空,狀如鼓革。

【譯文】

脈象弦而大,弦而中取無力,即為陽氣衰減的徵象;大而中取無力,實即芤脈,為血虛的表現。陽氣衰減生寒,血虛則脈芤,弦芤並見,這就叫革脈。見此脈的婦女,多是流產或崩漏下血之後;男子如見此脈,多有失血或失精的疾患。

【評析】

本條討論革脈的特徵及其所主的病症。 革脈的特徵是外急中空,好像鼓面的皮革一樣,因而名為革脈。由於革脈是浮候勁急粗大有力,與弦大脈類似;而中空無力,又與芤脈類似。因此舉出弦、大、芤三脈來形容比較,真是形神畢肖。又以三脈來分析說明病理機轉,從而使對革脈主病有較完整的認識。革脈的病理機轉,主要是陽氣不足與精血內虧,因此,見到革脈,就可推知婦女必然是半產之後或者有崩漏下血疾患;男子則多是大出血之後或久患滑精的病症。

【原文】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譯文】

問:有些病症先發戰抖,既而汗出,病就隨之而愈,這是什麼道理?答:脈象浮而緊,當是兼有表症,但按之中空,這是正氣本虛,是以汗出之前發生顫抖。脈浮是邪勢向外,所以應當汗出而解。假使脈象浮而數,按之不空,這樣的病人,正氣本來不虛,只要汗出,表邪自解,出汗之前是不會發抖的。

【評析】

本條就脈象探討戰汗的機制。

【原文】

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脈大而浮數,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

【譯文】

問:也有的患者並沒發寒戰,病就自然隨汗出而愈了,這又是什麼道理呢?答:此類病人脈象大而浮數,表明正氣旺盛,足可驅邪,故可知不發寒戰就可汗出而愈。

【評析】

本條承前節說明不發生顫抖而汗出病解的機制。

【原文】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答曰: 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①。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注釋】

①解以夜半:病解的時候在半夜裡,因半夜子時,是陽生的時候。

【譯文】

問:患傷寒三天的病人,脈象浮數而微,不發熱而身上涼和,這是什麼原因呢?答:這是病即將痊癒的徵兆,病解的時間,大概在半夜。若脈浮而病解的,為正氣驅邪於外,故應全身暢汗而病解;脈數而病解的,為胃氣旺盛,病人應當能飲食;脈微而病解的,是病邪已衰,故一定會出大汗而病癒。

【評析】

本條講辨欲解的脈症與病解的時間。

【原文】

問曰:脈病①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別之?答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

【注釋】

①脈病:脈,診察的意思,就是診察疾病。

【譯文】

問:臨床診察疾病,要想預斷它的預後如何,應當怎樣鑑別呢?答:就脈象來說,如寸、關、尺三部的脈象大小、浮沉、遲數相等,雖然寒熱的症狀還沒有解除,但根據這種脈象,為陰陽和平的表現,則知病雖嚴重,也是能夠痊癒的。

【評析】

從脈象上來判斷疾病的預後。 在疾病的預後診斷上,應注意脈症合參。一般地說,脈症相符者生,脈症相失者死,如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但二者的比重上,脈象尤其重要。本條所述三部脈大小、浮沉、遲數相等,為陰陽和平,病情雖劇亦當痊癒的預斷,正是脈症合參而以脈為主要依據的例證。

【原文】

師曰:立夏脈洪大,是其本位,其人病身體苦疼重者,鬚髮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鬚髮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脈洪大,是其時脈,故使然也。四時仿此。

【譯文】

老師說:病人在立夏出現洪大脈,為夏令本應見的脈象。此時,若病人出現身體疼痛重,必須用發汗法治療;若第二天身體已經不疼重了,則無須再發汗了;若全身暢汗者,第二天病就會解除。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立夏季節見脈象洪大,是夏令本脈。脈能應時,表示正氣充足,能夠順應時令變化,故知道病當痊癒。其他季節的脈象亦可依此類推。

【評析】

本條說明脈象與四時的關係及兼表症的治法。 人體正氣與自然界是息息相通的,因此在脈象上,也隨着季節的變換而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不同。在某一季節里,就應當具有某一季節的脈象,方才是正常的平脈。如果脈能應時,就是有病也不會太重,而且容易痊癒。因為脈來應時,表示正氣充實,雖一時不慎,外感客邪而病,但體內尚無大的變化,所以知病可自愈。

