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書疑義舉例》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古書疑義舉例》是中國古代訓詁學著作。清俞樾撰,約成書於同光年間。主要版本有《春在堂叢書》本、《續清經解》本、清末上海石印本等,較為常見的通行本是1956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古書疑義舉例五種》本。[1]

  俞樾 (1821-1906),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人,遷居仁和 (今浙江杭州)。道光進士,官編修,提督河南學政。後罷官僑居蘇州,又講學於杭州詁經精舍,專治訓詁之學。私淑高郵王氏父子,是清代著名的樸學大師。生平著述甚豐,尚有 《諸子平議》《兒笘錄》《茶香室經說》等多種。此外又有詩文集、筆記小說等文學作品傳世。見存的《春在堂全集》多達500餘卷。

  本書共7卷,對先秦古籍中有關造句之法、用字之法以及後人讀古書之誤等進行總結歸納,共得88例。內容涉及訓詁、校勘、語法、修辭等多方面。如訓詁方面的「也邪通用例」、「雖唯通用例」、「以讀若字代本字例」等;校勘方面的「兩字對文而誤解例」、「不識古字而誤解例」、「涉注文而衍例」等; 語法方面的 「倒句例」、「倒序例」、「文具於前而略於後例」、「蒙上文而省例」、「探下文而省例」、「實字活用例」、「語詞疊用例」、「句首用焉例」、「古書發端之詞例」、「古書連及之詞例」等; 修辭方面的 「錯綜成文例」、「倒文協韻例」、「變文協韻例」、「美惡同辭例」、「上下變換虛字例」等,皆是本書首次總結出來的規律性條例。

《古書疑義舉例》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本書的最大特點是着重先秦漢語的造句之法,並對之作出條分縷析的科學概括,佐以大量例句,信而有徵。其中很多條例具有突破性的創見,如「一人之辭而加曰字例」說: 「凡問答之辭,必用 『曰』 字,記載之恆例也。乃有一人之辭,中加 『曰』 字,自為回答者,此則變例矣。《論語·陽貨篇》: 『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 『不可。』 『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 『不可。』 兩 『曰』 字仍是陽貨語,直至孔子曰『諾』,始為孔子語。《史記·留侯世家》: 『昔者湯伐桀而封其後於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項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者,度能得紂之頭也。今陛下能得項籍之頭乎?』曰: 『未能也。其不可二也。』此下凡不可者七,皆子房自問自答,至漢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始為漢王語。與《論語》文法正同。」這種對古書行文特點的總結,實乃發前人所未發,對於研讀先秦典籍、了解先秦古文文法,有極大的實用價值。其他如「蒙上文而省例」、「探下文而省例」、「錯綜成文例」、「變文協韻例」等條例,直至今日還為許多語法、修辭學著作所徵引、繼承。

  本書梓行後,有很大影響。近人劉師培仿之作《古書疑義舉例補》,楊樹達作《古書疑義舉例續補》。後來又有姚銳、馬敘倫等人繼之再作續補,俞氏之書至此更趨完備。[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