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周本紀第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周本紀第四》

周的祖先仍然是興起於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只是歷史文獻關於它的記載具有更重的神化色彩。

周經歷的時期很長,大致可分四個階段。一是武王以前的興國時期。后稷、公劉、古公亶父、公季等先公先王是這個時期的重要人物,他們的業績對後世影響很大,特點是積善累德,篤於仁義,而由西伯總其成。二是武王滅殷立國以後的西周時期。周以德勝殷,但成康以後王道微缺,轉折的事件是祭公謀父諫穆王應該「耀德不觀兵」,可知在客觀上武力、刑罰的作用逐漸突出,以至於厲王好利,侈傲止謗,共和行政以後宣王料民,經歷幽王荒淫,國勢大為削弱。三是平王東遷以後史稱東周,先為春秋時期。總的特點是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晉、秦、楚相繼稱霸,在尊王攘夷的旗幟下,武力的作用已勝於德。四是元王以後的東周相當於戰國時期。隨着齊田常殺簡公,三晉滅智伯事件的前後出現,已,經是「九鼎震」的狀況,秦國獲得了發展。在最後形成東西周分治後,雖有縱橫家從中周旋,但最終滅亡於秦已是勢在必然。

《周本紀》系統地整理出周的歷史。綜觀周的發展,在《史記》本紀所揭示的天下大勢中,以其明顯體現出從德到力的轉變,而具有重要意義。

原文

  周后稷[1],名棄。其母有邰氏女[2],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3],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4],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不踐[5];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6],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7]。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

  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8]。其遊戲,好種樹麻、菽[9],麻、菽美。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10],民皆法則之。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棄,黎民始飢,爾后稷播時百穀[11]。」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12]。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後氏政衰,去稷不務[13],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14]。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劉立。

  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修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15]。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16]。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17]。公劉卒,子慶節立,國於豳[18]。

  慶節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毀隃立。毀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亞圉立。亞圉卒,子公叔祖類立。公叔祖類卒,子古公亶父立[19]。

  古公亶父復修后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20],欲得財物,予之。已復攻,欲得地與民。民皆怒,欲戰。古公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21]。」乃與私屬遂去豳[22],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23]。豳人舉國扶老攜弱[24],盡復歸古公於岐下。及他旁國聞古公仁[25]。亦多歸之。於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26],而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27]。作五官有司[28]。民皆歌樂之,頌其德[29]。

段意

敘述周的起始。后稷在堯時因善於種植而有功受封,其後公劉繼業,周道由此而興,古公亶父積德行義,發展了后稷、公劉的事業,而受到民眾的擁護。

注釋

[1]周:太王古公亶父曾居於周原,故以為國號。地在今陝西岐山南部。 [2]有邰(tai)氏:姜姓部族,傳說為炎帝之後。有,名詞詞頭。邰,是其居地,在今陝西武功縣西南。 [3]跡:腳印。忻然:喜歡的樣子。忻,同「欣」。說:通「悅」。 [4]居期:指懷胎滿十月。 [5]隘(ai):狹小。皆辟不踐:都避開他不去踐踏。辟,通「避」。 [6]適會:恰好遇上。 [7]覆:覆蓋。薦:墊上。此指鳥用羽翼上蓋下墊,使棄得到溫暖。 [8]屹(yi):獨特。此句謂非常獨特像大人一樣有志氣。巨人,大人,成人。 [9]種樹:栽培。菽:豆類。 [10]相:觀察。谷:黍、稷作物的總稱。稼:種植。穡:收割。 [11]時:同「蒔」,栽種。此句謂棄,當老百姓開始飢餓的時候,你農師就播種了百穀。 [12]令德:美德。 [13]去稷不務:指革除農事官職不再致力農事。 [14]戎狄:指西北地區的部族。不窋(chu)所奔故地在今甘肅慶陽一帶。 [15]漆沮(ju):水名,源於杜林流入渭水。取材用:指公劉渡過渭水,到終南山地區取木材為用。資:資財。畜積:即蓄積。慶:指善政。 [16]保歸:擁護歸順。 [17]歌樂:指《詩·大雅·公劉》。 [18]豳(bin): 同「邠」,在今陝西彬縣東北。 [19]隃:音shu。圉:音yu。亶:音dan。 [20]薰育:古代北方部族名。 [21]以上四句謂民眾擁立國君,為的是有利於民眾。現在戎狄發動戰爭,是為了獲得我們的土地和民眾。民眾在我這裡,或在他們那裡,有什麼不同?民眾想為了我的緣故而去打仗,犧牲人家的父兄子弟去做人家的君主,我不忍心這樣做。 [22]私屬:私家下屬人員。 [23]逾:越過。梁山:在今陝西乾縣北。岐下:岐山腳下。 [24]舉國:指全境民眾。弱:指幼小。 [25]他旁國:近旁其他國家。 [26]貶:貶棄,改去。[27]邑別居之:按照邑落分別定居下來。 [28]作五官有司:設立五官官職。五官是司徒、司馬、司空、司土、司寇。有司,官員。 [29]頌其德:歌頌古公亶父的功德。文字收在《詩》的《魯頌》、《周頌》和《大雅》中。

原文

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歷[1],季歷娶太任[2],皆賢婦人,生昌,有聖瑞[3]。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4]?」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5],文身斷髮[6],以讓季歷。

  古公卒,季歷立,是為公季。公季修古公遺道,篤於行義,諸侯順之。

  公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

  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7],篤仁[8],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9]。伯夷、叔齊在孤竹,聞西伯善養老,盍往歸之[10]。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

  崇侯虎譖西伯於殷紂曰[11]:「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向之,將不利於帝。」帝紂乃囚西伯於羑里[12]。閎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13]、驪戎之文馬[14]、有熊九駟[15]、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費仲而獻之紂。紂大說,曰:「此一物足以釋西伯[16],況其多乎!」乃赦西伯,賜之弓矢斧鉞,使西伯得征伐,曰:「譖西伯者,崇侯虎也。」

  西伯乃獻洛西之地[17],以請紂去炮格之刑。紂許之。

  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18]。於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19],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20]。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只取辱耳。」遂還,俱讓而去。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21]。」

  明年[22],伐犬戎[23]。明年,伐密須[24]。明年,敗耆國[25]。殷之祖伊聞之,懼,以告帝紂。紂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為[26]!」明年,伐邘[27]。明年,伐崇侯虎。 而作豐邑[28],自岐下而徙都豐。

  明年,西伯崩,太子發立,是為武王。

  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29]。詩人道西伯[30],蓋受命之年稱王而斷虞、芮之訟[31]。後十年而崩,諡為文王[32]。改法度,制正朔矣。追尊古公為太王,公季為王季。蓋王瑞自太王興[33]。

段意

說明西伯昌的繼起和他的業績。西伯昌能夠成為「受命之君」,是因為他遵循了先王成法並具有各種善德。

注釋

[1]太姜:古公的妃子,有邰氏之女。 [2]太任:季歷的妃子,摯任氏的中女,文王之母。 [3]聖瑞:聖人出生的祥瑞。傳說姬昌出生時,有朱雀銜丹書止於其家房戶。 [4]此句謂我們這個家族當會有能夠使它興盛起來的人,大概就在昌身上吧? [5]乃:於是。亡:逃走。荊蠻:指吳越一帶地方。荊,楚滅越,秦又滅楚後改楚稱荊,以避秦莊襄王子楚之諱。蠻,當時北方視南人為蠻夷,故稱。 [6]文身斷髮:在身上刻畫花紋,把頭髮截短,這是適應當地的風俗。 [7]則:仿效。 [8]篤仁:忠誠地實行仁義。 [9]此句謂恭謙對下,尊重賢才,白天為了接待士人忙得連吃飯都沒有空暇,士人因此多半來歸順於他。[10]伯夷、叔齊事詳見《伯夷列傳》。孤竹:古國名,在今河北盧龍至遼寧朝陽一帶地方。盍:通「合」,一同,一起。 [11]崇侯虎:崇國諸侯名虎。崇國,在今陝西戶縣東。譖(zen):說人壞話。 [12]羑(you)里:見《殷本紀》注。 [13]有莘(shen)氏:部族名,姒姓,在今陝西合陽東南。 [14]驪戎:部族名,姬姓,在今陝西臨潼。文馬:身上有文彩的駿馬。 [15]有熊:部族名,在今河南新鄭。駟:一車套四馬。九駟是三十六匹馬。 [16]一物:指有莘氏的美女。殷紂淫昏好色,所以這樣說。 [17]洛西之地:洛水以西的地區。[18]決平:請求對爭端加以公正裁決。 [19]虞:在今山西平陸北。芮(rui):在今陝西大荔東南洛水和渭水匯合處。 [20]畔:田界。讓長:尊重年長的人。 [21]此句謂西伯該是一位承受天命的君主。 [22]明年:第二年,下一年。 [23]犬戎:部族名,在今洛水上游一帶。 [24]密須:部族名,姞(ji)姓,在今甘肅靈台西南。 [25]耆(qi)國:即黎國,《殷本紀》作飢國,在今山西長治市南。 [26]此句謂不是有天命嗎?他這樣做又能有什麼作為? [27]邘(yu):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焦作市西。 [28]豐:邑名,在今陝西戶縣東。 [29]八卦:古代由陰(一)陽(一)二爻組成象徵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八種符號,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六十四卦:八卦兩兩相重而成,相傳這是文王所增益。 [30]詩人:指《詩》中讚揚文王篇章的作者。道:稱頌。 [31]此句謂原來是因為裁斷了虞、芮的爭訟,受到諸侯國的擁護,這一年就叫做「受命之年」而稱王。 [32]十:或當為九,後文有所說明。 文:《諡法》,經緯天地曰文。 [33]追尊:追記尊稱。古公稱太王,公季稱王季,都是死後追尊的。追尊的原因是周代能稱王的祥瑞是從太王時興起的,王季時有了發展。

