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其明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其明年》

原文

「翕侯趙信為單于畫計[1],常以為漢兵不能度幕輕留[2],今大發士卒,其勢必得所欲[3]。」是歲元狩四年也。

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將軍青、驃騎將軍去病將各五萬騎,步兵轉者踵軍數十萬[4],而敢力戰深入之士皆屬驃騎。驃騎始為出定襄,當單于[5]。捕虜言單于東[6],乃更令驃騎出代郡[7],令大將軍出定襄。郎中令為前將軍[8],太僕為左將軍[9],主爵趙食其為右將軍[10],平陽侯襄為後將軍[11],皆屬大將軍。兵即度幕,人馬凡五萬騎,與驃騎等咸擊匈奴單于。趙信為單于謀曰:「漢兵既度幕[12],人馬罷[13],匈奴可坐收虜耳[14]。」乃悉遠北其輜重[15],皆以精兵待幕北。而適值大將軍軍出塞千餘里,見單于兵陳而待[16],於是大將軍令武剛車自環為營[17],而縱五千騎往當匈奴。匈奴亦縱可萬騎[18]。會日且入[19],大風起,沙礫擊面,兩軍不相見,漢益縱左右翼繞單于。單于視漢兵多,而士馬尚強,戰而匈奴不利,薄暮,單于遂乘六贏[20],壯騎可數百,直冒漢圍西北馳去。時已昏,漢、匈奴相紛挐[21],殺傷大當[22]。漢軍左校捕虜言單于未昏而去,漢軍因發輕騎夜追之,大將軍軍因隨其後。匈奴兵亦散走。遲明[23],行二百餘里,不得單于,頗捕斬首虜萬餘級,遂至窴顏山趙信城[24],得匈奴積粟食軍[25]。軍留一日而還,悉燒其城餘粟以歸。

大將軍之與單于會也[26],而前將軍廣、右將軍食其軍別從東道[27],或失道[28],後擊單于[29]。大將軍引還過幕南,乃得前將軍、右將軍。大將軍欲使使歸報,令長史簿責前將軍廣[30],廣自殺。右將軍至,下吏,贖為庶人。大將軍軍入塞,凡斬捕首虜萬九千級[31]。

是時匈奴眾失單于十餘日,右谷蠡王聞之,自立為單于。單于後得其眾,右王乃去單于之號。

驃騎將軍亦將五萬騎,車重與大將軍軍等,而無裨將。悉以李敢等為大校[32],當裨將[33],出代、右北平千餘里,直左方兵[34],所斬捕功已多大將軍。軍既還,天子曰:「驃騎將軍去病率師,躬將所獲葷粥之士[35],約輕齎[36],絕大幕,涉獲章渠[37],以誅比車耆[38],轉擊左大將,斬獲旗鼓。歷涉離侯[39],濟弓閭[40],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41],禪於姑衍[42],登臨翰海[43]。執鹵獲丑七萬有四百四十三級,師率減什三,取食於敵,逴行殊遠而糧不絕[44]。以五千八百戶益封驃騎將軍。」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屬驃騎將軍,會與城[45],不失期,從至檮余山[46],斬首捕虜二千七百級,以千六百戶封博德為符離侯。北地都尉邢山從驃騎將軍獲王,以千二百戶封山為義陽侯。故歸義因淳王復陸支、樓專王伊即靬皆從驃騎將軍有功[47],以千三百戶封復陸支為壯侯,以千八百戶封伊即靬為眾利侯。從驃侯破奴、昌武侯安稽從驃騎有功,益封各三百戶。校尉敢得旗鼓,為關內侯,食邑二百戶。校尉自為爵大庶長。軍吏卒為官,賞賜甚多。而大將軍不得益封,軍吏卒皆無封侯者。

兩軍之出塞,塞閱官及私馬凡十四萬匹[48]。而復入塞者不滿三萬匹。乃益置大司馬位[49],大將軍、驃騎將軍皆為大司馬。定令[50],令驃騎將軍秩祿與大將軍等[51]。自是之後,大將軍青日退,而驃騎日益貴。舉大將軍故人門下多去事驃騎[52],輒得官爵[53],唯任安不肯。

段意

寫元狩四年漠北大戰的情況,衛青、霍去病兩路將士均有戰功,尤以霍去病為大,再次受封,日益顯貴。

注釋

  [1]畫計:謀劃。

  [2]幕(mo):通「漠」,沙漠。輕留:輕易留戍(漠北)。

  [3]勢:趨勢;結果。必:一定。得:能。所欲:指欲望。

  [4]轉者:轉運軍需物資的人。踵:跟隨。

  [5]當單于:正面直趨單于。

  [6]捕虜:捕捉的俘虜。東:即於東,在東面。

  [7]更令:更改(計劃),命令(霍去病出代郡)。

  [8]郎中令:官職名。指李廣。李廣當時任此職。

  [9]太僕:官職名。指公孫賀。公孫賀當時任此職。

  [10]主爵:官職名。食其:音〔yiji〕。

  [11]襄:曹襄。

  [12]既:已經。

  [13]罷(pi):通「疲」。

  [14]坐:坐着。表示輕而易舉。收虜:接收俘虜。耳:語末助詞。

  [15]遠北:遠遠地轉移到北方。

  [16]陳(zhen):通「陣」,列陣。

  [17]武剛車:一種有防護設施的戰車。

  [18]可:大約。

  [19]會日且入:恰巧太陽將要落下去。

  [20]贏:通「騾」。

  [21]紛挐(na):扭打;揪打。

  [22]大當:大略相當。

  [23]遲(zhi)明:天將亮時。

  [24]窴(tian)顏山:山名。在內蒙。趙信城:匈奴給趙信修築的一座城堡。

  [25]食(si):供養。

  [26]會:會戰。

  [27]別從東道:另外從東路進軍。

  [28]或失道:有的迷失了道路。

  [29]後擊單于:貽誤了攻打單于的戰機。

  [30]簿責:根據文書所列罪狀審問。

  [31]凡:總計。

  [32]李敢:李廣少子。詳見《李將軍列傳》。

  [33]當裨將:當作副將。

  [34]直:通「值」,面對着。

  [35]葷粥(xunyu):匈奴古稱。

  [36]約:備辦;攜帶。輕:少量。齎(zi):通「資」,財物。此指軍用物資。

  [37]涉獲章渠:涉水而捕獲單于近臣章渠。

  [38]以:而;進而。比車耆:匈奴王號。

  [39]歷涉:經過;度越。離侯:山名。在漠北。

  [40]濟:渡。弓閭:水名。今蒙古之克魯倫河。

  [41]封:在山上築壇祭天的活動。狼居胥山:山名。約在今蒙古烏蘭巴托東。

  [42]禪(shan):在山上辟場祭地的活動。姑衍:山名。在狼居胥山西北。

  [43]翰海:大沙漠。舊注謂北海,即今俄羅斯境內的貝加爾湖。

  [44]逴 (chuo):遠。殊:非常。

  [45]會:會師。與城:地名。

  [46]禱余(taotu):山名。

  [47]故:原先。歸義:歸服漢朝。因淳王:匈奴王號。復陸支:人名。靬:音juan。

  [48]塞閱:出塞時檢閱。

  [49]益置:添設。大司馬:武官名。

  [50]定令:朝廷規定,下令執行。

  [51]秩:官吏的品級。祿:俸祿。等:相同。

  [52]舉:全部;所有。故人:老朋友。 門下:門客。去:離開。事:侍奉。

  [53]輒:就。[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