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於是大司馬進曰》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於是大司馬進曰》

目錄

原文

「陛下仁育群生,義征不憓[1],諸夏樂貢,百蠻執贄,德侔往初,功無與二,休烈浹洽[2],符瑞眾變,期應紹至,不特創見[3]。意者泰山、梁父設壇場望幸,蓋號以況榮,上帝垂恩儲祉,將以薦成[4],陛下謙讓而弗發也,挈三神之歡,缺王道之儀,群臣恧焉[5]。或謂且天為質闇,珍符固不可辭;若然辭之,是泰山靡記而梁父靡幾也[6]。亦各並時而榮,咸濟世而屈[7],說者尚何稱於後,而雲七十二君乎?夫修德以錫符,奉符以行事,不為進越[8]。故聖王弗替,而修禮地祇,謁款天神,勒功中嶽[9],以彰至尊,舒盛德,發榮號,受厚福,以浸黎民也。皇皇[10]哉斯事!天下之壯觀,王者之丕業,不可貶也。願陛下全之。而後因雜薦紳先生之略術,使獲耀日月之末光絕炎,以展采錯事[11]。猶兼正列其義,校飭厥文,作《春秋》一藝[12]。將襲舊六為七,攄之無窮[13],俾萬世得激清流,揚微波,蜚英聲,騰茂實[14]。前聖之所以永保鴻名,而常為稱首者用此[15]。宜命掌故悉奏其義而覽焉[16]」。

於是天子沛然改容[17],曰:「愉乎,朕其試哉!」乃遷思回慮,總公卿之議,詢封禪之事,詩大澤之博,廣符瑞之富[18]。乃作頌曰:

「自我天覆,雲之油油。甘露時雨,厥壤可游[19]。滋液滲漉[20],何生不育!嘉穀六穗,我穡曷蓄[21]?

非唯雨之,又潤澤之;非唯濡之,泛尃濩之[22]。萬物熙熙,懷而慕思。名山顯位,望君之來。君乎君乎,侯不邁哉[23]!

般般之獸[24],樂我君囿;白質黑章,其儀可(嘉)[喜];旼旼睦睦[25],君子之能。蓋聞其聲,今觀其來。厥塗靡蹤[26],天瑞之徵。茲亦於舜,虞氏以興。

濯濯之麟,游彼靈畤[27]。孟冬十月,君徂郊祀。馳我君輿,帝以享祉。三代之前,蓋未嘗有。

宛宛黃龍,興德而升;采色炫耀,熿炳煇煌[28]。正陽顯見,覺寤黎烝[29]。於傳載之,雲受命所乘。

厥之有章,不必諄諄[30]。依類托寓,諭以封巒[31]。」

披藝觀之,天人之際已交,上下相發允答[32]。聖王之德,兢兢翼翼也。故曰「興必慮衰,安必思危」。是以湯、武至尊嚴,不失肅祗;舜在假典,顧省厥遺[33]:此之謂也。

司馬相如既卒五歲,天子始祭后土。八年而遂先禮中嶽,封於太山,至梁父禪肅然。

相如他所著,若《遺平陵侯書》、《與五公子相難》、《草木書》篇不採,采其尤著公卿者雲。

段意

此為《封禪文》之後一節,敘大司馬備稱天子之盛德,力勸恭行封禪大典,承受厚福以浸黎民;最後天子總公卿之議,作頌以收結全文。八年後漢武帝果然封禪泰山、梁父。

注釋

  [1]不憓(hui):不順。

  [2]侔:並。休烈浹洽:事業盛美遍及。

  [3]紹至:連續而至。創見:此指只見一次。

  [4]望幸:望天子臨幸。蓋:發語之辭。號以況榮:封禪紀號以贈予榮名。儲:積。薦成:將眾瑞物初至封禪處,薦之上天以告成功。

  [5]挈(qie):缺,絕。三神:天神、地祇、山嶽。

  [6]質闇:指天道質昧,不能明言。靡記:無所表記。靡幾:無所庶幾(希冀)。

  [7]屈:絕。此句言古帝王若但各一時之榮而絕世,則後人無所稱引、顯揚了。

  [8]錫:此指上天賜予。進越:苟進越禮。

  [9]謁款:告誠。中嶽:指嵩山。先禮中嶽而臨泰山。

  [10]皇皇:美。

  [11]丕業:大業。貶:損。雜:雜采。略術:智略、術藝。使獲句:使諸儒記功著業,得見日月之一線光明,展其官職,設措事業。末光絕炎:意謂日月之光無限,僅得見其極微末部分。采:官也。錯:措,處置。

  [12]此句意謂諸儒因此兼可正天時、別人事、敘述大義,校核修撰成一本新的《春秋》。

  [13]襲舊六為七:因舊有六經合之為七經。攄:流布。

  [14]蜚英聲二句:飛揚英華之聲,騰馳茂盛之實。

  [15]常為稱首:常為後人稱揚、首肯。用此:因為此(他們所傳下的經典)。

  [16]掌故:掌管歷史典故者。悉奏其義:盡進前王封禪的儀禮。

  [17]沛然:感動貌。愉:然,然其所請(即同意)。

  [18]詩大澤之博二句:指下文四章之「頌」,以詩歌詠恩澤之博大、符瑞之廣富。

  [19]厥壤可游:言祥瑞屢臻,故可遨遊。

  [20]滲漉:指潤澤而下。

  [21]曷蓄:何能不有蓄積。

  [22]泛:普。尃濩:遍布。

  [23]侯:何不。 邁:行。

  [24]般般(ban):文采之貌。

  [25]旼旼(min):和貌。 睦睦:敬貌。

  [26]能:一作態(態),指獸之和敬正似君子之儀態。厥塗靡蹤:指靈獸之來,路上沒有蹤跡,蓋自天降瑞,不行而至。

  [27]靈畤(zhi):祭祀天地五帝之處,秦有四畤,漢有五畤。

  [28]熿炳:光貌。

  [29]正陽:正明。見:現。黎烝:眾庶(百姓)。

  [30]此句言天之所命,自有符瑞章明其德,不必諄諄有語言。

  [32]天人之際:天命人事相感應。上下:指天、人。相發:相感發。允答:答應。

  [33]肅祗(zhi):恭敬。在:察。假典:大典,指北斗璇璣、玉衡所示天象。顧省其遺:反省政事教化之所遺失。[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