原文

  武王即位,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之徒左右王[1],師修文王緒業[2]。

  九年,武王上祭於畢[3]。東觀兵[4],至於盟津。為文王木主,載以車,中軍[5]。武王自稱太子發,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乃告司馬、司徒、司空、諸節[6]:「齊栗,信哉[7]!予無知,以先祖有德臣,小子受先功,畢立賞罰,以定其功[8]。」遂興師。師尚父號曰[9]:「總爾眾庶,與爾舟楫,後至者斬[10]。」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11]。既渡,有火自上復於下,至於王屋,流為烏,其色赤,其聲魄雲[12]。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還師歸。

  居二年[13],聞紂昏亂暴虐滋甚,殺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師疵、少師彊抱其樂器而奔周。於是武王遍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14]。」乃遵文王,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15],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盟津,諸侯咸會。曰:「孳孳無怠[16]!」武王乃作《太誓》[17],告於眾庶:「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絕於天,毀壞其三正,離逷其王父母弟[18],乃斷棄其先祖之樂,乃為淫聲,用變亂正聲,怡說婦人。故今予發維共行天罰。 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19]!」

  二月甲子昧爽[20],武王朝至於商郊牧野,乃誓[21]。武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22]。曰:「遠矣西土之人[23]!」武王曰:「嗟!我有國冢君,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24],及庸、蜀、羌、髳、微、、彭、濮人[25],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26]。」王曰:「古人有言『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27]』。今殷王紂維婦人言是用,自棄其先祖肆祀不答[28],昏棄其家國,遺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維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29],俾暴虐於百姓,以奸軌於商國[30]。今予發維共行天之罰。今日之事,不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31],夫子勉哉!不過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32],乃止齊焉,勉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羆,如豺如離[33],於商郊,不御克奔,以役西土[34],勉哉夫子!爾所不勉,其於爾身有戮[35]。」誓已,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陳師牧野。

  帝紂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距武王。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36],以大卒馳帝紂師[37]。紂師雖眾,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38]。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紂走,反入登於鹿台之上,蒙衣其珠玉[39],自燔於火而死[40]。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諸侯,諸侯畢拜武王,武王乃揖諸侯[41],諸侯畢從。武王至商國[42],商國百姓咸待於郊。於是武王使群臣告語商百姓曰:「上天降休[43]!」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遂入,至紂死所。武王自射之,三發而後下車,以輕劍擊之[44],以黃鉞斬紂頭,懸大白之旗。已而至紂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經自殺[45]。武王又射三發,擊以劍,斬以玄鉞[46],懸其頭小白之旗。武王已乃出復軍[47]。

  其明日,除道,修社及商紂宮[48]。及期,百夫荷罕旗以先驅[49]。武王弟叔振鐸奉陳常車[50],周公旦把大鉞,畢公把小鉞,以夾武王[51]。散宜生、太顛、閎夭皆執劍以衛武王。既入,立於社南,大卒之左右畢從[52]。毛叔鄭奉明水[53],衛康叔封布茲[54],召公奭贊采[55],師尚父牽牲[56]。尹佚策祝曰[57]:「殷之末孫季紂,殄廢先王明德,侮蔑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顯聞於天皇上帝[58]。」於是武王再拜稽首,曰:「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59]。」武王又再拜稽首,乃出。

  封商紂子祿父殷之餘民[60]。武王為殷初定未集[61],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62]。已而命召公釋箕子之囚[63]。命畢公釋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閭。命南宮括散鹿台之財,發巨橋之粟,以振貧弱萌隸[64]。命南宮括、史佚展九鼎保玉[65]。命閎夭封比干之墓。命宗祝享祠於軍[66]。乃罷兵西歸。行狩,記政事,作《武成》[67]。封諸侯,班賜宗彝,作《分器》[68]。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之後於焦,黃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於陳,大禹之後於杞[69]。於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於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魯。封召公奭於燕[70]。封弟叔鮮于管,弟叔度於蔡。餘各以次受封。

  武王征九牧之君,登豳之阜[71],以望商邑。武王至於周,自夜不寐[72]。周公旦即王所,曰:「曷為不寐?」王曰:「告女:維天不饗殷[73],自發未生於今六十年[74],麋鹿在牧,蜚鴻滿野[75]。天不享殷,乃今有成[76]。維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顯亦不賓,滅以至今[77]。我未定天保。何暇寐[78]!」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惡,貶從殷王受[79]。日夜勞來,定我西土[80]。我維顯服,及德方明[81]。自洛汭延於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82]。我南望三塗,北望岳鄙,顧詹有河,粵詹洛、伊,毋遠天室[83]。」營周居於洛邑而後去[84]。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虛;偃干戈,振兵釋旅,示天下不復用也[85]。

  武王已克殷,後二年,問箕子殷所以亡[86]。箕子不忍言殷惡,以存亡國宜告[87]。武王亦丑[88],故問以天道[89]。

  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懼,穆卜[90],周公乃祓齋[91],自為質,欲代武王[92],武王有瘳[93]。後而崩,太子誦代立[94],是為成王。

