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為郎數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為郎數歲》

原文

上聞之,乃使相如責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檄曰:

告巴蜀太守:蠻夷自擅,不討之日久矣,時侵犯邊境,勞士大夫。陛下即位,存撫天下,輯安中國[3]。然後興師出兵,北征匈奴,單于怖駭,交臂受事,詘膝請和[4]。康居西域,重譯請朝,稽首來享[5]。移師東指,閩越相誅。右吊番禺,太子入朝[6]。南夷之君,西僰之長,常效貢職,不敢怠墮,延頸舉踵,喁喁然皆爭歸義[7],欲為臣妾,道里遼遠,山川阻深,不能自致[8]。夫不順者已誅,而為善者未賞,故遣中郎將往賓之[9],發巴蜀士民各五百人,以奉幣帛,衛使者不然[10],靡有兵革之事,戰鬥之患。今聞其乃發軍興制[11],驚懼子弟,憂患長老[12],郡又擅為轉粟運輸,皆非陛下之意也。當行者或亡逃自賊殺[13],亦非人臣之節也。

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14],流汗相屬,唯恐居後;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15],人懷怒心,如報私仇。彼豈樂死惡生,非編列之民,而與巴蜀異主哉[16]?計深慮遠,急國家之難,而樂盡人臣之道也。故有剖符之封,析珪而爵,位為通侯,居列東第[17],終則遺顯號於後世,傳土地於子孫。行事甚忠敬,居位甚安佚,名聲施於無窮,功烈著而不滅。是以賢人君子,肝腦塗中原,膏液潤野草而不辭也。今奉幣役至南夷,即自賊殺,或亡逃抵誅,身死無名,諡為至愚[18],恥及父母,為天下笑。人之度量相越,豈不遠哉[19]!然此非獨行者之罪也,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謹也[20],寡廉鮮恥,而俗不長厚[21]也。其被刑戮,不亦宜乎!

陛下患使者有司之若彼,悼不肖愚民之如此,故遣信使曉喻百姓以發卒之事,因數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讓三老孝弟以不教誨之過[22]。方今田時,重煩百姓,已親見近縣,恐遠所溪谷山澤之民不遍聞,檄到,亟下縣道,使咸知陛下之意,唯毋忽也[23]。

段意

漢使唐蒙通西南夷,激起巴蜀之民不滿,司馬相如奉使西南,作《喻巴蜀檄》,安定了民心。此文既責唐蒙私為「發軍興制」、「轉粟運輸」,驚恐百姓,違背了天子通西南夷之本意;又以「人臣之節」勸慰巴蜀之士「急國家之難,而樂盡人臣之道」。立意高妙,措辭得體,是一篇出色的告喻之文。

注釋

  [1]唐蒙:原為鄱陽令,後奉使通夜郎。夜郎:漢時西南地區古國名,約在今貴州西北、雲南東北及四川南部地區。僰(bo)中:僰人所居地域。僰,古代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名。

  [2]轉漕:運糧。車運日轉,水運為漕。興法:起用軍法。渠帥:大帥、魁首。

  [3]存撫:安撫、撫養。輯安:和安。

  [4]交臂:拱手以示恭敬。受事:此指臣服。詘:通「屈」。

  [5]重譯:輾轉翻譯。享:此指向漢天子進貢。

  [6]東指:東伐越。右:漢伐越,後至南越,故稱「右」。吊:至,慰問。此指東越伐南越,漢出兵救之,故曰「吊」。太子:南越王之太子。

  [7]怠墮:懈怠、失職。喁(yóng)喁然:眾人嚮慕,如眾魚之口向上。

  [8]致:至。

  [9]中郎將:此指唐蒙。賓:此指待對方以賓客,又有賞賜之意。

  [10]衛:護衛。不然:意外之變。

  [11]發軍:發三軍之眾。興制:起用軍法之制。

  [12]子弟:指青年。長老:指地方父老。

  [13]當行者:指被徵發服役者。賊:傷害。

  [14]烽:邊境所置聞警(敵軍來犯)舉火傳告消息的烽火台。燧燔(suifan):燒燃烽火。燔,燒。燧,烽火。攝弓:執弓。荷兵:扛着武器。

  [15]旋踵:轉身。

  [16]編列之民:編入戶籍的臣民。異主:此指不同之意。

  [17]剖符之封:古代分封諸侯、功臣的憑據,竹製,剖分為二,帝王、諸侯各執一。析珪而爵:與「破符」相似,但以玉珪中分為二,白色的一半藏於天子,青色的一半藏於諸侯。通侯:爵位名,即徹侯。東第:王侯貴族的住宅。因位於京城東而得名。

  [18]亡逃抵誅:亡逃而罪至於誅。或曰逃亡而不肯受誅。抵:至,或作拒抵解。無名:無善名。諡:古代君臣死後所加之號。

  [19]度量相越:此指人們所得到的不同評價、估量。相越:相超出,互相不同。

  [20]不先:指往日不加教誨。率:此指做人的標準。

  [21]俗不長厚:民俗不淳厚。

  [22]數:責。讓:責備。

  [23]:亟(ji):急速。忽:怠忽。[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