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曆書第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曆書第四》

《曆書》是記述古代曆法的專史。但是據前人考證,司馬遷的原作已殘缺了。本篇內容包括兩個部分,前一部分相當於前言,是對歷的總論;後一部分是十分簡略的「歷術甲子篇」,記載了一部太歲紀年法七十六年的歲名以及該年的「大余」、「小余」。這曾引起不少疑問和爭論,有人認為司馬遷不列「太初曆」,是因為該歷尚不完備精密,這就表明了他不輕易苟同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另外,古代帝王都十分重視曆法的制定工作,改歷被視為實行天命不可或缺的措施,因而打上了很重的迷信的烙印。而太史公此文只客觀了陳述歷史,不講天道運數之類,也是他科學精神的反映。

原文

昔自在古,歷建正作於孟春[1]。於時冰泮發蟄[2],百草奮興[3],秭鳺先滜[4]。物乃歲具[5],生於東[6],次順四時[7],卒於冬分[8]。時雞三號[9],卒明[10]。撫十二節[11],卒於丑[12]。日月成[13],故明也。明者孟也[14],幽者幼也[15],幽明者雌雄也[16]。雌雄代興[17],而順至正之統也[18]。日歸於西,起明於東[19];月歸於東,起明於西[20]。正不率天[21],又不由人[22],則凡事易壞而難成矣[23]。

  王者易姓受命[24],必慎始初[25],改正朔[26],易服色[27],推本天元[28],順承厥意[29]。

  太史公曰:神農以前尚矣[30]。蓋黃帝考定星曆[31],建立五行[32],起消息[33],正閏余[34],於是有天地神祇物類之官[35],是謂五官[36]。各司其序[37],不相亂也。民是以能有信[38],神是以能有明德[39]。民神異業[40],敬而不瀆[41],故神降之嘉生[42]。民以物享[43],災禍不生,所求不匱[44]。

  少皞氏之衰也[45],九黎亂德[46],民神雜擾[47],不可放物[48],禍災薦至[49],莫盡其氣[50]。顓頊受之[51],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52],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53],使復舊常[54],無相侵瀆[55]。

  其後三苗服九黎之德[56],故二官咸廢所職[57],而閏余乖次[58],孟陬殄滅[59],攝提無紀[60],歷數失序[61]。堯復遂重黎之後不忘舊者[62],使復典之[63],而立羲和之官[64]。明時正度[65],則陰陽調[66],風雨節[67],茂氣至[68],民無夭疫[69]。年耆禪舜[70],申戒文祖[71],雲「天之歷數在爾躬」[72]。舜亦以命禹[73]。由是觀之,王者所重也[74]。

  夏正以正月[75],殷正以十二月[76],周正以十一月[77]。蓋三王之正若循環,窮則反本[78]。天下有道[79],則不失紀序[80];無道[81],則正朔不行於諸侯[82]。

  幽、厲之後[83],周室微[84],陪臣執政[85],史不記時[86],君不告朔[87]。故疇人子弟分散[88],或在諸夏[89],或在夷狄[90],是以其��祥廢而不統[91]。周襄王二十六年閏三月[92],而《春秋》非之[93]。先王之正時也[94],履端於始[95],舉正於中[96],歸邪於終[97]。履端於始,序則不愆[98];舉正於中,民則不惑[99];歸邪於終,事則不悖[100]。

  其後戰國並爭,在於強國禽敵,救急解紛而已[101],豈遑念斯哉[102]!是時獨有鄒衍[103],明於五德之傳[104],而散消息之分[105],以顯諸侯[106]。而亦因秦滅六國,兵戎極煩[107],又升至尊之日淺[108],未暇遑也[109]。而亦頗推五勝[110],而自以為獲水德之瑞[111],更名河曰「德水」[112],而正以十月,色上黑[113]。然歷度閏餘[114],未能睹其真也[115]。

  漢興,高祖曰「北畤待我而起」[116],亦自以為獲水德之瑞。雖明習歷及張蒼等[117],咸以為然[118]。是時天下初定,方綱紀大基[119]。高后女主[120],皆未遑。故襲秦正朔服色[121]。

  至孝文時[122],魯人公孫臣以終始五德上書[123],言「漢得土德,宜更元[124],改正朔,易服色。當有瑞,瑞黃龍見[125]」。事下丞相張蒼[126],張蒼亦學律歷[127],以為非是[128],罷之[129]。其後黃龍見成紀[130],張蒼自黜[131],所欲論著不成。而新垣平以望氣見[132],頗言正歷服色事,貴幸[133],後作亂,故孝文帝廢不復問。