段意

敘述武王接續文王開創的事業,率領諸侯誓師滅商的經過,以及建立周朝後所採取的一系列政治措施。

注釋

[1]太公望:姜姓,名呂尚。周公旦:姬旦,武王之弟。召(shao)公:一作邵公,姬姓,名奭(shi)。畢公:名高,文王之子。左右:輔佐。 [2]緒:開頭,開創。此句謂遵循繼承文王所開創的事業。 [3]九年:文王九年,武王繼續採用文王年號。畢:文王墓地畢原,在今陝西長安西南。 [4]東觀兵:東巡檢閱軍隊。 [5]木主:死者的木牌神位。中軍:指供在中軍帳內。 [6]諸節:各種受有符節的官員。 [7]齊栗:即齋傈,莊敬戒懼。信:嚴肅認真。 [8]以上謂我是無知的,因為先祖是有功德的臣子,我小子承受了先祖的功德,各方面都建立了賞罰辦法.以便完成先祖的功業。 [9]號:發出軍令。 [10]此句謂統領起你們的人眾,連同你們的船隊,前進中落在後面的要處斬。舟楫:泛指船隊 [11]白魚:殷代尚白,魚為介鱗之物,是戰爭的象徵。白魚躍入王舟中,意味着殷紂當為武王所擒,是一種祥瑞,所以取魚祭祀。[12]烏:烏鳥,有孝名,象徵武王能完成文王滅殷的大業。赤:周代正色。此句謂已經渡過河,有一團天火自上降臨,落在武王居屋頂上,化作烏鳥.顏色赤紅,發出魄魄的聲音。這說明又是一種祥瑞。 [13]居二年:指文王十一年。居,過了。《尚書》所載,武王觀兵孟津是十一年,伐紂是十三年。 [14]畢伐:全力討伐。[15]戎車:兵車。虎賁(ben):勇士。賁,通「奔」。 [16]孳孳:通「孜孜」,勤勉。 [17]《太誓》:即《泰誓》。古文《尚書》有《泰誓》上、中、下三篇。 [18]三正:指比干、微子、箕子三位正直賢人。離逷(ti):拋棄疏遠。王父母弟:祖父母輩下的親族。 [19]夫子:稱呼男子。再:第二次。此謂要一舉成功。[20]甲子:古代以干支記日,這個甲子日,按周曆推算,是武王即位後第四年(即前1066)的二月五日。昧爽:黎明、拂曉。昧,暗。爽,明。 [21]朝:早晨。誓:誓師。以下引文即《牧誓》。 [22]杖:執持,拿着。 黃鉞:銅製大斧。秉:與杖同意。白旄(mao):裝飾有旄牛尾的白色軍旗。麾(hui):通「揮」,指揮。 [23]西土之人:指從西方來的部族成員。此句表示慰問。 [24]冢君:大君,對諸侯國首領的尊稱。冢,大。司徒:掌管民政。司馬:掌管兵事。司空:掌管土地。亞旅:次於卿的眾大夫。亞,次。旅,眾。師氏:隨王出征的守衛官。千夫長:千人之長。百夫長:百人之長。 [25]庸……濮人:當時從征的部族。庸:在今湖北竹山西南。蜀:今四川成都一帶。羌:在今青海東部。髳(mao):在今山西平陸南黃河北岸。微:即郿,今陝西渭水南眉縣境。(lu):今湖北襄樊市西南。彭:在今湖北房縣一帶。濮:約在今四川東部、湖北西南部、湖南西北部一帶。 [26]稱:舉起。比:排齊。干:盾牌。立:豎立。其:將。 [27]牝(pin)雞:母雞。無:不。晨:司晨,報曉。牝雞之晨:母雞假若報曉。索:盡。是說這家就要敗盡了。 [28]肆祀:殺牲享祭宗廟祖先。答:報答神恩。 [29]昏:惑亂。遺:拋棄。逋(bu):逃亡。崇:崇敬。長(zhang):尊重。信;信任。使:使用。這裡是說卻只崇敬、尊重、信任、使用四方罪惡多端的逃亡者。 [30]俾:使。奸軌:犯法作亂。軌,通「宄」。 [31]要求每前進六七步,就停下來整齊一下,以便共同前進。 [32]伐:刺殺。一擊一刺,稱為一伐。 [33]尚:表示希望和命令。桓桓:威武,勇猛。離(chi):通「螭」,傳說中的一種蛟龍。 [34]不御克奔:不要強暴地殺戮來奔的人。御,強暴。克,殺戮。以役西土:來為我們西方服役。 [35]所:若,如果。此句謂你們如果不勉勵自己,就將要對你們自身施行殺戮。 [36]致師:勇士挑戰,誘出敵人。 [37]大卒:大部隊。有戎車三百五十乘,士卒二萬六千二百五十人,虎賁三千人。 [38]亟:同「急」。倒兵:倒戈。開:開路。指倒戈的紂兵為武王開路。 [39]蒙衣其珠玉:自身環裹着他所存的珍貴美玉。 [40]燔(fan):焚燒。 [41]揖:拱手為禮以回拜。 [42]商國:商的國都朝歌。 [43]休:幸福。[44]輕劍:劍名,一名輕呂。 [45]經:上吊。 [46]玄鉞:鐵製大斧。 [47]復軍:返回軍中。 [48]除道:清理道路。修社:整治土地神的祭壇。 [49]百夫:百夫長。荷:扛。罕旗:有九條飄帶的雲罕旗。古代作為儀仗的前驅。 [50]奉:奉上。陳:陳列。常車:儀仗車。因車上插着畫有日月的太常旗而得名。 [51]夾:立於左右。 [52]此處謂大部隊的左右兩軍全都排列侍從。 [53]毛叔鄭:文王子伯明名叔鄭,封於毛,即今河南宜陽。奉:用手捧着。明水:月夜取得的露水,以其潔淨而用於祭祀。 [54]衛康叔封: 武王弟,名封。布:鋪。茲:用公明草編成的席。 [55]贊采:進獻絲織品。采,幣帛,即各色絲織品。 [56]牽牲:牽着用於祭祀的牛羊。 [57]尹佚:人名,武王相。策祝:讀祭神的策書祝文。 [58]季紂:即商紂王。季紂與末孫同義。殄(tian)廢:毀棄。神祇(qi):天地神。其章:紂的殘酷罪惡。祝文謂殷的末代子孫紂王,毀棄他先王的英明德業,輕侮蔑視天地神明不給祭祀,昏亂暴虐地對待商國百姓,他的殘酷罪惡十分清楚地上達於天皇上帝。 [59]膺(ying)更:承受。大命:天命。此句謂承受天命,革除殷商,接受上天聖明的命令。 [60]此句謂封商紂的兒子祿父治理殷國餘留的民眾。 [61]定:平定。集:安輯,安定。 [62]管叔鮮:文王第三子,封於管,在今河南鄭縣。蔡叔度:文王第五子,封於蔡,在今河南上蔡西。相:協理,實際上監視。 [63]已而:接着。 [64]振:同「賑」,救濟。萌隸:百姓。萌,通「氓」。 [65]展:遷走。保玉:即寶玉。 [66]宗祝:主祭之官。享祠:祭祀,此當指祭奠陣亡將士。 [67]《武成》:古文《尚書》篇名。 [68]班:同「頒」,分。宗彝:宗廟祭祀用的寶器。《分器》:古文《尚書》此篇已亡佚,《逸周書》中有《分器篇》。 [69]焦:地名,在今河南陝縣南。祝:即祝其,一名夾谷,在今山東萊蕪東南。薊(ji):在今北京市大興縣西南。陳:在今河南淮陽。杞:在今河南杞縣。 [70]營丘:今山東淄博市臨淄西北。曲阜:即今山東曲阜。燕:在今河北薊縣。 [71]征:召集。九牧之君:九州的君長。阜:山丘。 [72]周:即鎬(hao)京。自:到。寐(mei):睡眠。 [73]天不饗殷:上天不享用殷商的祭祀,意思就是上天拋棄了殷。 [74]六十年:指從帝乙十年至伐紂這一年,當公元前1087至前1027年。 [75]麋鹿在牧:是說野獸跑到了郊野,形容農業荒蕪。蜚鴻滿野:是說蝗蟲遍野,災害嚴重。蜚鴻:蝗蟲。 [76]乃今有成:才有我們今天的成功。成:指成就王業,統一天下。 [77]登:任用。名民:賢人。顯:顯用。賓:賓禮。滅:蔑棄的意思。此句謂當上天建殷的時候,曾登進賢人三百六十人,殷對他們既不顯用,也不賓禮,輕蔑拋棄以至於今。 [78]此句謂我們周還沒有確定會得到上天保佑,哪裡有空暇安睡呢! [79]天室:指京都。惡:指惡人。受:紂的表字。此句謂要確定上天的保佑,就要使四方之人依從京都,要把惡人都找出來,跟紂一樣的貶責他們。 [80]勞:慰勞百姓。來:通「徠」,招徠賢士。此句謂要日夜辛勤地慰勞百姓,招徠賢士,以便安定我們周朝。 [81]顯:明顯,清楚。服:事。此句謂我要弄清楚各種事情,直到德教布流四方而使周朝興隆光明。 [82]汭(rui):河灣。易:平坦。固:險固。此句謂從洛水河灣延伸到伊水河灣,居地平坦沒有險固,那正是夏代定居的地方。 [83]三塗:山名,在今河南嵩縣西南伊水之北。岳:指太行山。鄙:邊地。顧詹:觀察。顧,回顧。詹,同「瞻」。粵:語氣詞,無義。毋遠天室:不要遠離這裡建京都。 [84]洛邑:即今之洛陽,是西周的陪都。此句謂營建了洛邑作為陪都然後才離去 [85]華山:在陝西華陰縣南。桃林:塞名,在今河南靈寶以西至陝西潼關以東一帶。虛:通「墟」,原野。偃:停息、收藏。振兵釋旅:整軍回國,解散軍隊。示:表示。是說向天下表示不再用武器和軍隊了。 [86]殷所以亡:殷亡國的原因。 [87]宜:適宜。此處謂拿保存或滅亡國家適宜做和不適宜做的事情的道理來告訴。 [88]丑:感到難堪,尷尬。 [89]相傳《尚書·洪範》就是箕子回答所問天道的內容。 [90]穆卜:恭敬虔誠地占卜。 [91]祓(fu)齋:齋戒沐浴,舉行儀式求神除災去邪。 [92]質:抵押。此處謂周公求神時說想以自己為抵押,代替武王生病或死去。 [93]瘳(chou):病癒。 [94]代立:繼位,登位。

