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南越列傳南越王尉佗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南越列傳南越王尉佗者》

原文

秦時已並天下,略定楊越[3],置桂林、南海、象郡[4],以謫徙民[5],與越雜處十三歲。佗,秦時用為南海龍川令[6]。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7],召龍川令趙佗語曰:「聞陳勝等作亂,秦為無道,天下苦之,項羽、劉季[8]、陳勝、吳廣等州郡各共興軍聚眾,虎爭天下,中國擾亂,未知所安,豪傑畔秦相立。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吾欲興兵絕新道[9],自備,待諸侯變,會病甚[10]。且番禺負山險,阻南海[11],東西數千里,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郡中長吏無足與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書[12],行南海尉事。囂死,佗即移檄[13]告橫浦、陽山、湟谿關曰[14]:「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15],以其黨為假守[16]。秦已破滅,佗即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為中國勞苦,故釋佗弗誅。漢十一年,遣陸賈因立佗為南越王,與剖符通使,和集百越[17],毋為南邊患害,與長沙接境。

高后時,有司請禁南越關市鐵器[18]。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19],今高后聽讒臣,別異蠻夷[20],隔絕器物,此必長沙王計也[21],欲倚中國,擊滅南越而並王之[22],自為功也[23]。」於是佗乃自尊號為南越武帝,發兵攻長沙邊邑,敗數縣而去焉[24]。高后遣將軍隆慮侯灶往擊之[25]。會暑濕,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嶺[26]。歲餘,高后崩,即罷兵。佗因此以兵威邊,財物賂遺閩越、西甌、駱[27],役屬焉[28],東西萬餘里。乃乘黃屋左纛[29],稱制[30],與中國侔[31]。

及孝文帝元年,初鎮撫天下,使告諸侯四夷從代來即位意[32],喻盛德焉[33]。乃為佗親冢在真定,置守邑,歲時奉祀[34]。召其從昆弟[35],尊官厚賜寵之。 詔丞相陳平等舉可使南越者,平言好畤陸賈[36],先帝時習使南越。 乃召賈以為太中大夫,往使。因讓佗自立為帝[37],曾無一介之使報者[38]。陸賈至南越,王甚恐,為書謝,稱曰:「蠻夷大長老夫臣佗[39],前日高后隔異南越,竊疑長沙王讒臣[40],又遙聞高后盡誅佗宗族,掘燒先人冢,以故自棄,犯長沙邊境。且南方卑濕[41],蠻夷中間,其東閩越千人眾號稱王,其西甌駱裸國亦稱王[42]。老臣妄竊帝號,聊以自娛[43],豈敢以聞天王哉[44]!」乃頓首謝[45],願長為藩臣,奉貢職[46]。於是乃下令國中曰:「吾聞兩雄不俱立,兩賢不並世。皇帝,賢天子也。自今以後,去帝制黃屋左纛。」陸賈還報,孝文帝大說[47]。遂至孝景時,稱臣,使人朝請[48]。然南越其居國竊如故號名[49],其使天子,稱王朝命如諸侯[50]。至建元四年卒[51]。

段意

介紹第一代南越王。尉佗,秦時為南海龍川令,代理南海尉,秦末自立為南越武王。高祖派陸賈封他為南越王,高后時自尊為南越武帝,高后死更加橫行無忌。文帝恩威並施,派陸賈令其取消帝號。景帝時尉佗對漢稱王,在國內仍稱帝。至武帝建元四年卒。

