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吳王濞列傳晁錯為太子家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吳王濞列傳晁錯為太子家令》

原文

數上書說孝文帝[4],文帝寬[5],不忍罰,以此吳日益橫[6]。及孝景帝即位[7],錯為御史大夫[8],說上曰[9]:「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10],諸子弱[11],大封同姓[12],故王孽子悼惠王王齊七十餘城[13],庶弟元王王楚四十餘城[14],兄子濞王吳五十餘城。封三庶孽[15],分天下半[16]。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郄[17],詐稱病不朝,於古法當誅[18],文帝弗忍[19],因賜几杖。德至厚[20],當改過自新。乃益驕溢[21],即山鑄錢[22],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23]。今削之亦反[24],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25],禍小;不削,反遲,禍大。」三年冬[26],楚王朝[27],晁錯因言楚王戊往年為薄太后服[28],私奸服舍[29],請誅之。詔赦[30],罰削東海郡[31]。因削吳之豫章郡、會稽郡[32]。及前二年趙王有罪[33],削其河間郡[34]。膠西王卬以賣爵有奸[35],削其六縣。

段意

記晁錯建議削弱諸侯王的勢力。漢文帝時,晁錯建議削減吳王劉濞的封地,文帝不忍,未採納。景帝即位後,晁錯仍堅持建議削弱諸侯王的勢力。他認為,高帝時賜封三個旁支親屬——庶子齊悼惠王、庶弟楚元王、侄兒劉濞,分去了天下的一半。現在吳王劉濞,鑄錢煮鹽很富有,招致天下亡命之徒,陰謀作亂,應及早削減他的封地,以免釀成大禍。景帝採納了晁錯的建議,削減了楚王、吳王、趙王、膠西王的部分封地。

注釋

  [1]晁錯:(前200年—前154年)西漢穎川(今河南禹縣)人。文帝時以文學任太常掌故,景帝時遷中大夫、內史、御史大夫。晁錯主張勸農立本、徙民備邊、抵禦匈奴、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前154年吳楚七國以誅晁錯為名舉兵作亂,晁錯為袁盎等所讒,被斬於長安東市,父母妻子兄弟同時被殺。太子:指劉啟,即後來的漢景帝。家令:太子屬官,掌刑獄、錢穀、飲食。

  [2]得幸:得到寵愛。

  [3]從容(songyong):通「慫恿」。指慫恿太子。過:過失。可:應當,應該。削:削弱。指削弱吳王劉濞的勢力。

  [4]上書:向皇帝呈送書面意見。書,古時下對上的一種文體。說(shui)):勸說。

  [5]寬:寬容。

  [6]日:一天天。益:更加。橫:驕橫。

  [7]孝景帝:劉啟,西漢皇帝,文帝子。文帝後七年(前157年)繼位。繼位後繼續推行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的政策。為加強中央集權,採納晁錯的建議,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在位十七年。即位:繼承皇位稱帝執掌權力。

  [8]御史大夫:西漢全國最高監察和執法長官。臣下奏議由御史大夫上呈,皇帝詔令也由御史大夫交丞相下達諸侯王和郡國守相。與皇帝的關係親近,有時權勢超過丞相。

  [9]上:指漢景帝劉啟。

  [10]昆弟:兄弟。

  [11]諸子:指劉氏昆弟之子。弱:弱小,指未成年。

  [12]封同姓:封賜同姓的劉氏家族為諸侯王。

  [13]故王:先王,此指漢高帝。孽子:庶子,非正妻所生之子。悼惠王:漢高祖庶長子劉肥,立為齊王。王齊:統治齊地(今山東境內)。

  [14]庶弟元王:漢高祖同父異母弟劉交,高帝六年立為楚王。

  [15]庶孽:旁系(親屬)。

  [16]分天下半:分給了全國的一半。

  [17]太子之郄(xi):指皇太子博戲殺吳太子而引起的矛盾、怨仇。郄,空隙,嫌隙。

  [18]誅:殺。

  [19]弗:不。

  [20]德:恩德。

  [21]乃:竟。驕溢:驕橫放肆。

  [22]即:就在。

  [23]謀:策劃。

  [24]削:指削減封地,減少權力。

  [25]亟(ji):急,迅速。

  [26]三年:漢景帝三年(前154年)。

  [27]楚王:劉戊,楚元王劉交之孫。文帝六年(前174年)嗣父爵為楚王。

  [28]因:趁機。薄太后:漢高祖妃子,漢文帝的生母。服:居喪。即穿上喪服為死者守孝表示哀悼。

  [29]服舍:居喪時所住的屋子。

  [30]詔:皇帝的命令文告。這裡用作動詞,意為「下詔書」。

  [31]東海郡:今山東郯城北。

  [32]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市。會(kuai)稽郡:今江蘇省蘇州市。

  [33]前二年:「三年冬」的前二年,即景帝元年。趙王:劉遂,漢高祖六子劉友之子。封地在今河北省南部。

  [34]河間郡:今河北省獻縣一帶。

  [35]膠西王印(ang):劉印,劉肥之子。膠西,今山東高密縣西南。賣爵:出賣爵位。漢景帝採納晁錯重農貴粟的主張,規定,凡向朝廷交納糧食,朝廷按糧食的多少,給予相應級別的爵位。奸:盜竊,貪污。[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