原文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1]。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誅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開代殷後,國於宋[2]。頗收殷餘民以封武王少弟,封為衛康叔[3]。晉唐叔得嘉穀[4],獻之成王,成王以歸周公於兵所[5]。周公受禾東土,魯天子之命[6]。

  初,管、蔡叛周,周公討之,三年而畢定,故初作《大誥》,次作《微子之命》,次《歸禾》,次《嘉禾》,次《康誥》、《酒誥》、《梓材》[7],其事在周公之篇[8]。

  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9]。

  成王在豐[10],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11]。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12]。」作《召誥》、《洛誥》[13]。

  成王既遷殷遺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無佚》[14]。

  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殘奄,遷其君薄姑。成王自奄歸,在宗周,作《多方》[15]。

  既絀殷命,襲淮夷,歸在豐,作《周官》[16]。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17]。

  成王既伐東夷,息慎來賀,王賜榮伯作《賄息慎之命》[18]。

  成王將崩,懼太子釗之不任[19],乃命召公、畢公率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成王既崩,二公率諸侯,以太子釗見於先王廟,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為王業之不易,務在節儉,毋多欲,以篤信臨之,作《顧命》[20]。太子釗遂立,是為康王。

  康王即位,遍告諸侯,宣告以文、武之業以申之[21],作《康誥》。故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22]。

  康王命作策。畢公分居里,成周郊[23],作《畢命》[24]。

  康王卒,子昭王瑕立。昭王之時,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其卒不赴告[25],諱之也。立昭王子滿,是為穆王。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26]。王道衰微,穆王閔文、武之道缺,乃命伯冏申誡太僕國之政[27],作《冏命》[28]。復寧[29]。

  穆王將征犬戎[30],祭公謀父諫曰[31]:「不可。先王耀德不觀兵[32]。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33]。是故周文公之頌曰:『載戢干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於時夏,允王保之[34]』。先王之於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鄉,以文修之,使之務利而辟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35]。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36]。及夏之衰也,棄稷不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於戎狄之間[37]。不敢怠業,時序其德,遵修其緒,修其訓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篤,奉以忠信。奕世載德,不忝前人[38]。至於文王、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39],事神保民,無不欣喜。商王帝辛大惡於民,庶民不忍,欣載武王,以致戎於商牧[40]。是故先王非務武也,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41]。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夷蠻要服,戎翟荒服[42]。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43]。先王之順祀也,有不祭則修意,有不祀則修言,有不享則修文,有不貢則修名,有不王則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44]。於是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讓不貢,告不王[45]。於是有刑罰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討之備,有威讓之命,有文告之辭[46]。布令陳辭而有不至,則增修於德,無勤民於遠[47]。是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今自大畢、伯士之終也,犬戎氏以其職來王[48],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觀之兵』,無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49]?吾聞犬戎樹敦,率舊德而守終純,固其有以御我矣[50]。」王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51]。自是荒服者不至。

  諸侯有不睦者,甫侯言於王,作修刑辟[52]。王曰:「吁,來!有國有土,告汝祥刑[53]。在今爾安百姓,何擇非其人,何敬非其刑,何居非其宜與[54]?兩造具備,師聽五辭[55]。五辭簡信,正於五刑[56]。五刑不簡,正於五罰[57]。五罰不服,正於五過[58]。五過之疵,官獄內獄,閱實其罪,惟鈞其過[59]。五刑之疑有赦,五罰之疑有赦,其審克之[60]。簡信有眾,惟訊有稽[61]。無簡不疑,共嚴天威[62]。黥辟疑赦,其罰百率,閱實其罪[63]。劓辟疑赦,其罰倍灑[64],閱實其罪。臏辟疑赦,其罰倍差[65],閱實其罪。宮辟疑赦,其罰五百率[66],閱實其罪。大辟疑赦,其罰千率[67],閱實其罪。墨罰之屬千,劓罰之屬千,臏罰之屬五百,宮罰之屬三百,大辟之罰其屬二百:五刑之屬三千[68]。命曰《甫刑》[69]。