  至今上即位[134],招致方士唐都[135],分其天部[136];而巴落下閎運算轉歷[137],然後日辰之度與夏正同[138]。乃改元[139],更官號[140],封泰山[141]。因詔御史曰[142]:「乃者[143],有司言星度之未定也[144],廣延宣問[145],以理星度,未能詹也[146]。蓋聞昔者黃帝合而不死[147],名察度驗[148],定清濁[149],起五部[150],建氣物分數[151]。然蓋尚矣[152]。書缺樂弛[153],朕甚閔焉[154]。朕唯未能循明也[155],紬績日分[156],率應水德之勝[157]。今日順夏至[158],黃鐘為宮[159],林鐘為徵,太蔟為商,南呂為羽,姑洗為角。自是以後,氣復正[160],羽聲復清[161],名復正變[162],以至子日當冬至[163],則陰陽離合之道行焉[164]。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已詹[165],其更以七年為太初元年[166]。年名『焉逢攝提格』[167],月名『畢聚』[168],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169]。」

段意

這一部分是前言,概述夏商周三代曆法的發展;評述王朝迭代對曆法改易的影響,強調只有政治昌明、天下安定的時代,才能產生推算精細嚴密的曆法;最後傳載了當時正在推行的「太初曆」的制定情況。

注釋

[1]歷:曆法。通過觀測天體運行推算並確定年、月、日的變換周期,就是曆法。我國傳統使用的曆法通稱夏曆、陰曆,是陰陽合曆,年是太陽年,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日;月為太陰月,每月二十九日半,一年十二個歷月,分大小月,分別為三十日和二十九日。建正(zheng):確定哪一個月為一年的第一個月叫建正。北斗星斗柄所指叫作斗建,簡稱建;斗柄所指十二辰(十二個方位)叫作十二月建,夏曆正月是建寅。作:開始。孟春:春季第一個月。我國曆法一直沿用以孟春(寅月)建正的「夏正」,故稱「夏曆」。這一句謂,從古代起,曆法一年起始之月就定在孟春。 [2]於時:在那時(孟春之時)。冰泮(pan):冰融化解凍。發蟄:潛伏在洞穴和泥土中不食不動的動物都活動起來了。 [3]奮興:蓬蓬勃勃地萌發生長。 [4]秭(zi)鳺(gui):子規鳥,即杜鵑。滜(hao):通「嗥」,鳴叫。 [5]乃:於是就。具:通「俱」,與……同時。這一句意為萬物就隨着歲時而發展。 [6]東:指代春季。 [7]四時:四季。這一句謂萬物依次度過四季。 [8]卒:終,結束於。冬分:冬盡,一年的盡頭。 [9]號(hao):鳴叫。 [10]卒明:舊說當作「平明」。這裡指正月一日天明,是新的一年開始。 [11]撫:循着。 [12]丑:指夏曆十二月。夏曆建正在寅,故丑是一年的最後一個月。 [13]日月成:指太陽、月亮交替光耀。 [14]明:光明。指白晝。孟:長(zhang),尊。 [15]幽:昏暗。指黑夜。 [16]雌雄:原指鳥母和鳥父,藉以指陰陽、剛柔、強弱、勝負之類成對的矛盾。 [17]代興:交替發生。這一句說陰和陽、強和弱的對立交替發生作用。 [18]至正之統:最合乎大道的體系。 [19]日歸於西、起明於東:即太陽的東升西落。 [20]月歸於東、起明於西:新月在正西出現,逐漸轉至東方,至望月(圓月)則在正東。 [21]率:遵循。這一句說制訂曆法確定歲首不遵循自然之道。 [22]由人:順從人事。就是服從農業生產的需要。古代曆法主要作用在於根據季節變換而指明農作物的播種、收穫的時間。 [23]壞:敗。 [24]易姓:改換朝代。古代行世襲制,一個朝代一個姓,若被新的朝代取代,統治者的姓也就改變了。受命:古代帝王都自命為受天命而施治於天下。 [25]慎:小心,謹慎。始初:開端。 [26]改正朔:改變曆法。正,一年的起點;朔,一月的起點。 [27]易服色:改變服飾、車馬儀仗等的正色。 [28]推:推演、推算。本:根源,依據、遵循的意思。天元:上天元氣的運行規律。這一句說推算上天元氣運行的規律並據以行事。 [29]厥:其。這一句謂服從上天的意旨。 [30]尚:久遠。這一句說神農以前對曆法的推演的情況實在太遙遠了。 [31]蓋:發語辭,提起話題。考定:觀測並確定。星曆:天文曆法。 [32]建立五行:建立起水、火、木、金、土五元素構成天地萬物的理論體系。 [33]消息:死滅、生長。指參究天地萬物生滅消長新陳代謝的道理。 [34]正閏余:規定閏月以處理一年十二個月以外的剩餘時間,從而校正寒暑季節的差錯。 [35]神祇(qi):天神和地神。物類:指禽獸草木。這一句謂設置祭祀天神地祇和禽獸草木的官職。 [36]五官:傳說黃帝曾用五色雲彩命名官職。這一句說這叫五官。 [37]司:主持,掌管。序:次序,指各官的職責。 [38]是以:因此。信:誠實,不欺詐,此指人民對神守信用,能按適當的時節進行祭祀。 [39]明德:完美的德性。這一句謂神有公正之德,能夠降禍福於百姓,合乎其善惡之性,從而體現公正的獎懲。 [40]業:職司。這一句說民和神的職責是互不相同的。 [41]瀆(du):不恭敬,不嚴肅。 [42]嘉生:嘉禾,即好莊稼好年成。這一句謂神祇因而能賜給人民好年成。 [43]物:指祭祀時貢獻給神靈的犧牲。享:祭獻。 [44]匱(kui):缺乏。這一句謂人民祈求的好收成也不缺失。 [45]少皞(hao)氏:即少昊,傳說中古代東夷族首領;或說黃帝之子。相傳他曾設農正和工正,管理農業和手工業;並用鳥作官名。 [46]九黎:南方黎族名部落。九,表多數,不是確指。亂德:指擾亂社會秩序。 [47]雜擾:混亂而不安定。 [48]放物:即「方物」,區分事類。 [49]薦:屢次重複,接連不斷。 [50]莫:沒有人。氣:指人秉受的天命之氣。這一句謂沒有人能享盡天壽。[51]顓頊(zhuan xu):黃帝之孫,號高陽氏,五帝之一。受之:承順天命領受帝位。 [52]命:任命。南正:官名,也稱木正。重:人名。司天:主管天文。屬(zhu)神:委付祭祀天神的事宜。 [53]火正:官名,亦稱北正。黎:人名。司地:主管地界。屬民:委付治理人民的事宜。 [54]舊常:老樣子。這一句謂讓混雜了的民神恢復舊有的秩序。 [55]無:不要。表示禁止的副詞。侵瀆:冒犯,欺慢。 [56]三苗:南方苗族各部落。三,也表示多數,不是確指。服:效法。德:行為,行徑。這一句謂三苗仿效九黎的反叛行徑。 [57]二官:指南正和火正。咸:皆,都。職:執掌。動詞。 [58]乖:違背,錯亂。次:古代天文學把黃道等分為十二部分,稱為十二次,並與二十四個節氣相配合。 [59]孟陬(zou):夏曆正月的別稱。殄(tian)滅:滅亡。這一句謂正月不成其為正月(因為閏余安排不當)。 [60]攝提:星名,隨北斗星斗杓所指建十二個月。紀:綱紀,法度。這一句謂攝提星沒有了法度。 [61]失序:失去秩序。 [62]遂:提拔,培養。舊:指家族相傳授的職業。 [63]典:典領,掌管。 [64]羲和:羲氏、和氏,掌管天地四時的官職名。 [65]明時正度:闡明天時的變化,調整基本規則。 [66]陰陽調:指寒暑調和。 [67]節:有節制,適度。 [68]茂氣:古人以為天地間所具有的壯旺之氣,能使人強健。 [69]夭:夭折,不能盡天壽、未成年而死。疫:指發生瘟疫。動詞。 [70]年耆(qi):年老。禪(shan):禪讓,將帝位讓予他人。 [71]申戒:說明,警戒。文祖:有文德的祖宗,一般說為堯的祖宗廟。在文祖申戒舜,以示鄭重。 [72]天之歷數在爾躬:引文見《論語》卷二十《堯曰》篇,源於《尚書·大禹謨》,意謂制定曆法以行政的使命降落在你的肩上。爾躬,你身上。 [73]舜亦以命禹:謂舜也用同樣的話來訓誡禹。 [74]王者所重:謂曆法的推算和修訂之事是王者重視的事物。 [75]以:用。 [76]殷正以十二月:殷代曆法歲首在十二月(丑月)。 [77]周正以十一月:周代曆法確定十一月為一年第一個月(子月)。 [78]窮則反本:繞着圓環運行,到了終點即回到了起點。 [79]天下有道:指政治昌明。 [80]紀序:常規。 [81]無道:指政治黑暗。 [82]正朔不行於諸侯:這一句謂如國家政治混亂,帝王頒布的曆法甚至不能在天下諸侯國內被奉行。 [83]幽、厲:周幽王、厲王,歷史上有名的昏君。 [84]周室:周王朝。微:衰落。 [85]陪臣:諸侯國的大夫對天子自稱陪臣。這一句說諸侯國的大夫把持權柄。 [86]史不記時:史官記事不能明確月、日。 [87]君:諸侯。告朔:諸侯在每年冬季接受天子頒發的行政歷以後,就將其供奉在祖廟裡,再在每月初一宰羊祭祀,啟用曆書,稱告朔,這是當時受到重視的大事。春秋時天子不頒曆書,各國自定曆法,諸侯也不親臨告朔,僅殺一隻羊裝裝樣子而已。 [88]疇人:歷算家,古代職掌天文歷律的世襲官職。 [89]諸夏:中原各諸侯國的總稱。 [90]夷狄:四方外族的貶稱。 [91]��(ji)祥:古代通過觀測天象以預見吉凶,凶兆叫��,吉兆叫祥。統:綜理。 [92]周襄王:姬鄭,東周第六代國君。閏三月:閏月習慣置於年終,魯僖公末年當置閏,但魯國沒有照慣例行事,而在次年新君文公即位的元年閏三月,時當周襄王二十六年即公元前626年。 [93]非之:批評這件事。 [94]先王:指古代賢明的帝王。 [95]履端於始:推算年曆的起點恰好在一年之始。日月之運行,如人之行步,推算曆法叫步歷,制定曆法起始的一點,年、月、日都配合整齊,沒有餘分,視之「履端於始」。 [96]舉正於中:將正月確定在有中氣的一個月,並進而確定十二個月的名稱和置閏。中,中氣,一年的365 1/4日平均分為二十四個節氣,以反映四季、氣候、物候等的變化。二十四個節氣中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如立春是正月節,雨水是正月中,驚蟄是二月節,春分是二月中,其餘類推。一節一中是三十天半,超過一個朔望月的二十九天半一天,每月的節氣和中氣要比上一月遲一至二天,這樣終有一個月就沒有中氣,而正月必須有中氣,所以閏月就置在沒有中氣的年終。 [97]歸邪於終:將一節一中比一個月多出的一日或兩日合在一起,安排在年終置閏。邪,與「余」古音相近通假。 [98]愆 (qian):差錯,違亂。 [99]民則不惑:這一句謂二十四個節氣符合寒暑氣候變化的規律,人民行事就不會有疑惑。 [100]事則不悖(bei):事功就不會荒謬。 [101]強國:使國家強大。強,動詞。禽:同「擒」,戰勝、擊敗的意思。紛:紛爭。 [102]豈遑念斯:哪兒來得及(顧得上)考慮到這些(指制定合宜的曆法)呢。 [103]鄒衍:戰國陰陽家,創立五德終始學說。 [104]五德之傳:即五德終始,指五行的德性互相生克,終而復始地循環變化,用以解釋王朝興替的原因,統治者據此設立制度,改正朔,易服色。 [105]散:宣傳,散布。消息之分(fen):陰陽寒暑消長的規律。 [106]顯諸侯:揚名於諸侯之間。 [107]兵戎:戰爭之事。煩:多。 [108]升:登上。至尊:至高無上的地位。淺:指經過的時間不長。 [109]未暇:沒有空暇。遑:及,顧及。 [110]五勝:指五行之德互相生克。 [111]而自以為獲水德之瑞:當時認為周得火德,秦始皇自認為需用水德戰勝周之火德。瑞:瑞應,徵兆。 [112]河:黃河。 [113]色上黑:色彩崇尚黑。水德與黑色相配。 [114]度(duo):測算。 [115]真:指設置閏月的原理。 [116]北畤待我而起:秦在雍邑建四畤祠四方天帝,漢高祖問為什麼只祭祀白、青、黃、赤四帝,是否待我出現才建北畤祠黑帝。 [117]明習:通曉。及:及至。張蒼:秦御史,掌天下圖籍,精通律歷;入漢官至御史大夫、丞相,他力主承用秦制,反對改歷,被高祖採納。 [118]然:正確,對。 [119]方:正當。綱紀:規劃,經營。大基:政權的根本制度。 [120]高后:即高祖呂后。