注釋

  [1]南越王尉佗(tuo):趙佗,真定人,秦末為南海郡尉,乘亂稱南越王。

  [2]真定:秦縣名,今河北正定南。

  [3]略定楊越:略定:攻取並平定。楊越:即「揚越」、「揚粵」,指戰國、秦時古越人,因曾廣泛分布於古揚州而得名。

  [4]桂林、南海、象郡:皆秦郡名,三郡相當於今兩廣地區。其中南海郡治南海縣,即番(pan)禺城,今廣州市。

  [5]以謫(zhe)徙民:用罰罪戍邊的辦法流放遷移人民至彼地。

  [6]龍川:秦縣名,今廣東龍川西。

  [7]任囂(ao)病且死:任囂病重將死。

  [8]劉季:漢高祖劉邦字劉季。

  [9]絕新道:斷絕秦通越的道路。

  [10]會病甚:卻碰上我病得很重。

  [11]且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況且番禺這地方可憑險山為仗恃、以南海為阻隔。

  [12]即被(pi)佗書:就頒授任命的文書給尉佗。被:加給。

  [13]移檄(xi):頒發征討、曉喻的文件。

  [14]橫浦、陽山、湟谿關:三關名,橫浦在今廣東南雄北;陽山關在陽山西北;湟谿關在連縣西北。

  [15]稍:漸漸地,一步步地。

  [16]假守:代理守備。

  [17]和集百越:和睦相處,安定諸越部落。

  [18]高后時,有司請禁二句:高帝之後呂雉當權時,有關部門請求禁止對南越開設關市和出售鐵器。高后:呂后(公元前241年至公元前180年),劉邦之妻,名雉,字娥姁。惠帝時臨朝稱制十六年。

  [19]通使物:互通使者、貨物。

  [20]別異蠻夷:故意分別漢族與蠻夷的不同。蠻夷:古時對四方少數民族分別稱呼為東夷南蠻北狄西戎。

  [21]長沙王:指高帝時長沙王吳芮之曾孫吳右,號共王(即恭王),公元前186年至公元前178年在位。

  [22]擊滅南越並王之:消滅南越,併吞做王。

  [23]自為功:自謀功利,為自己謀算。

  [24]敗數縣而去焉:打敗長沙王的幾個縣就撤走了。

  [25]隆慮侯灶:隆慮侯名周灶。

  [26]嶺:陽山嶺,在廣東、湖南之間。

  [27]財物賂遺閩越、西甌、駱:財物賂遺(wei):以贈送財物來討好。閩越:即東越,在今浙江南部、福建北部一帶;西甌:又叫甌越;駱:又叫駱越,此二支越人分布在今兩廣及越南北部地區。

  [28]役屬焉:役使統屬它們。

  [29]黃屋左纛(dao,又作du):秦漢時皇帝的儀仗。黃屋:帝王新乘之車以黃繒做里子的車蓋,此指帝王之車;左纛,纛是皇帝乘輿上的裝飾物,用犛牛尾或雉尾製成,因設在車衡的左邊故稱左纛。

  [30]稱制:自稱皇帝。

  [31]與中國侔(mou):與漢朝平起平坐。

  [32]使告諸侯四夷從代來即位意:派人告知諸侯及四方各少數民族,(文帝我)從原來的封國代國到京城繼承帝位的心意。

  [33]喻:曉喻、使明白。

  [34]乃為佗親冢(zhong)在真定,置守邑,歲時奉祀:就為尉佗在漢朝真定的祖墳設置守邑,每年按時進行供奉祭祀。置守邑:設置專司守護墳園的村邑。

  [35]從昆弟:堂兄弟。

  [36]好畤(zhi)陸賈:好畤縣居住的陸賈。詳見《酈生陸賈列傳》。

  [37]讓(rang):責備。

  [38]曾無一介之使報者:簡直沒有一個使者來報告的。

  [39]蠻夷大長(zhang)老夫:尉佗自稱為蠻夷之地南越的大君長,我老頭子。

  [40]讒臣:說我的壞話。

  [41]卑濕:地勢低洼,氣候潮濕。

  [42]裸國:彼地炎熱,人們赤裸上身,故稱裸國。

  [43]聊以自娛:姑且作為自我娛樂。

  [44]以聞天王:把稱帝的事報告給漢朝天子。從「蠻夷大長老夫臣佗」至此,均為尉佗戰戰驚驚「為書謝」的內容,竭力開脫妄稱皇帝的罪責。

  [45]頓首:頭叩地而拜。

  [46]奉貢職:敬奉朝貢的職事。

  [47]說:通「悅」。

  [48]朝(chao)請:年關節日入見天子,春天叫「朝」,秋天叫「請」。

  [49]其居國竊如故號名:當他在國內時私下裡仍以帝號相稱。

  [50]其使天子,稱王朝命如諸侯:當到天子所居之處出使,就稱南越王,朝覲聽命一如諸侯。

  [51]至建元四年卒: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卒:據《史記會注考證》引王鳴盛說,若卒是年佗一百一十餘歲。故「卒」或為衍文。錄以備考。[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