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刺客列傳荊軻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刺客列傳荊軻者》

原文

其先乃齊人,徙於衛,衛人謂之慶卿。而之燕,燕人謂之荊卿[1]。

荊卿好讀書擊劍,以術說衛元君[2],衛元君不用。其後秦伐衛,置東郡[3],徙衛元君之支屬於野王[4]。

荊軻嘗游過榆次[5],與蓋聶論劍[6],蓋聶怒而目之。荊軻出,人或言復召荊卿。 蓋聶曰:「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7],吾目之;試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8],荊卿則已駕而去榆次矣。使者還報,蓋聶曰:「固去也[9],吾曩者目攝之[10]。」

荊軻游於邯鄲[11],魯勾踐與荊軻博[12],爭道[13],魯勾踐怒而叱之,荊軻嘿而逃去,遂不復會。

荊軻既至燕,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築者高漸離[14]。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於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於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荊軻雖游於酒人乎[15],然其為人沉深好書;其所游諸侯,盡與其賢豪長者相結。其之燕,燕之處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16],知其非庸人也。

段意

記述荊軻到燕國之前的幾件事,即說衛元君而不被用;與蓋聶論劍,被蓋聶瞪眼嚇唬,因而離去;與魯句踐博,被叱,嘿然逃去。到燕國之後,與狗屠及高漸離游,結識賢豪長者,得田光賞識。寫出荊軻性格深沉有志,並為故事的發展留下伏筆。

注釋

  [1]慶卿:慶為齊國大族,衛人以此漫稱之。卿:古時對男子的美稱。後改稱「荊卿」,是因為荊軻從燕之南來燕,燕人把南來之人統稱曰「荊人」。

  [2]衛元君:衛國的國君,魏王之婿。

  [3]東郡:秦郡名,郡治在濮陽,原是衛國都城。

  [4]野王:邑名。衛國原是魏之附庸,魏亡,衛亦被滅。

  [5]榆次:戰國時趙邑,即今山西省榆次。

  [6]論:講論,也有比試的意思。

  [7]曩(nang)者:昔者,此處即指剛才。不稱:不合適、不合格。

  [8]主人:房東、店家。

  [9]去:離開。

  [10]目攝之:瞪眼嚇唬他。攝,同「懾(she),嚇唬。

  [11]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即今河北省邯鄲市。

  [12]博:類似下棋的一種遊戲。

  [13]道:棋盤上的格。

  [14]築:似琴有弦,用竹敲擊的一種樂器。

  [15]乎:此處非疑問語氣詞,只起提頓作用。

  [16]處士:隱居者,有才德而不肯居官的人。[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