  穆王立五十五年,崩,子共王繁扈立[70]。

段意

寫西周前期的成、康、昭、穆四代情況。成王時因有周公輔佐,故能興正禮樂而民和睦。穆王時祭公謀父的勸諫是重要事件,亦是西周政治制度內容的明確表述。

注釋

[1]攝行政當國:暫時代理政務主持國家大事。 [2]宋:在今河南商丘。宋是殷朝的後代。[3]頗收:儘量收集。衛康叔:文王第九子姬封。 [4]晉唐叔:武王子姬虞,成王弟,封於唐,在今山西冀城一帶。唐後改稱為晉。嘉穀:二苗同為一穗,被看作祥瑞。[5]歸:通「饋」,贈送。兵所:東征的地方。[6]魯:通「旅」,宣布。天子之命:即成王賜禾的誥命。 [7]《大誥》、《康誥》、《酒誥》、《梓材》:都是《尚書》篇名。《微子之命》:見於古文《尚書》。《歸禾》、《嘉禾》:已亡佚。 [8]周公之篇:指《史記·魯周公世家》。該篇詳敘以上事情。 [9]反政:就是交回代理政務的權力。北面:指面向北朝拜成王。[10]豐:地名,即豐邑,武王在灃水東岸設國都,稱鎬京。地在今陝西長安。 [11]復卜申視:重新占卜一再視察。復、申,同義,重複,一再。卒營築:終於建成洛邑城。居九鼎焉:把九鼎安放在這裡。九鼎:傳國大寶,相傳夏禹時鑄成。 [12]此謂四方到洛邑進貢時道路里程都比較均勻。 [13]《召誥》、《洛誥》:《尚書》篇名。 [14]遷殷遺民:周公平定武庚叛亂以後,把殷族留存的民眾遷往成周。《多士》、《無佚》:《尚書》篇名。[15]保:太保。太師、太傅、太保為古代三公。淮夷:居於今安徽蚌埠市以北以東一帶的古代民族。殘奄:滅掉奄國。奄,居於今山東曲阜附近。薄姑:地名,在當時營丘的東北,今山東博興東南。宗周:周王京都所在,指鎬京。《多方》:《尚書》篇名。 [16]既絀殷命:此指成王已經消滅了殷的殘餘勢力。絀:通「黜」。《周官》:古文《尚書》篇名。 [17]興正禮樂:創製訂正禮儀音樂。度制於是改:改革法令制度。頌聲:頌揚的歌聲。 [18]息慎:即肅慎,部族名,在今東北地區。榮伯:周同姓諸侯。《賄息慎之命》:《尚書》篇名。賄,賜。此處謂息慎來朝賀,成王使榮伯賜給他誥命,就寫下了《賄息慎之命》這篇文字。 [19]不任:不能勝任。 [20]申告:反覆告誡。此處謂拿文王、武王成就王業很不容易的情況反覆告誡太子釗。以篤信臨之:謂用誠實守信用的態度居臨在帝王位上。臨:有居高臨下之意。《顧命》:《尚書》篇名。 [21]申:申傷,告誡。 [22]錯:通「措」,擱置。此處謂民不犯法,所以刑法可以長期擱置不用。 [23]分居里:指按善惡貴賤將民眾分別安置地方居處。成周郊:成定郊區作為京師屏藩。 [24]《畢命》:古文《尚書》篇名。 [25]昭王德衰,民眾不滿,他渡漢水時,南人讓他乘用膠粘連的船,到河中船解開而把他溺死。因為此事不光彩,所以昭王死後沒有向諸侯報喪。赴告,報喪。 [26]春秋:年齡。 [27]閔:悲嘆。伯冏(jiong):臣名。太僕:官名,負責周王生活和傳達命令。此處謂穆王悲嘆文王、武王傳下來的為政辦法缺失,於是就命令伯冏做太僕,並告誡他如何治理國家的政事。 [28]《冏命》:古文《尚書》篇名。 [29]復寧:國家重新獲得了安寧。 [30]犬戎:戎族的一支,在今甘肅東部陝西西北部一帶。 [31]祭(zhai)公謀父:穆王大臣,字謀父,封於祭,在今河南鄭州市西北。 [32]耀德不觀兵:顯示德政不炫耀武力。觀:顯示。 [33]戢(ji):收藏。時動:適時而動。威:威勢。玩:戲弄,輕忽。震:恐懼。 [34]周文公:周公旦之諡。載:語首助詞,無義。櫜(gao):收藏。本為藏弓箭的袋子。懿德:美德。肆:推廣。時:是,這個。夏:華夏,指中國。允:信,一定。頌詩謂收起干戈,收起弓箭,我修養美德,推廣到全中國,一定要用王道保有天下。 [35]茂正:勉勵端正。茂,通「懋」,勉力。鄉:趨向。此句謂先王對於民眾,勉勵端正他們的品德並純厚他們的性情,擴大他們的財富並豐富他們的器物,使他們明白利和害的趨向,用教育來陶冶他們,讓他們致力於利而避免禍害,感戴恩德而懼怕刑罰。所以先王能夠世代保有天下,日益強大。 [36]世后稷:世代做農官。 [37]用:因此。竄(cuan):奔逃。 [38]時序:經常繼承。緒:開始的事業。訓典:教化法度。恪(ke)勤:恭謹努力。敦篤:敦厚篤敬。奕(yi)世:累世。忝(tian):辱沒。 [39]昭:發揚。 [40]欣載:擁護。以致戎於商牧:因此就在商郊牧野對紂王施行了討伐。 [41]非務武:不是一意專心武力。勤:殷切盼望。恤(xu):體恤。隱:痛苦。 [42]邦內:國都郊外五百里之內。侯衛:侯服的外衛。甸服等已見《夏本紀》注。 [43]日祭:每日祭祀天子的父祖。甸服者參與此祭。月祀:按月祭祀天子的高、曾祖。侯服者參與。時享:按四時貢獻祭品。賓服者上貢。歲貢:每年納貢。要服者盡此責。終王:終身尊奉周王朝的正統。荒服者應表示臣服。 [44]順祀:指推行以上祭祀制度。修意:進行自責以修誠意。謂如有甸服者不來參與日祭天子就要自我反省先示誠意。修言:檢點語言號令。修文:修明政治教化。修名:注意尊卑職貢的名分。修德:加強仁義禮樂等道德。序成:上述五方面都依次實施了。修刑:動用刑誅。以處罰那些仍然不來的。 [45]刑:懲罰。征、伐:均為動用武力。讓:譴責。告:用文辭告曉。 [46]辟:法律。兵:軍隊。備:武備。威讓:威嚴譴責。命:命令。辭:文辭。 [47]無勤民於遠:不要過多地勞苦民眾去遠征不貢不王者。 [48]大畢、伯士:犬戎部族的兩個君主。終:即終王,歸順周王朝。以其職來王:按照他們的職責尊奉周王。 [49]享:時享。引語謂我一定要拿不時享的罪名去征討他,並且向他們炫耀武力。無乃:不是,莫非。訓:教誨。王幾頓:王業陷於危困敗壞。 [50]樹敦:樹立了敦厚的風俗。率舊德:遵循祖先傳下的道德。守終純:奉守終王的制度很專一。固其:必定。御:抗拒。 [51]遂:終於。白狼、白鹿:本為犬戎當貢的物品。 [52]甫侯:周穆王的相。作修刑辟:制定刑法。 [53]有國:指諸侯。有土:指王畿內有采地的大臣。祥刑:善刑。 [54]擇:選擇。敬:尊重。居:自處。此句謂如今你們要安定百姓,選擇什麼,不是執法的人才嗎?尊重什麼,不是刑法嗎?如何自處,不是量刑要適宜嗎? [55]兩造:指原告和被告雙方。師:士師,法官。五辭:聽取訴訟的五種方法,即五聽:辭聽、色聽、氣聽、耳聽、目聽。 [56]簡:核實。信:驗證。正:判決。此句謂通過五種方法得到的口信都核實驗證,就可按五種刑律判決。 [57]五罰:五等罪行輕重不同的罰金。 [58]五過:即畏官勢、報恩怨、接受說情、索賄受賄、徇私枉法五種過失。 [59]疵(ci):弊病。官獄:利用做官的權勢假公濟私的罪行。內獄:求情行賄的罪行。閱實:審查核實。惟鈞其過:法官因為這五種過錯出入人罪,他的罪行就與犯法人相等。鈞,同等,相當。 [60]疑:懷疑。赦:從輕處治。審克:審察核實。克,通「核」。此句謂根據五刑定罪有懷疑可以從輕處治,根據五罰定罪有懷疑也可以從輕處治,一定要審察核實。 [61]訊:訊治。稽:共同。此句謂要到眾人中去核實驗證,訊問審理時也要有共同辦案的人。 [62]嚴:嚴敬。此句謂沒有核實不能按可疑處治,共同嚴敬上天的威權。 [63]黥(qing)辟:用刀刺刻面額染以黑色,又稱墨刑。率(lu):即鍰,古代重量單位,六兩。此句謂判處墨刑有疑問可從輕處理,罰金一百鍰,要核實罪行。 [64]劓(yi)辟:割掉鼻子的刑罰。倍灑(xi):比墨刑加倍。灑,通「蓰」,五倍。與倍連用,只有加倍的意義。 [65]臏(bin)辟:砍去膝蓋骨的刑罰。倍差:倍中之差。比劓刑加倍去三分之一,為三百三十三鍰二兩。 [66]宮辟:閹割生殖器官的刑罰。 [67]大辟:死刑。 [68]屬:指處罪條文。五刑總共三千條。 [69]《甫刑》:《尚書》作《呂刑》,甫侯原為呂侯。 [70]繁(yi)扈(hu):一作伊扈,共(gong)王的名字。

原文

  共王游於涇上,密康公從,有三女奔之[1]。其母曰:「必致之王。夫獸三為群,人三為眾,女三為粲[2]。王田不取群,公行不下眾,王御不叄一族[3]。夫粲,美之物也。眾以美物歸女,而何德以堪之[4]?王猶不堪,況爾之小丑乎!小丑備物,終必亡[5]。」康公不獻。一年,共王滅密。

  共王崩,子懿王囏立。懿王之時,王室遂衰,詩人作刺[6]。

  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為孝王。孝王崩,諸侯復立懿王太子燮[7],是為夷王。

  夷王崩,子厲王胡立。厲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榮夷公[8]。大夫芮良夫諫厲王曰[9]:「王室其將卑乎?夫榮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10]。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11],而有專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將取焉,何可專也[12]?所怒甚多,而不備大難。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13]?夫王人者,將導利而布之上下者也[14]。使神人百物無不得極,猶日怵惕懼怨之來也[15]。故《頌》曰『思文后稷[16],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爾極[17]』。《大雅》曰『陳錫載周[18]』,是不布利而懼難乎,故能載周以至於今。今王學專利,其可乎[19]?匹夫專利,猶謂之盜;王而行之,其歸鮮矣[20]。榮公若用,周必敗也。」厲王不聽,卒以榮公為卿士,用事。

  王行暴虐侈傲,國人謗王[21]。召公諫曰[22]:「民不堪命矣[23]。」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24],以告,則殺之。其謗鮮矣。諸侯不朝。

  三十四年,王益嚴,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25]。厲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26]。」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水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27]。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28],瞽獻曲,史獻書[29],師箴,瞍賦,朦誦,百工諫[30],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31],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32]。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33],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產財用衣食者也[34]。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35]。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36]?」

  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相與畔,襲厲王。

  厲王出奔於彘[37]。厲王太子靜匿召公之家[38],國人聞之,乃圍之。召公曰:「昔吾驟諫王,王不從,以及此難也。今殺王太子,王其以我為仇而懟怒乎?夫事君者,險而不仇懟,怨而不怒,況事王乎[39]!」乃以其子代王太子[40],太子竟得脫。