【原文】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里,數為在府,遲為在髒。假令脈遲,此為在髒也。

【譯文】

寸口脈浮的為病在表,脈沉的為病在里,脈數的為病在腑,脈遲的為病在髒。若有遲脈出現,即病在髒。

【評析】

本條以浮沉遲數四脈,判斷病變的部位。 本條以浮沉遲數四脈,分屬於表里臟腑,臨床辨證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文中雖僅舉寸口,實際上包括寸關尺三部在內,不可不知。

【原文】

趺陽脈①浮而澀,少陰脈如經②者,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趺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浮才見,此為調脈,故稱如經也。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膿也《玉函》作溺。

【注釋】

①趺陽脈:足背部的動脈,在第二、第三跖骨之間,相當於沖陽穴部位。 ②少陰脈如經:經,正常也。指少陰脈如常,沒有變化。

【譯文】

趺陽脈浮而且澀,少陰脈如常的,這是病變在脾,照理應當發生下利。怎麼知道的呢?如果脈浮而大,則是氣實血虛,現在趺陽脈並不浮大,卻是浮澀而不暢,所以知道為脾胃氣虛。因為少陰脈弦又現浮象,乃調和無病之徵,所以說少陰脈如常。如果反見脈滑而數,則為火熱內傷經脈,將發生便下膿血。

【評析】

本條講趺陽脈和少陰脈合參,可以確診病變部位,與推斷病勢的發展趨向。 本條指出少陰脈如常,表明少陰無病,趺陽脈浮而澀,標誌着脾胃虛弱,按理分析,應當發生下利。然而必須注意浮澀與浮大不同,如果脈浮大,就屬於氣實血虛,切不可與浮而澀相混。為什麼說少陰脈弦而浮,是少陰無病,這是因為弦脈屬肝屬木,浮脈屬肺屬金,少陰脈現弦浮,是金能生水,水能生木,子母相生,經氣調和,所以說少陰如常。如果少陰脈反而見到滑數,則是下焦有熱的明症,火熱內傷經脈,又可能發生下利膿血的變症。

【原文】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也。 大葉釣樟

【譯文】

寸口脈浮而緊,浮為風邪外受,緊為寒邪外束,浮緊並見,為風寒侵表之象。衛氣就會被風邪所傷,而營氣則會被寒邪所傷。營氣、衛氣皆病,骨節疼痛就會出現,這是風寒襲表,經氣不暢所致,所以應當採用發汗法治療。

【評析】

此條是論述太陽病表實症的脈症治法。 脈象浮緊,是太陽表實症的主脈。由於風寒外束,榮衛受病,以致經氣凝滯,所以骨節煩疼,邪既在表,當然須用發汗方法。所謂脈浮為風,脈緊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不過是分別解釋病理,其實風寒並不能截然分開,不必拘泥。後世有部分注家,將風傷衛,寒傷榮,風寒兩傷榮衛,絕對化起來,並說成三綱鼎立,未免脫離實際。

【原文】

師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着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着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里,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亡血也。

【譯文】

老師說:病人脈微而澀的,為醫生誤治所造成的病變。因誤用峻汗藥發汗,致陽氣虛弱,又多次用峻瀉藥攻下,又損傷陰液,致陰陽俱虛,故病人畏寒,接着又發熱。並且發熱畏寒沒有休止,夏天天氣炎熱,卻想多穿衣服;冬季天氣寒冷,卻想裸露身體。這樣的原因是,陰陽俱損,陽氣衰弱就畏寒,陰血不足就要發熱。五月的天氣正值盛夏,陽氣趨表,里陽微弱,不能勝陰寒,故想多穿衣服;十一月正值冬令,陽氣內潛,陰氣內弱,不能勝內熱,故胃中煩熱,意欲裸體減衣。此外,病人尺部脈遲澀,更是營血不足的有力證據。

【評析】

本條講辨陽微陰弱的脈症特點及其病理機轉。 本條從脈微而澀為陽微陰弱的標誌,推知惡寒發熱無休止時的症候不是外感病,而是由於醫生誤治所致。不應汗而誤發其汗則傷陽,不應下而誤用攻下則傷陰,陽傷則產生惡寒,陰傷則產生髮熱,陰陽兩傷,所以惡寒發熱無休止時。這種惡寒發熱,除了脈微而澀可做確診依據外,其本身也有着顯著的特點,那就是陽微惡寒的患者,縱當極熱的季節亦欲着復衣;陰虛發熱的患者,縱當極冷的季節亦不欲近衣。至於文中僅提冬夏二季,意在說明機體與自然節氣的關係,因為夏季陽氣在外,陰氣內生,夏天的井水反冷,就是這個緣故。人體應之,也是陰氣在內,陽虛的人一經誤汗,則里陽更微,胃中虛冷,陽虛不能勝寒,故而欲着復衣。冬季陽氣在里,所以冬時井水反溫,人體應之,亦陽氣在里,陰虛的人一經誤下,則里陰更弱,胃中煩熱,陰虛不能勝熱,故而欲裸其身。

