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刺客列傳豫讓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刺客列傳豫讓者》

原文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及智伯伐趙襄子[2],趙襄子與韓、魏合謀滅智伯,滅智伯之後而三分其地。趙襄子最怨智伯,漆其頭以為飲器[3]。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仇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乃變名姓為刑人[4],入宮塗廁[5],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廁,心動,執問塗廁之刑人,則豫讓。內持刀兵[6],曰:「欲為智伯報仇!」左右欲誅之。襄子曰:「彼義人也,吾謹避之耳。且智伯亡無後,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卒釋去之。

居頃之,豫讓又漆身為厲[7],吞炭為啞[8],使形狀不可知,行乞於市,其妻不識也。行見其友,其友識之,曰:「汝非豫讓邪?」曰:「我是也。」其友為泣曰:「以子之才,委質而臣事襄子[9],襄子必近幸子[10]。近幸子,乃為所欲,顧不易邪[11]? 何乃殘身苦形,欲以求報襄子,不亦難乎!」豫讓曰:「既已委質臣事人,而求殺之,是懷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為者極難耳! 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頃之,襄子當出,豫讓伏於所當過之橋下。襄子至橋,馬驚,襄子曰:「此必是豫讓也。」使人問之,果豫讓也。於是襄子乃數豫讓曰[12]:「子不嘗事范、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仇,而反委質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獨何以為之報仇之深也?」豫讓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13],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14],我故國士報之。」襄子喟然嘆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為計,寡人不復釋子!」使兵圍之。豫讓曰:「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15]。前君已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願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仇之意,則雖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16]!」於是襄子大義之[17],乃使使持衣與豫讓。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遂伏劍自殺。死之日,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

其後四十餘年而軹有聶政之事。

段意

記述豫讓為了報答智伯的知遇之恩而千方百計地謀刺趙襄子的故事。作品宣揚了為作者所推崇的「士為知己者死」的道德觀念,並讚揚了豫讓寧光明磊落至死不惜,亦不肯「懷二心以事其主」的精神品格。

注釋

  [1]范氏、中行氏:范氏、中行氏都是晉諸侯國的大臣,春秋末期,晉國諸侯的權力下落,政事被智、趙、韓、魏、范、中行六家大臣把持,史稱六卿專晉,其中智氏勢力最大。

  [2]趙襄子:名毋恤,趙簡子之子,晉文公臣趙衰(cui)的後代。

  [3]飲器:酒壺、酒杯之類。一說即溲器、尿壺。   [4]刑人:被判刑服役的人。

  [5]入宮塗廁:到趙襄子的宮中去抹廁所的牆。

  [6]刀兵:利器,即匕首。

  [7]漆身為厲:以漆塗身,使之如患癩病。厲同「癘」,惡瘡;又同「癩」,麻瘋病。

  [8]吞炭為啞:吞炭傷喉,使聲音嘶啞。

  [9]委質:委身、託身、投靠。

  [10]近幸:親近寵愛。

  [11]顧不易邪:難道還不容易嗎?

  [12]數:列其罪狀而責之。

  [13]眾人遇我:像對待一般人那樣來對待我。

  [14]國士遇我:像對待國士那樣來對待我。國士:一國之中的傑出人物。

  [15]死名之義:為某種名聲而死的義務。

  [16]布腹心:講出心裡話。

  [17]大義之:對他(豫讓)的俠義精神大加讚賞。[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