段意

寫西周中期的恭、懿、孝、夷、厲四代五王。重點敘述厲王近榮夷公而好利,暴虐止謗而引起國人反叛的事。從此周勢轉衰。

注釋

[1]涇(jing):水名,渭水支流。密康公:密國諸侯,姞姓,又稱密須,在今甘肅靈台西南。奔:私奔。 [2]母:密康公母。致:送給。群、眾、粲(can):都是稱多數。 [3]田:打獵。不取群:不取盡全群之獸。公行不下眾:諸侯行路不可使眾人下車致敬。御:娶嬪妃。參一族:使三女出自一個家族。 [4]美物:美女為粲,故稱。而:你。堪:勝任,承受。此句謂大家把美人送給你,你有什麼德行能夠承受呢? [5]爾之小丑:你這樣的小輩人物。之:這,這個。丑:類,輩。備物:具有美物。 [6]囏:同「艱」。作刺:作詩進行諷刺。 [7]燮(xie):夷王名。 [8]好利:貪圖財利。榮夷公:人名,封於榮,在河南鞏縣西。 [9]芮(rui)良夫:人名,封於芮,在今陝西大荔東南。 [10]其:大概。卑:衰微。專利:獨占財利。難:禍患。 [11]載:具有。 [12]此句謂天地間的財物大家都可以獲取,怎麼可以獨占呢? [13]怒:指被激怒的人。教:開導,引導。其:豈,難道。 [14]王人:作天下人的王。導利:指倡導生產,開發貨利。布之上下:公平地分配給全國上下。 [15]極:最適宜地利用。猶:還是。怵(chu)惕:戒懼。此句謂讓天神、民眾和萬事萬物無不各得其所,還是每日戒懼害怕招來怨恨。 [16]《頌》:指《詩·周頌·思文》。 [17]思:發語詞。文:文德。克:能。立:當作粒,指種糧食養育人。蒸:眾。極:德高至極。此句謂有文德的后稷,功德能配天地,種糧養育眾民,誰也比不上你的高德。 [18]指《詩·大雅·文王》。陳:普遍,廣泛。錫:贈,賜。載:成就,開創。詩句謂廣賜恩惠創周業。 [19]是:這。此句謂這不正是普遍地分配財利並害怕禍患嗎,所以能夠創建周業一直到今日。現在大王要學獨占財利,這可以嗎? [20]而:如果。歸:指歸順的人。鮮(xian):少。 [21]謗:公開指責別人的過失。 [22]召(shao)公:召穆公,名虎,召公奭的後代,周厲王的大臣。 [23]民不堪命:是說民眾不能忍受暴虐的政令。堪,忍受。命:命令,政令。 [24]衛巫:衛國的巫者。巫,古代以祈神為職業的人。監:察看。 [25]道路以目:此句謂人們不敢隨便說話,在路上相遇只得交換眼色來示意。 [26]弭(mi):阻止,消除。乃不敢言:人們於是不敢說三道四。[27]障:防止,阻擋。壅(yong):堵塞。潰:決堤。為:治。決之使導:開流使水得到疏導,宣:開放,開導。 [28]聽政:處理國家大事。公卿:指朝廷大臣。列士:一般官員。詩:指議論政治的詩篇。 [29]瞽(gu):盲人樂師。曲:樂曲。史:史官。書:史事的記載。 [30]師:少師,樂官。箴(zhen):規戒的文辭。瞍(sou):沒有眸子的盲人。賦:朗誦公卿列士所獻上的詩。朦(meng):眼睛失明,盲人。誦:誦讀規諫的文辭。百工:百工技藝之人。諫:諫諍。 [31]庶人:平民。傳語:把意見間接傳給國王。近臣:左右侍從。盡規:盡規諫的責任。親戚:宗族大臣。補察:彌補和監察國王的過失。瞽:樂太師。史:掌陰陽、天時、禮法的太史。耆(qi)艾(ai):國王的師傅老臣。耆,六十歲的人。艾,五十歲的人。修之:修理瞽史的教誨以聞於王。 [32]斟酌:考慮取捨。斟,取。酌,行。悖(bei):逆,違背事理。 [33]原:高爽而平坦的土地。隰(xi):低下而潮濕的土地。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沃:有灌溉之利的土地。 [34]此句謂開放言路讓大家講話,政治上的成敗得失就從這裡表現出來,推廣善事防備壞事,就像大地產生財用衣食一樣。 [35]成:指在心裡考慮成熟了。行:指在實際上就會加以推行。 [36]與:贊同,支持。幾何:多少。 [37]彘(zhi):在今山西霍縣。 [38]匿(ni):隱藏。 [39]驟:多次。懟(dui):怨恨。險:處於危險之中。怨:責備。 [40]代:替代。

原文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1],號日「共和」[2]。共和十四年,厲王死於彘。太子靜長於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為王,是為宣王。宣王即位,二相輔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復宗周[3]。十二年,魯武公來朝。

  宣王不修籍於千畝[4] ,虢文公諫曰不可[5],王弗聽。三十九年,戰於千畝[6],王師敗績於姜氏之戎。

  宣王既亡南國之師[7],乃料民於太原[8]。仲山甫諫曰[9]:「民不可料也。」宣王不聽,卒料民。

  四十六年,宣王崩,子幽王宮湦立[10]。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11]。伯陽甫曰[12]:「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13]。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14],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填陰也[15]。陽失而在陰,原必塞;原塞,國必亡[16]。夫水土演而民用也[17]。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18]。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19],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川竭必山崩。若國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20]。天之所棄,不過其紀。」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

  三年,幽王嬖愛褒姒[21],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廢太子。太子母申侯女[22],而為後。後幽王得褒姒,愛之,欲廢申後,並去太子宜臼,以褒姒為後,以伯服為太子。周太史伯陽讀史記曰[23]:「周亡矣。」昔自夏後氏之衰也,有二神龍止於夏帝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夏帝卜殺之與去之與止之,莫吉[24]。卜請其漦而藏之[25],乃吉。於是布幣而策告之,龍亡而漦在,櫝而去之[26]。夏亡,傳此器殷。殷亡,又傳此器周。比三代[27],莫敢發之。至厲王之末,發而觀之。漦流於庭,不可除。厲王使婦人裸而噪之[28]。漦化為玄黿[29],以入王后宮。後宮之童妾既齔而遭之,既笄而孕[30],無夫而生子,懼而棄之。宣王之時童女謠曰:「弧箕服,實亡周國[31]。」於是宣王聞之,有夫婦賣是器者[32],宣王使執而戮之。逃於道,而見鄉者後宮童妾所棄妖子出於路者[33],聞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婦遂亡,奔於褒。褒人有罪,請入童妾所棄女子者於王以贖罪[34]。棄女子出於褒,是為褒姒。當幽王三年,王之後宮[35],見而愛之,生子伯服,竟廢申後及太子,以褒姒為後,伯服為太子。太史伯陽曰:「禍成矣,無可奈何!」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36],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37],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38],國人皆怨。石父為人佞巧[39],善諛好利,王用之,又廢申後,去太子也。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40]。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41],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42]。於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43],是為平王,以奉周祀[44]。

段意

「共和」為我國有明確紀年的開始,亦為《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記事的發端。 這段寫西周末衰敗的宣、幽二王時期情況,重點記述幽王愛褒姒而為犬戎所殺的事件。