高祖死後她實際掌權,惠帝死後臨朝稱制。 [121]襲:因襲,沿用。 [122]孝文:漢文帝。 [123]公孫臣:陰陽家。終始五德:即五德終始的學說。 [124]更元:改元。帝王在位中途改變紀年,如文帝十七年又稱元年。漢武帝採用年號紀年後,改元即成為改年號。 [125]見(xian):同「現」,出現。 [126]下:轉派……處理。 [127]律歷:樂律和曆法。古人認為曆法、度量衡都與音律有關。[128]非是:不對。 [129]罷:擱置,制壓。 [130]成紀:縣名,在今甘肅秦安縣北。 [131]自黜:自請貶職。 [132]新垣平:複姓新垣,名平。方士。望氣:觀察雲氣以預告吉凶。見(xian):被召見。[133]貴幸:被寵信。 [134]今上:漢武帝。 [135]招致:招引,收羅。唐都:西漢著名天文學家。 [136]分其天部:測算並劃分二十八宿所占的天區的角度。 [137]巴:郡名,今四川東部,治所在重慶市北。落下閎(hong):西漢著名曆法學家。運算轉歷:進行天象運轉實驗並據計算結果制定曆法。 [138]日辰之度:日月交會的時刻。此指漢武帝太初元年前冬十一月甲子夜半朔旦冬至的日月五星聚會。 [139]乃改元:武帝元封七年頒布新曆而改年號為太初。 [140]更官號:同年武帝更改百官名號和級別俸祿,與改歷相應。 [141]封泰山:在泰山上築土壇祭天。 [142]詔:下詔。 [143]乃者:以往,過去。 [144]有司:有關權力機關。星度:天體(日月五星和二十八宿)的位置和運行規律。 [145]延:招請。 [146]詹(zhan):占驗符合。 [147]黃帝合而不死:傳說黃帝制歷合於天體運行規律,並以天干與地支配成年、月、日、時之名,終而復始,無有止境。 [148]名察度驗:指察寒暑節氣之名,與日月星象運行之度相驗正。 [149]定清濁:確定六律六呂音質的清濁,用以代表一年的六個陰月、六個陽月。 [150]起五部:劃定五部之音代表五行。 [151]建氣物分數:確立節氣與物候相應的變化的時間(和空間)界限。[152]蓋:傳疑副詞。 [153]書缺樂弛:典籍缺乏,樂律廢壞。 [154]朕:天子自稱。閔:通「憫」,憂慮。 [155]唯:通「惟」,思考。循明:舊說應為「修明」,謂整頓使之昌明。 [156]紬(chou)績:籌算。日分:日(兼指天體)行分度。 [157]率應:遵循。水德之勝:指能克勝水德的土德,即謂漢得土德。 [158]今日順夏至:現在日行正當夏至。《太初曆》頒行於太初元年五月,故如此說。 [159]黃鐘為宮:用黃鐘律定為宮聲。古代音名十二律為黃鐘、大呂、太蔟、夾鍾、姑洗(xian)、中呂、蕤(rui)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yi)、應鐘,音階為五音或五聲即宮、商、角、徵(zhi)、羽。 [160]氣復正:二十四節氣恢復正度。 [161]羽聲復清:羽聲音調恢復清越。 [162]名復正變:或說應作「各復正變」,即日月五星運行恢復正常和變異。變,指各種有規律的周期性變異。 [163]子日:指干支逢子的日子。 [164]陰陽離合之道:指太初上元甲子夜半冬至,日月五星聚會,稱合;其後它們的運行有遲有速,稱離。 [165]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太初改元前冬十一月甲子朔旦是曆元的起點。這一句謂新曆起點已經校驗符合。 [166]其:表祈使語氣的副詞。 七年:元封七年。 [167]焉逢(peng)攝提格:太初元年的太歲紀年名。焉逢是歲陽,攝提格是歲陰,十個歲陽與十二個歲陰相配紀年,如同干支紀年的六十甲子。 [168]畢聚(zou):也作「畢陬(zou)」。這一句說月亮的位置正在畢宿與訾陬之間。[169]夜半朔旦冬至:古代以冬至為一年的開始,朔日為一月的開始,夜半作為一天的開始,以冬至遇到朔日夜半的一天作為曆元(曆法的起點),據以推算以後每年的節氣、每月的朔望。

