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司馬穰苴列傳齊景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司馬穰苴列傳齊景公》

原文

齊景公時[2],晉伐阿、甄[3],而燕侵河上[4],齊師敗績。景公患之。晏嬰乃薦田穰苴曰:「穰苴雖田氏庶孽[5],然其人文能附眾,武能威敵,願君試之。」景公召穰苴,與語兵事,大說之[6],以為將軍,將兵扞燕、晉之師[7]。穰苴曰:「臣素卑賤,君擢之閭伍之中[8],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權輕,願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軍,乃可。」於是景公許之,使莊賈往。穰苴既辭[9],與莊賈約曰[10]:「旦日日中會於軍門[11]。」穰苴先馳至軍[12],立表下漏待賈[13]。賈素驕貴,以為將己之軍而己為監,不甚急;親戚左右送之,留飲。日中而賈不至。穰苴則仆表決漏[14],人,行軍勒兵,申明約束[15]。約束既定,夕時[16],莊賈乃至。穰苴曰:「何後期為[17]?」賈謝曰[18]:「不佞大夫親戚送之[19],故留。」穰苴曰:「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軍約束則忘其親,援枹鼓之急則忘其身[20]。今敵國深侵,邦內騷動,士卒暴露於境[21],君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懸於君[22],何謂相送乎[23]!」召軍正問曰[24]:「軍法期而後至者云何[25]?」對曰:「當斬。」莊賈懼,使人馳報景公[26],請救。既往,未及反[27],於是遂斬莊賈以徇三軍[28]。三軍之士皆振慄。久之,景公遣使者持節赦賈,馳入軍中。 穰苴曰:「將在軍,君令有所不受。」問軍正曰:「軍中不馳[29],今使者馳,云何?」正曰:「當斬。」使者大懼。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殺之。」乃斬其仆、車之左駙[30]、馬之左驂[31],以徇三軍。遣使者還報,然後行[32]。士卒次舍[33],井灶飲食,問疾醫藥,身自拊循之[34]。悉取將軍之資糧享士卒[35],身與士卒平分糧食,最比其羸弱者[36],三日而後勒兵。病者皆求行,爭奮出為之赴戰。晉師聞之,為罷去[37]。燕師聞之,度水而解[38]。於是追擊之,遂取所亡封內故境而引兵歸。 未至國[39],釋兵旅,解約束[40],誓盟而後入邑[41]。 景公與諸大夫郊迎[42],勞師成禮,然後反歸寢[43]。既見穰苴,尊為大司馬[44]。田氏日以益尊於齊。

段意

交代司馬穰苴的出生和出任齊國將軍的歷史背景,敘寫了他治軍作戰的主要事跡。其中着重描繪了誅莊賈徇三軍以申明約束的經過。

注釋

  [1]田完之苗裔:田完的後代。田完:即田敬仲,春秋時齊大夫,陳厲公之子。齊桓公十四年(前672年)因內亂奔齊,桓公任之為工政。其後宗族漸強,至田和,奪取了齊國政權。苗裔:後代子孫。

  [2]齊景公:春秋齊國國君,名杵臼,公元前547年—前490年在位。

  [3]阿、甄:阿:即東阿,今山東陽穀東北。甄:《太平御覽》引作「鄄」,今山東鄄城。

  [4]河上:即今河北滄州、山東德州以北,古黃河以南的地區。

  [5]庶孽:妾媵所生之子。

  [6]說:通「悅」。

  [7]扞:同「捍」,抵禦,捍衛。

  [8]閭伍:古代戶籍單位,二十五家為閭,五家為伍。這裡指民間、鄉里。

  [9]辭:告辭。

  [10]約:約定。

  [11]旦日日中:明日中午。日中:日當正中,即中午。

  [12]馳至軍:驅駕車馬快速趕到軍營。馳:車馬疾行。

  [13]立表下漏:豎立標竿以測日影,安置滴漏以計時間。

  [14]仆表決漏:與「立表下漏」相對。言放倒標竿,撤除滴漏。

  [15]約束:軍規軍紀。

  [16]夕時:傍晚。

  [17]何後期為:即何為後期。言為什麼遲到。

  [18]謝:認錯,道歉。

  [19]不佞:不才,沒有才能。

  [20]援枹鼓之急:戰鬥的緊急時刻。援:持。枹(fu):同「桴」,鼓槌。鼓:擊鼓。古代戰場上以擊鼓作為進軍戰鬥的號令。

  [21]暴(pu)露:處於露天之外,遭受日曬雨淋。此句言士兵戍邊辛苦。

  [22]懸於君:維繫在你身上。懸:系掛。君:對人的一種尊稱。

  [23]何謂:即「何為」,憑什麼。

  [24]軍正:古代軍中執法之官。

  [25]期:約定期限。

  [26]馳報:驅駕車馬,火速前往。報告。

  [27]反:通「返」。

  [28]徇三軍:向三軍士卒宣示。徇:示眾。三軍:春秋大國多設上、中、下三軍。

  [29]軍中不馳:軍營不可驅車疾行,擅自出入。

  [30]左駙:馬車車箱左側之立木,駙,同「」。

  [31]左驂:左側的驂馬。古代駕一車用三馬或四馬。中間駕轅的馬叫服馬,位於兩側的馬叫驂馬。

  [32]行:行軍出發。

  [33]次舍:行軍中的止息營地。

  [34]拊循:安撫。又作「拊巡」。

  [35]悉:盡。

  [36]比其羸弱者:親近關心瘦弱的士兵。比:親近。羸(lei):瘦弱。

  [37]罷去:撒軍退去。

  [38]渡水而解:渡過黃河,北撤而去。水:指黃河。

  [39]國:國都,都城。

  [40]解約束:放鬆管制。

  [41]誓盟而後入邑:宣誓效忠後才進入都城。誓盟:結盟起誓。

  [42]郊迎:出城郊迎接,以示隆重。

  [43]反:通「返」,回。

  [44]大司馬:官名。《周禮·夏官》有大司馬,掌邦政。此處大司馬大概與《周禮》所載的大司馬職掌差不多。[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