【原文】

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髒①者,攻之②不令發汗,屬府③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硬。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脈遲尚未可攻。

【注釋】

①屬髒:病邪在里的意思。指出「屬髒」就意味着病邪深入於里,並不是五臟真有病變。 ②攻之:治療的意思,不可一概認為攻下。「太陽篇」里有「攻表宜桂枝湯」,就是很好的註腳。 ③屬府:邪熱熾盛的意思。古人以大熱屬胃,不一定是腸有燥屎。張隱庵認為指膀胱水府,似嫌有悖原意。

【譯文】

脈象浮而且大,心下部反而硬滿,如屬熱結於里的,治療時不可使用發汗方法;熱邪熾盛的,也不可使用利小便法,因為小便一多,大便就會燥硬。汗出較多則邪有出路,邪去則熱退而病癒,反之汗出太少,則邪不得外泄,熱邪傷津,也會導致大便困難。這時可酌用下法治療,但是如見到遲脈,則不可使用攻下的方法。

【評析】

本條揭示熱症發汗、利水法的禁例與熱症汗多、汗少的不同機轉。 浮大脈一般主病在表,不應該心下硬,現在反而見到心下硬,這時對浮大脈就應作具體分析,而不能機械地視為表脈。心下硬而脈浮大,當是陽熱之邪結於胸脘部位。所謂入髒,就是指熱邪在里,所以不可治以汗法。所謂屬腑,又是指在里的陽熱熾盛,由於熱盛最易耗傷津液,所以也不可滲利小便。假使誤用滲利,而致小便過多,那麼津液外泄,就必然引起大便燥硬。關於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又是指出陽熱症候可能發生的兩種情況:一是汗多則邪有出路,熱可隨汗而解;二是汗少而邪不得外泄,熱邪耗津可引起大便困難。治療這種便難,當然可以酌用清熱通下方法,不過還須結合脈象,如果脈遲,標誌着營陰不足,那麼攻下方法又當慎用。

【原文】

趺陽脈浮,浮則為虛,浮虛相搏,故令氣,言胃氣虛竭也。脈滑則為噦①,此為醫咎,責虛取實②,守空③迫血,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注釋】

①噦(yuě):有聲無物曰噦,即俗稱呃逆。 ②責虛取實:把虛症當做實症治療。 ③守空:榮在內為守,「守空」即內守的榮血空虛之意。


【譯文】

趺陽脈浮,浮為虛,虛則胃中不和,胃虛氣逆,所以發生氣逆而噎塞的症狀。如果脈象滑的,為胃虛寒飲內停之象,寒飲上逆,皆會出現呃逆。均為醫生誤治的過失,他們誤用治實症的方法治療虛症,對於空虛之症,反而使用攻逐實邪法來劫迫陰血,致使胃氣虛竭。若脈浮而鼻中乾燥的,鼻孔勢必出現出血。 [1]

【評析】

本條講趺陽脈浮屬於虛症的病理機轉及誤治的變症。 大紫草

【原文】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洒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蓄積有膿也。

【譯文】

凡是脈象浮數,應當有發熱和像冷水噴灑一樣的惡寒。如果有局部疼痛的地方,而且飲食如常,這是蓄積癰膿的徵象。

【評析】

本條講外感與癰瘍辨證。 浮數脈,一般多見於表證,所以說當見發熱惡寒等症。但是癰瘍外科病也會出現脈浮數發熱惡寒,那就不是外感表症,因此,必須注意鑑別。本條特提出兩點:一是必伴有局部疼痛;二是飲食如常,極有辨證意義。

【原文】

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①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差遲②,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注釋】

①戰惕:震顫發抖。 ②差遲:病癒的日期延遲。

【譯文】

脈象浮而遲,顏面發熱潮紅,同時全身伴有發冷顫抖的,到六七天時,應當汗出而愈。如果沒有出汗,反而發熱的,那麼,就會延遲病癒的日期。這是因為,病人脈象遲,這是里陽不足。里陽衰虛,不能蒸化津液做汗外出,邪郁肌表而不得解,所以發熱無汗並必伴皮膚瘙癢,於是,病癒的時間就必然延長。

