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蓋世必有非常之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蓋世必有非常之人》

原文

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異也[1]。故曰非常之原,黎民懼焉;及臻厥成,天下晏如也[2]。

「昔者鴻水浡出,泛濫衍溢,民人登降移徙,陭��而不安[3]。夏後氏戚之,乃堙鴻水,決江疏河,漉沈贍災[4],東歸之于海,而天下永寧。當斯之勤,豈唯民哉。心煩於慮而身親其勞,躬胝無胈[5],膚不生毛。故休烈顯乎無窮,聲稱浹乎於茲[6]。

「且夫賢君之踐位也,豈特委瑣握齪,拘文牽俗,循誦習傳,當世取說云爾哉[7]!必將崇論閎議,創業垂統,為萬世規[8]。故馳騖乎兼容並包,而勤思乎參天貳地[9]。且《詩》不云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10]。』是以六合之內,八方之外,浸潯衍溢,懷生之物有不浸潤於澤者[11],賢君恥之。今封疆之內,冠帶之倫,咸獲嘉祉,靡有闕遺矣[12]。而夷狄殊俗之國,遼絕異黨之地,舟輿不通,人跡罕至,政教未加,流風猶微[13]。內之則犯義侵禮於邊境,外之則邪行橫作,放弒其上[14]。君臣易位,尊卑失序,父兄不辜,幼孤為奴,繫纍號泣,內向而怨,曰『蓋聞中國有至仁焉,德洋而恩普,物靡不得其所,今獨曷為遺己[15]。舉踵思慕,若枯旱之望雨。盭夫為之垂涕,況乎上聖,又惡能已[16]。故北出師以討強胡,南馳使以誚勁越[17]。四面風德,二方之君鱗集仰流[18],願得受號者以億計。故乃關沫、若,徼牂柯,鏤零山,梁孫原[19]。創道德之塗,垂仁義之統。將博恩廣施,遠撫長駕,使疏逖不閉,阻深闇昧得耀乎光明[20],以偃甲兵於此,而息誅伐於彼。遐邇一體,中外提福[21],不亦康乎?夫拯民於沉溺,奉至尊之休德,反衰世之陵遲,繼周氏之絕業[22],斯乃天子之急務也。百姓雖勞,又惡可以已[23]哉?

「且夫王事固未有不始於憂勤,而終於佚樂者也。然則受命之符,合在於此矣[24]。方將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鳴和鸞,揚樂頌,上咸五,下登三[25]。觀者未睹指,聽者未聞音,猶鷦明已翔乎寥廓,而羅者猶視乎藪澤。悲夫!」

於是諸大夫芒然喪其所懷來而失厥所以進[26],喟然並稱曰:「允[27]哉漢德,此鄙人之所願聞也。百姓雖怠,請以身先之。」敞罔靡徙,因遷延而辭避[28]。

段意

論說通西南夷乃「非常之事」,有利於德化殊俗之國,使遐邇一體、偃甲息兵。雖勞百姓,亦須進行。

注釋

  [1]所謂「非常」,本就與常見的不同。

  [2]原:本,始。非常之事的意義,開始並不為人們認識。臻:至。晏如:安貌。

  [3]鴻水:洪水。泛:水漲溢延漫。登降移徙:或高或低地遷移以避洪水。陭��:同「崎嶇」。

  [4]漉沈贍災:分散其深水以安定水災。

  [5]躬胝無胈(ba):體上結滿老繭(指手、腳掌),小腿肚上瘦得沒有白肉。

  [6]休烈:盛美的事業。浹(jia):沾潤。

  [7]委瑣:細碎。握齪(chuo):侷促。循誦習傳、當世取說(yue):遵循書本所說,或習於傳授的知識,只聽取美悅當世的意見。

  [8]閎:同「宏」。規:規範。

  [9]參天貳地:此德於地為「貳地」,地與己並天為三是為「參(三)天」。

  [10]率土之濱:指整個境域以內。

  [11]六合:上下四方。浸潯(xun):漸進。衍溢:滿溢,有餘。澤:指恩澤。

  [12]冠帶之倫:指漢王朝統治區域內的百姓,以冠帶為其服儀。祉:福。

  [13]異黨:異鄉。未加:沒有實施。流風:王風的流化。

  [14]內:指對漢王朝而言。放弒其上:放逐殺戮其君上。

  [15]德洋:德多也。曷:為何。己:指邊遠地區之民。

  [16]盭(li)夫:狠戾之人。盭,古「戾」字。已:止。

  [17]誚:責也。

  [18]風德:為王德所化。二方之君:指西夷、南夷之君。鱗集仰流:如魚鱗之相次仰向承流。

  [19]鏤:疏鑿。通靈關縣須疏鑿靈山。孫原:孫水之源。

  [20]長駕:長行。指使王恩遠達而長行。疏:遠。疏逖不閉:邊遠之地不被閉絕。闇昧:昏暗,未開化。

  [21]提福:安康多福。提,通「提(zhi)」,安樂。

  [22]陵遲:衰微。周氏:西周盛世。

  [23]已:指停止通西南夷之大事。

  [24]受命:承受天命為王。符:符瑞。合在於此:當在於「始於憂勤」之中。

  [25]封:指帝王祭天之典禮,在泰山築壇而祭。梁父之事:指在梁父山辟場祭地。上咸五:上可與五帝相併。下登三:下可登於三王之上。

  [26]芒然:茫然。此句意為遺忘了前來勸說天子使臣的事。

  [27]允:信。

  [28]敞罔:失志貌。靡徙:自抑而退。辭避:告辭而退避。[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