注釋

[1]召公:即周召康公的後代,名穆公虎。周公:即周公旦次子的後代。 [2]共和:指召公、周公共同和衷管理國家。 [3]復宗周:重新尊崇周王朝。 [4]修籍:耕種籍田。古代天子勸農的一種方式。千畝:依句法當為地名。 [5]虢(guo)文公:文王母弟虢仲的後代。虢,國名,在今陝西寶雞。[6]千畝: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境。 [7]既亡南國之師:與姜戎作戰失敗時已經損失的從南方江、漢間徵集來的部隊。 [8]料民:調查登記人口以便征民。料,計數。 [9]仲山甫:人名,食采於樊,在今河南濟源西南。 [10]宮湦(sheng):涅,一作生。 [11]三川:涇水、渭水、洛水。震:地震。 [12]伯陽甫:人名,周大夫。 [13]序:次序,指自然常態或規律。民亂之也:指是幽王的政治行為擾亂了它。民,不敢直接指斥幽王而託言民。 [14]陽伏:陽氣壓伏在下。陰迫:陰氣逼迫陽氣。蒸:上升。 [15]實震:發生了地震。失其所:指失掉了它在上的應有位置。填(zhen)陰:被陰氣鎮伏。填,通鎮。 [16]陽失而在陰:陽氣失掉原來的位置處在陰氣的下面。原:指河流源泉。塞:阻塞。國必亡:古人認為國家依靠山河的氣運而存在,所以河流源塞國家就會滅亡。 [17]演:水土氣通為演,土潤濕可生長作物以供民用。 [18]伊:伊水。洛:洛水(河南洛水)。禹都陽城,迫近伊洛,所以伊洛枯竭就預示夏亡。商都於衛,河水流過,所以黃河因改道而原河道枯竭,也表示商代要亡。 [19]二代之季:指夏桀和商紂。季,末世,末代。 [20]數之紀:數起於一,終於十,至十就變更,所以稱紀。紀,表示單元。 [21]褒:諸侯國名,在今陝西漢中西北,姒姓。褒姒,是褒國進獻的女子。 [22]申:諸侯國名,姜姓,在今河南南陽市北。 [23]伯陽:即伯陽甫。史記:史官所記,泛指史書。 [24]此句謂夏帝占卜是殺了它們,還是趕走它們,還是留住它們,哪一方面都不吉利。 [25]漦(li):唾液。 [26]布幣:陳列祭物絲織品。策告:宣讀冊文向龍神禱告。櫝(du):木匣。櫝用為動詞,指收藏在匣內。去之:除掉漦的痕跡。[27]比:接連。 [28]裸:裸體。噪(zao):大聲吵鬧。[29]玄:黑色。黿(yuan):蜥蜴。 [30]童妾:小女婢。齔(chen):女孩七歲換牙。遭:遇上。既笄(ji):已經成年。笄,指可插簪子的年齡。 [31](yan)弧:山桑木所制的弓。箕服:箕木所制的箭袋。實亡周國:會把周國滅亡。 [32]賣是器:賣桑木弓箕木箭袋。 [33]鄉者:從前。出於路:出現在道路上。 [34]請入:請求進獻。 [35]之:到。 [36]欲其笑萬方:指千方百計想讓褒姒笑。 [37]烽燧(sui):古代邊疆的報警系統,在高土台上燃薪柴,晝見煙,夜見光,傳遞信息。 [38]用事:主持政事。 [39]佞巧:善花言巧語而且奸詐。 [40]繒:國名,姒姓,在今山東棗莊東。 [41]驪(li)山:山名,在今陝西臨潼東南。 [42]周賂(lu):周王室所藏財物。 [43]乃即申侯:就與申侯商議。[44]《竹書紀年》說,自武王滅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西周盡。

原文

  平王立,東遷於洛邑,辟戎寇。

  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1]。

  四十九年,魯隱公即位[2]。

  五十一年,平王崩。太子洩父早死,立其子林,是為桓王。桓王,平王孫也。

  桓王三年,鄭莊公朝,桓王不禮[3]。

  五年,鄭怨,與魯易許田[4]。許田[5],天子之用事太山田也。八年,魯殺隱公,立桓公。

  十三年,伐鄭,鄭射傷桓王[6],桓王去歸。

  二十三年,桓王崩,子莊王佗立。

  莊王四年,周公黑肩欲殺莊王而立王子克[7]。辛伯告王[8],王殺周公。王子克奔燕。

  十五年,莊王崩,子釐王胡齊立。

  釐王三年,齊桓公始霸[9]。

  五年,釐王崩,子惠王閬立[10]。

  惠王二年。初,莊王嬖姬姚,生子頹,頹有寵[11]。及惠王即位,奪其大臣園以為囿[12],故大夫邊伯等五人作亂[13],謀召燕、衛師,伐惠王。惠王奔溫[14]。已居鄭之櫟[15],立釐王弟頹為王,樂及遍舞[16]。鄭、虢君怒。

  四年,鄭與虢君伐殺王頹[17],復入惠王。惠王十年,賜齊桓公為伯[18]。

  二十五年,惠王崩,子襄王鄭立。

  襄王母早死,後母曰惠後[19]。惠後生叔帶,有寵於惠王,襄王畏之。三年,叔帶與戎、翟謀伐襄王,襄王欲誅叔帶,叔帶奔齊。齊桓公使管仲平戎於周,使隰朋平戎於晉[20]。王以上卿禮管仲。管仲辭曰:「臣賤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國、高在。若節春秋來承王命,何以禮焉?陪臣敢辭[21]。」王曰:「舅氏[22],余嘉乃勛,毋逆朕命。」管仲卒受下卿之禮而還。九年,齊桓公卒。十二年,叔帶復歸於周。

  十三年,鄭伐滑[23],王使游孫、伯服請滑[24],鄭人囚之。鄭文公怨惠王之入不與厲公爵,又怨襄王之與衛滑[25],故囚伯服。王怒,將以翟伐鄭。富辰諫曰[26]:「凡我周之東徙,晉、鄭焉依。子頹之亂,又鄭之由定[27],今以小怨棄之?」王不聽。十五年,王降翟師以伐鄭。王德翟人[28],將以其女為後。富辰諫曰:「平、桓、莊、惠皆受鄭勞[29],王棄親,親翟,不可從。」王不聽。十六年,王絀翟後,翟人來誅,殺譚伯[30]。富辰曰:「吾數諫不從,如是不出,王以我為懟乎?」乃以其屬死之[31]。

  初,惠後欲立王子帶,故以黨開翟人[32],翟人遂入周。襄王出奔鄭,鄭居王於氾[33]。子帶立為王,取襄王所絀翟後與居溫[34]。十七年,襄王告急於晉,晉文公納王而誅叔帶。襄王乃賜晉文公珪鬯弓矢[35],為伯,以河內地與晉[36]。二十年,晉文公召襄王,襄王會之河陽、踐土[37],諸侯畢朝,《書》諱曰「天王狩於河陽[38]」。

  二十四年,晉文公卒。

  三十一年,秦穆公卒。

  三十二年,襄王崩,子頃王壬臣立。

  頃王六年,崩,子匡王班立。

  匡王六年,崩,弟瑜立,是為定王。

  定王元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39],次洛,使人問九鼎。王使王孫滿應設以辭[40],楚兵乃去。十年,楚莊王圍鄭,鄭伯降,已而復之。十六年,楚莊王卒。

  二十一年,定王崩,子簡王夷立。

  簡王十三年,晉殺其君厲公,迎子周於周,立為悼公。

  十四年,簡王崩,子靈王泄心立。

  靈王二十四年,齊崔杼弒其君莊公。

  二十七年,靈王崩,子景王貴立。

  景王十八年,後太子聖而早卒。

  二十年,景王愛子朝,欲立之,會崩,子丐之黨與爭立,國人立長子猛為王,子朝攻殺猛[41]。猛為悼王。晉人攻子朝而立丐,是為敬王。

  敬王元年,晉人入敬王,子朝自立,敬王不得入,居澤[42]。四年,晉率諸侯入敬王於周,子朝為臣,諸侯城周[43]。十六年,子朝之徒復作亂,敬王奔於晉。 十七年,晉定公遂入敬王於周。

