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齊書》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齊書》是紀傳體的北齊史。唐李百藥撰。本書原名 《齊書》,北宋時加「北」字,以區別於蕭子顯的《南齊書》。主要版本有宋元明三朝本,經商務印書館影印,收入 《百衲本二十四史》; 明萬曆間南、北監刻的《二十一史》本; 毛晉汲古閣刻的《十七史》本; 清乾隆間武英殿刻的《二十四史》本;同治時金陵書局刊行本; 中華書局1972年出版的點校本。[1]


  李百藥 (565—648),字重規,定州安平(今河北境內)人,唐史學家。隋時歷仕太子舍人兼東宮學士、禮部員外郎、桂州司馬。大業末,反隋義軍蜂起,他先後投奔沈法興、李子通、杜伏威、輔公祏。入唐任中書舍人,貞觀初奉詔撰《齊書》。在這之前,其父李德林在齊時已預修國史,用紀傳體寫成27卷,入隋後又擴增至38卷,李百藥在此基礎上,參考其它齊史著作,如崔子發的 《齊紀》、王劭的 《齊志》等,於貞觀十年(636)正月撰成《北齊書》。在修書初期,他任禮部侍郎,曾上《封建論》,駁斥宗室功臣分封制,受到唐太宗的採納。爾後遷太子右庶子。書成後歷仕散騎常侍、行太子左庶子、宗正卿,後致仕,終於家。

  本書50卷,主要記述北魏分裂、東魏政權建立,齊代東魏及敗亡的北齊歷史。本書分為帝紀8卷,列傳42卷兩大部分。

《北齊書》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本紀:起首3卷仿《三國志·魏書》尊曹操為帝立紀之例,尊高歡為神武帝、高澄為文襄帝而立本紀。從卷4到卷8敘北齊6帝,依次為文宣帝高洋、廢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後主高緯、幼主高恆。齊史上限的斷定在北齊時有過一場爭論。陽休之認為應定在天保年間,這樣可以標準地體現出從高洋開始的齊史。但魏收及李德林則認為應將高歡、高澄在東魏時期的歷史囊括在內,以系統地反映北齊的創業過程。李德林說:「唯可二代相涉,兩史並書。必不得以後朝創業之跡,斷入前史。若然,則世宗高祖皆天保以前,唯入魏氏列傳,不作齊朝帝紀,可乎?」(《隋書·李德林傳》)故李百藥遵照了他父親的斷限方法。本書的本紀,記事方式有異於前史,夾雜了大量的其它東西,從而使主線的脈絡不太清楚。劉知幾批評道:「於諸帝篇,或雜載臣下,或兼言他事,巨細畢書,洪纖備錄,全為傳體,有異紀文。」(《史通》)這種現象,是後者過於注重鋪張的後果。列傳:人物傳大都是單傳,兼敘族人的傳很少。其中的《杜弼傳》在哲學史上很有價值,它記錄了傳主就形神問題和邢邵展開的辯論。《叱列平傳》、《李傳》中詳細地記載了北魏末年各族人民的起義。類傳有后妃、宗室(此二者皆未標目名)、儒林、文苑、循吏、酷吏、外戚、方伎、恩幸9目,均承襲前史,沒有創新。《方伎傳》中記錄了綦母懷文在鋼鐵冶煉技術上的貢獻,同時還反映了信都芳在數學上的成就,張子信在天文學上的造詣。

  本書規模較小,略大於《陳書》而已,然其記述的方式較為得體,注重反映史實,而較少存錄繁瑣無用的詔書、奏章、文賦。由於本書奉敕所修,鑑於隋唐是承北周而來,故對北周統一北齊持讚賞態度,從而較少修史忌諱,大量披露了北齊統治集團的腐朽及隱私。如《孝昭紀》指責高洋不問政事,耽於遊樂;《後主紀》載後主在戰爭中言而無信,遂使輿論大嘩,將士離心;《元後傳》記高洋逼奸其嫂時說:「吾兄昔奸我婦,我今須報。」本書的寫作方法也頗有特色,其中摻進了許多白話文加方言,如 《徐之才傳》載傳主嘲王昕姓說:「有言則誑,近犬則狂,加頸足而為馬,施角尾而為羊。」《邢邵傳》記人稱讚傳主下筆成章說:「邢邵此表,足使袁公變色(袁公,系當時才子袁翻)。」本書的體例,大致以《後漢書》為楷模,卷末各加論贊,以申作者的看法。本書也有不少疏忽錯誤,如將高洋的將臣移置於武成帝朝,或把武成帝的將臣提置於高澄時。劉知幾批評說:「故時日不接而隔越相偶,使讀者瞀亂而不測,驚駭而多疑。」 (《史通》)

《北齊書》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本書與梁、陳、周、隋諸書在唐初一起由官修而成,原無志。貞觀十五年(641),唐太宗令于志寧、令狐德棻等撰修《五代史志》,闡述這5朝的典章制度。志修畢後,均附於《隋書》中。故要查北齊的志,須在《隋書》 中翻檢。

  本書在流傳過程中大量散失,從唐中期到北宋初僅剩下原文17卷,但也有人依據《北史》、高峻《小史》及唐人史鈔進行補缺。《北史》原來大量抄錄《北齊書》,或作了一些刪節,這樣又復還原於《北齊書》中;各種補文,基本上多於原書。中華書局校點本,在卷目中對補文皆注以 「補」字。

  後世對本書的研究情況大致是,在查考缺文、補文、訂誤方面有宋晁公武的 《郡齋讀書志》、清趙翼的《陔余叢考》、錢大昕的 《廿二史考異》,其中數錢氏最為精詳;在考訂鈎稽方面有清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在專門問題研究方面有清趙翼的 《廿二史札記》。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