【評析】

本條講論陽虛不能做汗的脈症和病理機轉。 邪在肌表,是以脈浮,陽氣虛弱,是以脈遲。邪氣怫鬱,是以面熱且赤,正邪相爭,是以戰惕。六七日是正復邪衰的時期,如果正能勝邪,就能汗出病解。但是如果里陽素虛,正氣當欲解時期雖能奮起驅邪,而發生戰惕,畢竟因里陽不繼,終未得汗出,反而發熱,則病癒的日期勢必推遲,而病程就必定延長了。

【原文】

脈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唇口乾燥,踡臥①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②,勿妄治也。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發熱者,此為難治。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內痛者,必欲利也。

【注釋】

①踡(quán)臥:眠臥時身體踡屈不伸。 ②胎滑:苔滑,舌上有膩滑的白苔。

【譯文】

脈寸部和尺部都呈緊象,同時出現鼻塞流涕、用口呼吸、唇口乾燥、身體蜷曲而臥、足冷、舌苔滑等症,為表里俱病,虛實混淆,既有寒邪鬱閉肌表,又有陽虛里寒。當此之時,治當精思明辨,分清表里之偏重,妥善處置,切勿隨意亂投藥物。若病人畏寒發熱,有噁心想吐的感覺,這是表寒偏重,病勢偏重於表,治宜解表為主,兼顧其里;若病人腹痛,腹瀉,又是里寒偏盛,里證為重為急,治當先救其里,後治其表,或溫里解表兼施。病至七八天後,若出現微發熱而手足轉溫和的,即正復邪退、疾病向愈的佳兆;若反而發大熱的,為正衰邪盛、虛陽外越的徵兆,這時病就比較難治了。

【評析】

本條指出表里疑似脈症的治禁,及其病變轉歸和預後判斷。 脈象尺寸俱緊,標誌着邪盛,鼻塞流涕,用口呼吸,唇口乾燥,為表邪閉郁,蜷臥足冷,舌上苔滑,又是虛寒之象,確實寒熱疑似,虛實難分。因此,特鄭重提出「勿妄治也」的禁例,示人寧可稍待時日,仔細觀察病情,切勿亂投藥物,以避免魯莽治誤,這一點十分重要,必須牢記。七八日之後,病情有好轉與惡化兩種可能:如果熱微而手足溫和,表明邪退正復,為病勢將解;如果反發高熱,則是正虛邪盛,為病勢轉劇而難治。此外,根據現有病情,還可推斷出將要發生的症狀,如仍然惡寒,不僅是表證未解,由於表寒外束,必致氣逆欲嘔;如腹部疼痛,知寒邪在里,脾寒氣陷,必然要發生腹瀉。

【原文】

脈浮而滑,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搏,其脈數疾,衛氣失度①,浮滑之脈數疾,發熱汗出者,此為不治。

【注釋】

①衛氣失度:衛氣失去循行的常度。

【譯文】

脈象浮而滑,浮為病在陽,滑為邪氣實,陽分邪實太過,脈象又會數急,這時衛氣失去循行的常度,浮滑的脈變為數急,並且發熱汗出,已成陰液外亡,孤陽獨亢之勢,這是不治的死症。

【評析】

本條從脈象變化辨陽亢陰竭危候。 脈象浮滑,表明陽熱亢盛,但並不是死候。若其脈由浮滑轉為數急,發熱而汗出不解,不僅衛氣失其常度,而且邪熱不為汗衰,陽熱過於亢盛,陰液有立見耗竭之勢,故斷為不治。

【原文】

傷寒,咳逆上氣①,其脈散②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注釋】

①上氣:謂氣壅於上,不得下行。 ②脈散:舉之浮散,按之即無,來去不明而散漫無根,所以叫做散脈。

【譯文】

傷寒病,咳喘氣逆,若見脈形散亂無根,以及大骨陷下等形損之症的,是元氣將散、髒氣將絕的徵象,屬於死症。

【評析】

本條講咳逆上氣脈散,為形損危候。 傷寒咳逆上氣,是臨床常見症候,例如太陽病,「其氣上沖」,「喘而汗出」,「喘而胸滿」,「咳而微喘」,「下之微喘」等,都非死候。又如陽明病,「脈沉喘滿」,「腹滿而喘」,也不屬死候。只陽明病「直視譫語,喘滿」和少陰病「息高」,才是死候。所謂「脫形」,指形肉已脫,「身熱,脈小以疾」是陰氣已竭。今脈散,乃心榮不能上注於脈,失去控制之權,陰陽二氣已敗,故為死候。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