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刺客列傳遂至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刺客列傳遂至秦》

原文

嘉為先言於秦王曰:「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不敢舉兵以逆軍吏[2],願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3],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恐懼不敢自陳,謹斬樊於期之頭,及獻燕督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於庭,使使以聞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九賓[4],見燕使者咸陽宮。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舞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秦舞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舞陽,前謝曰:「北蕃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慴[5]。願大王少假借之[6],使得畢使於前。」秦王謂軻曰:「取舞陽所持地圖。」軻既取圖奏之,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7]。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8]。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9],非有詔召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乃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以手共搏之。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荊軻也[10]。秦王方環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11]!」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12],乃引其匕首以擲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復擊軻,軻被八創[13]。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14]:「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於是左右既前殺軻,秦王不怡者良久。已而論功,賞群臣及當坐者各有差[15],而賜夏無且黃金二百溢,曰:「無且愛我,乃以藥囊提荊軻也。」

於是秦王大怒,益發兵詣趙,詔王翦軍以伐燕。十月而拔薊城[16]。燕王喜、太子丹等盡率其精兵東保於遼東[17]。秦將李信追擊燕王急,代王嘉乃遺燕王喜書曰[18]:「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誠殺丹獻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19]。」其後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20],燕王乃使使斬太子丹,欲獻之秦。秦復進兵攻之。後五年,秦卒滅燕,虜燕王喜。

段意

寫荊軻刺秦王時的情景,以及失敗後燕國與太子丹的命運及遭遇。

  字數:899

  注釋

  [1]中庶子:太子的官屬,主管宮中及諸吏嫡子庶子的支系譜籍。

  [2]逆:迎擊、抵抗。

  [3]給貢職如郡縣:像你們國內一個郡縣似的給你們進貢。

  [4]九賓:同「九儐」,九個儐相依次傳呼,以示禮之隆重。

  [5]振慴(zhe):震恐。慴:懼也。

  [6]少假借:稍稍通融、寬容。

  [7]操其室:握着劍鞘。

  [8]度:常態。

  [9]郎中:皇帝的侍從人員。

  [10]提:擲擊。

  [11]負劍:把劍背起來。指把劍推到背後再拔。

  [12]廢:癱倒。

  [13]被八創:被砍傷了八處。

  [14]箕倨:伸着兩腿,像是簸箕口似地坐着。這是一種對人極不禮貌的姿勢。

  [15]當坐:在這次事件中有罪的。各有差:各有不同。即該賞的賞,該罰的罰。

  [16]薊城:即今北京市,當時是燕國國都。

  [17]保:據守。

  [18]代王嘉:趙公子嘉,被廢後逃至代,被立為代王。

  [19]社稷幸得血食:猶言國家或許能夠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

  [20]衍水:即今之太子河,在今瀋陽市附近,因太子丹曾匿於此而得名。[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