原文

  

   历术甲子篇[1]

  太初元年,歲名「焉逢攝提格[2]」,月名「畢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

  正北[3]

  十二[4]

  無大餘[5],無小餘;

  無大餘[6],無小餘;

  焉逢攝提格。太初元年[7]。

  十二

  大餘五十四[8],小餘三百四十八;

  大餘五[9],小餘八;

  端蒙單閼。二年。

  閏十三[10]

  大餘四十八,[11]小餘六百九十六[12];

  大餘十[13],小餘十六[14];

  游兆執徐。三年。

  十二

  大餘十二[15],小餘六百三[16];

  大餘十五;小餘二十四;

  強梧大荒落。四年。

  十二

  大餘七,小餘十一;

  大餘二十一,無小餘;

  徒維敦牂。天漢元年。

  閏十三

  大餘一,小餘三百五十九;

  大餘二十六,小餘八;

  祝犁協洽。二年。

  十二

  大餘二十五,小餘二百六十六;

  大餘三十一,小餘十六;

  商橫涒灘。三年。

  十二

  大餘十九,小餘六百一十四;

  大餘三十六,小餘二十四;

  昭陽作鄂。四年。

  閏十三

  大餘十四,小餘二十二;

  大餘四十二,無小餘;

  橫艾淹茂。太始元年。

  十二

  大餘三十七,小餘八百六十九;

  大餘四十七,小餘八;

  尚章大淵獻。二年。

  閏十三

  大餘三十二,小餘二百七十七;

  大餘五十二,小餘一十六;

  焉逢困敦。三年。

  十二

  大餘五十六,小餘一百八十四;

  大餘五十七,小餘二十四;

  端蒙赤奮若。四年。

  十二

  大餘五十,小餘五百三十二;

  大餘三,無小餘;

  游兆攝提格。征和元年。

  閏十三

  大餘四十四,小餘八百八十;

  大餘八,小餘八;

  強梧單閼。二年。

  十二

  大餘八,小餘七百八十七;

  大餘十三,小餘十六;

  徒維執徐。三年。

  十二

  大餘三,小餘一百九十五;

  大餘十八,小餘二十四;

  祝犁大荒落。四年。

  閏十三

  大餘五十七,小餘五百四十三;

  大餘二十四,無小餘;

  商橫敦牂。後元元年。

  十二

  大餘二十一,小餘四百五十;

  大餘二十九,小餘八;昭陽協洽。二年。

  閏十三

  大餘十五,小餘七百九十八;

  大餘三十四,小餘十六;

  橫艾涒灘。始元元年。

  正西

  十二

  大餘三十九,小餘七百五;

  大餘三十九,小餘二十四;

  尚章作噩。二年。

  十二

  大餘三十四,小餘一百一十三;

  大餘四十五,無小餘;

  焉逢淹茂。三年。

  閏十三

  大餘二十八,小餘四百六十一;

  大餘五十,小餘八;

  端蒙(困敦)〔大淵獻〕。四年。

  十二

  大餘五十二,小餘三百六十八;

  大餘五十五,小餘十六;

  游兆困敦。五年。

  十二

  大餘四十六,小餘七百一十六;

  無大餘,小餘二十四;

  強梧赤奮若。六年。

  閏十三

  大餘四十一,小餘一百二十四;

  大餘六,無小餘;

  徒維攝提格。元鳳元年。

  十二

  大餘五,小餘三十一,

  大餘十一,小餘八;

  祝犁單閼。二年。

  十二

  大餘五十九,小餘三百七十九;

  大餘十六,小餘十六;

  商橫執徐。三年。

  閏十三

  大餘五十三,小餘七百二十七;

  大餘二十一,小餘二十四;

  昭陽大荒落。四年。

  十二

  大餘十七,小餘六百三十四;

  大餘二十七,無小餘;

  橫艾敦牂。五年。

  閏十三

  大餘十二,小餘四十二,

  大餘三十二,小餘八;

  尚章協洽。六年。

  十二

  大餘三十五,小餘八百八十九;

  大餘三十七,小餘十六;

  焉逢涒灘。元平元年。

  十二

  大餘三十,小餘二百九十七;

  大餘四十二,小餘二十四;

  端蒙作噩。本始元年。

  閏十三

  大餘二十四,小餘六百四十五;

