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冬至》唐朝·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冬至》唐朝·杜甫

《冬至》唐朝·杜甫
圖片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1] 《冬至》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的首聯和頷聯寫眼前之景,言詩人旅居冬至的情形;頸聯和尾聯寫詩人由冬至而回憶起長安的冬至日情形。全詩由詩人一己的漂泊流浪聯想到朝廷,集中體現了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八句皆對,律對嚴整,感情深摯,具有杜詩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作品名稱 冬至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冬至

年年至日長為客①,忽忽窮愁泥殺人②。

江上形容吾獨老③,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後臨丹壑④,鳴玉朝來散紫宸⑤。

心折此時無一寸⑥,路迷何處見三秦⑦。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至日:即冬至日,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長為客:長久地成為遠離親人的羈旅之人。

②忽忽:飄忽不定的樣子。泥殺人:膠滯糾纏的樣子。

③形容:指神態軀體。

④杖藜(lí):拐杖。丹壑(hè):道家所在之地。

⑤鳴玉:古時官員所騎馬上要鑲佩玉器作為裝飾,馬行走時發出碰撞之聲。紫宸(chén):唐大明宮中的紫宸殿。

⑥心折:心碎。

⑦三秦:原指長安附近古秦國之地,此代指朝廷。

白話譯文

年年到冬至這天,我總是在他鄉做客,神情恍恍惚惚,窮困和愁苦啊,簡直都要磨纏死人。

我流寓江湖,自照形貌,好像只有我是獨獨衰老,而這萬里天涯,一些風俗和人情也仿佛都是各自相親。

在大雪之後,我拄着藜杖踱步到這滿是丹楓紅岩的荒山野壑,竟不禁想到宮殿裡邊早朝剛散,那些文官武將們的身上響着佩玉,該也離開了紫宸殿的宮門。

這時候,我仿佛心地已經折碎,不剩一寸,望着前路就心亂眼迷。請問,我要站在什麼地方,才能夠看得見那故國三秦?

創作背景

唐代宗大曆二年(767),杜甫在夔州度過了棄官飄零以來的第九個冬至日。長年為客流落異鄉的杜甫每逢歲時節令都會生髮無窮感慨,於是寫下了這首《冬至》抒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