  大餘四十八,無小餘;游兆閹茂。二年。

  十二

  大餘四十八,小餘五百五十二;

  大餘五十三,小餘八;

  強梧大淵獻。三年。

  十二

  大餘四十二,小餘九百;

  大餘五十八,小餘十六;

  徒維困敦。四年。

  閏十三

  大餘三十七,小餘三百八;

  大餘三,小餘二十四;

  祝犁赤奮若。地節元年。

  十二

  大餘一,小餘二百一十五;

  大餘九,無小餘;

  商橫攝提格。二年。

  閏十三

  大餘五十五,小餘五百六十三;

  大餘十四,小餘八;

  昭陽單閼。三年。

  正南

  十二

  大餘十九,小餘四百七十;

  大餘十九,小餘十六;

  橫艾執徐。四年。

  十二

  大餘十三,小餘八百一十八;

  大餘二十四,小餘二十四;

  尚章大荒落。元康元年。

  閏十三

  大餘八,小餘二百二十六;

  大餘三十,無小餘;

  焉逢敦牂。二年。

  十二

  大餘三十二,小餘一百三十三;

  大餘三十五,小餘八;

  端蒙協洽。三年。

  十二

  大餘二十六,小餘四百八十一;

  大餘四十,小餘十六;

  游兆涒灘。四年。

  閏十三

  大餘二十,小餘八百二十九;

  大餘四十五,小餘二十四;

  強梧作噩。神雀元年。

  十二

  大餘四十四,小餘七百三十六;

  大餘五十一,無小餘;

  徒維淹茂。二年。

  十二

  大餘三十九,小餘一百四十四;

  大餘五十六,小餘八;

  祝犁大淵獻。三年。

  閏十三

  大餘三十三,小餘四百九十二;

  大餘一,小餘十六;

  商橫困敦。四年。

  十二

  大餘五十七,小餘三百九十九;

  大餘六,小餘二十四;

  昭陽赤奮若。五鳳元年。

  閏十三

  大餘五十一,小餘七百四十七;

  大餘十二,無小餘;

  橫艾攝提格。二年。

  十二

  大餘十五,小餘六百五十四;

  大餘十七,小餘八;

  尚章單閼。三年。

  十二

  大餘十,小餘六十二;

  大餘二十二,小餘十六;

  焉逢執徐。四年。

  閏十三

  大餘四,小餘四百一十:

  大餘二十七,小餘二十四;

  端蒙大荒落。甘露元年。

  十二

  大餘二十八,小餘三百一十七;

  大餘三十三,無小餘。

  游兆敦牂。二年。

  十二

  大餘二十二,小餘六百六十五;

  大餘三十八,小餘八;

  強梧協洽。三年。

  閏十三

  大餘十七,小餘七十三;

  大餘四十三,小餘十六;

  徒維涒灘。四年。

  十二

  大餘四十,小餘九百二十;

  大餘四十八,小餘二十四;

  祝犁作噩。黃龍元年。

  閏十三

  大餘三十五,小餘三百二十八:

  大餘五十四,無小餘;

  商橫淹茂。初元元年。

  正東

  十二

  大餘五十九,小餘二百三十五;

  大餘五十九,小餘八;

  昭陽大淵獻。二年。

  十二

  大餘五十三,小餘五百八十三;

  大餘四,小餘十六;

  橫艾困敦。三年。

  閏十三

  大餘四十七,小餘九百三十一;

  大餘九,小餘二十四。

  尚章赤奮若。四年。

  十二

  大餘十一,小餘八百三十八;

  大餘十五,無小餘;

  焉逢攝提格。五年。

  十二

  大餘六,小餘二百四十六;

  大餘二十,小餘八;

  端蒙單閼。永光元年。

  閏十三

  無大餘,小餘五百九十四:

  大餘二十五,小餘十六;

  游兆執徐。二年。

  十二

  大餘二十四,小餘五百一;

  大餘三十,小餘二十四;

  強梧大荒落。三年。

  十二

  大餘十八,小餘八百四十九;

  大餘三十六,無小餘;

  徒維敦牂。四年。

  閏十三

  大餘十三,小餘二百五十七;

  大餘四十一,小餘八;

  祝犁協洽。五年。

  十二

  大餘三十七,小餘一百六十四;

  大餘四十六,小餘十六;

  商橫涒灘。建昭元年。

  閏十三

  大餘三十一,小餘五百一十二;

  大餘五十一,小餘二十四;

  昭陽作噩。二年。

  十二

  大餘五十五,小餘四百一十九;

  大餘五十七,無小餘;

  橫艾閹茂。三年。

  十二

  大餘四十九,小餘七百六十七;

  大餘二,小餘八;

  尚章大淵獻。四年。

  閏十三

  大餘四十四,小餘一百七十五;

  大餘七,小餘十六;

  焉逢困敦。五年。

  十二

  大餘八,小餘八十二;

  大餘十二,小餘二十四;

  端蒙赤奮若。竟寧元年。

  十二

  大餘二,小餘四百三十;

  大餘十八,無小餘;

  游兆攝提格。建始元年。

  閏十三

  大餘五十六,小餘七百七十八;

  大餘二十三,小餘八;

  強梧單閼。二年。

  十二

  大餘二十,小餘六百八十五;

  大餘二十八,小餘十六;

  徒維執徐。三年。

  閏十三

  大餘十五,小餘九十三;

  大餘三十三,小餘二十四;

  祝犁大荒落。四年。

  右《曆書》[17]。大餘者,日也。小餘者,月也[18]。端(旃)蒙者[19],年名也。支:醜名赤奮若,寅名攝提格。干:丙名游兆。正北,冬至加子時[20];正西,加酉時;正南,加午時;正東,加卯時。

段意

這一部分所記曆法不是太初新曆,而是古代沿用的四分曆的推步。這顯示了司馬遷對新曆持保留意見的態度。

注釋

[1]歷術:曆法推步。甲子:曆元所起冬至日為甲子。 [2]焉逢攝提格:甲寅年的太歲紀年名。太歲紀年法以十個歲陽即焉逢、端蒙、游兆、強梧、徒維、祝犁、商橫、昭陽、橫艾、尚章與十二個歲陰即困敦、赤奮若、攝提格、單閼(ch6n yan)、執徐、大荒落、敦牂(zang)、協洽、涒(tun)灘、作鄂(e)、淹茂、大淵獻依次一一配合,它們相當於天乾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配合,一輪六十。如端蒙單閼為乙卯年,游兆執徐為戊辰年,其餘均可依此類推。[3]正北:本篇所載七十六年為一個曆法周期,凡四章,每章十九年。每章之首標有「正北」、「正西」、「正南」、「正東」,表示每一章起首年冬至點的時辰,分別代表子時、卯時、午時、酉時。 [4]十二:平年有十二個月。 [5]大餘:奇日,即不滿六十的零日。小餘:奇分,即不滿一日的分數。這一行的大餘、小餘是用以推算朔日干支的。 [6]這一行的大餘、小餘用以推算冬至日的干支。 [7]太初元年:這與下文每個太歲紀年名之後的「二年」、「三年」等都是讀史者所記,不是原文所有。 [8]大餘五十四:朔日的干支依據月相推算,月的周長為29日又499/940日,兩月合58日又998/940日即59日又58/940日(奇分滿940進為一日),平年合354日又348/940日,干支六十日一循環,故除以60,則餘54日又348/940日,54為大餘,348為小餘。 [9]大餘五:冬至日的干支依據太陽年推算,一周天為365日又1/4日,除以60,餘5日又1/4日,一日32分,1/4日為8分,故大餘5,小餘8。 [10]閏十三:閏年十三個月。四年一閏。 [11]大餘四十八:上年的大餘54加本年的大餘54得108,足六十減一甲,故閏年大餘為48。下文類推。[12]小餘六百九十六:上年的小餘348加本年的小餘348,合696。下文類推。 [13]大餘十:上年的大餘5加上本年的大餘5合為10。 [14]小餘十六:上年的小餘8加上本年的小餘8合為16。 [15]大餘十二:閏年次年的大餘為閏年大餘48日和閏月29日加本年的大餘54日合131日,減去二甲,得11日;再加本年小餘所進一日,合得12日。以下可依此類推。 [16]小餘六百三:閏年次年的小餘為閏年小餘696分加閏餘499分,加本年的348分,合得1543分,進位一日(940分),得六百零三。 [17]右:以上。古代書寫順序是每行從上到下,每頁或卷自右至左,則右方為上方。 [18]月:前人或說當為「分」,即小餘奇分。 [19]端蒙:這裡是隨意舉例。下文所列「支」、「干」等同此。 [20]加:居,處於。按照四分法推算,每章的首年,地球公轉達到冬至點,分別在子、卯、午、酉四時。每年要依次推遲三時,相對於上年稱為加。[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