  三十九年,齊田常殺其君簡公。

  四十一年,楚滅陳。孔子卒[44]。

  四十二年,敬王崩[45],子元王仁立。

段意

敘述東遷以後周王朝的發展變化。重點記述惠王、襄王時的內亂,並略見齊、晉、秦、楚的先後稱霸,周王朝更為衰落。這一時期,史稱東周。

注釋

[1]方伯:諸侯中的首領。 [2]魯隱公元年是公元前722年,《春秋》記事之始。 [3]不禮:不以禮相待。 [4]與魯易許田:鄭有周王朝賜給的助祭邑祊(beng)田,在今山東費縣,近魯;魯有周成王賜給的朝見時住宿的邑田在許,故稱許田,在今河南許昌,近鄭。鄭蔑視周王而與魯交換邑田,是一種報復行為。 [5]許田:當為祊田。用事太山:即祭祀太山。 [6]鄭射傷桓王:繻(ru)葛之戰,鄭國祝聃(dan)射中桓王的肩。 [7]王子克:莊王弟,名子儀。桓王寵愛子儀,讓周公黑肩輔佐他。 [8]辛伯:周大夫。告王:報告莊王。 [9]齊桓公始霸,會諸侯於鄄(juan),事在公元前679年。 [10]閬(lang):《世本》名毋涼。 [11]姚:姓。頹:公子頹,莊王子,釐王弟,惠王之叔。 [12]囿(you):動物飼養園地。 [13]《左傳》記載的五人是��國、邊伯、詹父、子禽、祝跪。 [14]溫:邑名,在今河南溫縣。 [15]已,不久。櫟(li):鄭大邑,在今河南禹縣。 [16]遍舞:一一演奏六代之樂。即四個文舞,黃帝時的《雲門》,堯時的《咸池》,舜時的《大磬》,禹時的《大夏》;二個武舞,殷時的《大濩》,周時的《大武》。[17]鄭與虢君:即鄭厲公突與虢公林父。 [18]伯:即方伯。 [19]惠後:惠王之後,《左傳》說即陳媯(gui)。 [20]平戎:與戎族講和。平,和。戎伐周,晉伐戎救周,所以讓戎族與晉講和。 [21]賤有司:地位低下的小臣。有司,官員。國、高:天子任命的齊國守臣國氏與高氏,地位都居上卿。節春秋:按春秋聘享的時節。陪臣:重臣,天子的臣子(諸侯)的臣子。敢:斗膽,冒昧。 [22]舅氏:齊太公(姜尚)女為周武王的王后,所以齊為周的舅家。這裡視管仲為齊的使臣。 [23]滑:姬姓之國,在今河南偃師南。 [24]游孫、伯服:二人都是周大夫。請滑:為滑講情。 [25]入:指惠王到鄭國巡狩。不與厲公爵:惠王也到虢國巡狩,把玉爵送給了虢公,而沒有送給鄭厲公。爵:酒杯。與:褊袒。衛滑:衛、滑二國。滑從鄭而違叛,鄭伐滑,滑訴於襄王,襄王以滑與衛,所以鄭怨襄王。 [26]富辰:周大夫。 [27]東徙:指平王東遷。晉、鄭焉依:依靠晉國與鄭國。鄭之由定:由鄭國所平定。 [28]王降翟師:襄王派遣狄族軍隊。德:感激。 [29]勞:勳勞、好處。 [30]譚伯:周大夫。 [31]如是不出:如果這時不挺身而出。屬:私人部屬。死之:與狄人作戰而死。 [32]黨:黨徒,親信。開:開路。 [33]氾(fan):鄭地,在今河南襄城境。 [34]取:同「娶」。 [35]珪(gui):用作憑信的玉器。鬯(chang):祭祀降神用的香酒。 [36]河內地:黃河北岸的土地,指楊樊、溫、原、攢茅的田地。 [37]河陽:晉地,在今河南孟縣西。踐土:鄭地,在今河南原陽縣西南。 [38]狩:巡視。晉文公以臣召天子,違禮,忌諱直書,故委婉地說是天子巡狩。 [39]陸渾之戎:當時在今河南伊川和嵩縣境。次洛:停駐在洛水上。問九鼎:表現出要取代周王朝的野心。 [40]王孫滿:周大夫。應設以辭:設辭以隨機應對。 [41]子朝、子猛、子丐:都是景王的兒子,子猛和子丐是同母兄弟,子朝是庶長子。 [42]澤:晉地,在今山西晉城境。 [43]諸侯城周:諸侯給周天子修築都城。 [44]孔子卒於周敬王四十一年,即公元前479年。 [45]周敬王在位四十四年。

原文

  元王八年,崩,子定王介立[1]。

  定王十六年,三晉滅智伯[2],分有其地。

  二十八年,定王崩,長子去疾立,是為哀王。

  哀王立三月,弟叔襲殺哀王而自立,是為思王。思王立五月,少弟嵬攻殺思王而自立,是為考王。此三王皆定王之子。

  考王十五年,崩,子威烈王午立。

  考王封其弟於河南,是為桓公[3],以續周公之官職[4]。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於鞏以奉王,號東周惠公[5]。

  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命韓、魏、趙為諸侯。

  二十四年,崩,子安王驕立。是歲盜殺楚聲王。

  安王立二十六年,崩,子烈王喜立。

  烈王二年,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周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載複合,合十七歲而霸王者出焉[6]。」

  十年,烈王崩,弟扁立,是為顯王。

  顯王五年,賀秦獻公,獻公稱伯。九年,致文武胙於秦孝公[7]。二十五年,秦會諸侯於周。二十六年,周致伯於秦孝公[8]。三十三年,賀秦惠王。三十五年,致文武胙於秦惠王。四十四年,秦惠王稱王。其後諸侯皆為王。

  四十八年,顯王崩,子慎靚王定立[9]。

  慎靚王立六年,崩,子赧王延立[10]。

  王赧時東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11]。

  西周武公之共太子死[12],有五庶子,毋適立[13]。司馬翦謂楚王曰[14]:「不如以地資公子咎[15],為請太子。」左成曰[16]:「不可,周不聽,是公之知困而交疏於周也。不如請周君孰欲立以微告翦[17],翦請令楚賀之以地。」果立公子咎為太子。

  八年,秦攻宜陽[18],楚救之。而楚以周為秦故[19],將伐之。蘇代為周說楚王曰[20]:「何以周為秦之禍也[21]?言周之為秦甚於楚者[22],欲令周入秦也,故謂『周秦』也[23]。周知其不可解,必入於秦,此為秦取周之精者也[24]。為王計者,周於秦因善之,不於秦亦言善之,以疏之於秦。周絕於秦,必入於郢矣[25]。」

  秦借道兩周之間,將以伐韓,周恐。借之,畏於韓;不借,畏於秦。史厭謂周君曰[26]:「何不令人謂韓公叔曰『秦之敢絕周而伐韓者,信東周也[27]。公何不與周地,發質使之楚』[28],秦必疑楚,不信周,是韓不伐也[29]。又謂秦曰『韓強與周地,將以疑周於秦也[30],周不敢不受』。秦必無辭而令周不受,是受地於韓而聽於秦[31]。」

  秦召西周君,西周君惡往[32],故令人謂韓王曰[33]:「秦召西周君,將以使攻王之南陽也[34],王何不出兵於南陽?周君將以為辭於秦[35]。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逾河而攻南陽矣。」

  東周與西周戰,韓救西周。或為東周說韓王曰:「西周故天子之國,多名器重寶。王案兵毋出,可以德東周,而西周之寶必可以盡矣[36]。」

  王赧謂成君[37]。楚圍雍氏[38],韓征甲與粟於東周,東周君恐,召蘇代而告之。代曰:「君何患於是。臣能使韓毋征甲與粟於周,又能為君得高都[39]。」周君曰:「子苟能,請以國聽子。」代見韓相國曰:「楚圍雍氏,期三月也[40],今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41]。今相國乃征甲與粟於周,是告楚病也[42]。」韓相國曰:「善。使者已行矣[43]。」代曰:「何不與周高都?」韓相國大怒曰:「吾毋征甲與粟於周亦已多矣[44],何故與周高都也?」代曰:「與周高都,是周折而入於韓也[45],秦聞之必大怒忿周,即不通周使,是以弊高都得完周也[46], 曷為不與?」相國曰: 「善。」果與周高都。

  三十四年,蘇厲謂周君曰[47]:「秦破韓、魏,撲師武,北取趙藺、離石者,皆白起也[48]。是善用兵,又有天命。今又將兵出塞攻梁[49],梁破則周危矣。君何不令人說白起乎?曰『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左右觀者數千人,皆曰善射。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養由基怒,釋弓扼劍[50],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詘右也[51]。夫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不以善息[52],少焉氣衰力倦,弓撥矢鈎[53],一發不中者,百發盡息。」今破韓、魏,撲師武,北取趙藺、離石者,公之功多矣。今又將兵出塞,過兩周,倍韓[54],攻梁,一舉不得,前功盡棄。公不如稱病而無出』。」

  四十二年,秦破華陽約[55]。馬犯謂周君曰[56]:「請令梁城周。」乃謂梁王曰:「周王病若死[57],則犯必死矣。犯請以九鼎自入於王,王受九鼎而圖犯[58]。」梁王曰:「善。」遂與之卒,言戍周[59]。因謂秦王曰:「梁非戍周也,將伐周也。王試出兵境以觀之。」秦果出兵。又謂梁王曰:「周王病甚矣,犯請後可而復之[60]。今王使卒之周,諸侯皆生心,後舉事且不信[61]。不若令卒為周城,以匿事端。」梁王曰:「善。」遂使城周。

  四十五年,周君之秦,客謂周最曰[62]:「公不若譽秦王之孝,因以應為太后養地[63],秦王必喜,是公有秦交。交善,周君必以為公功。交惡,勸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秦攻周,而周最謂秦王曰:「為王計者不攻周。攻周,實不足以利,聲畏天下[64]。天下以聲畏秦,必東合於齊。兵弊於周,合天下於齊,則秦不王矣。天下欲弊秦[65],勸王攻周。秦與天下弊[66],則令不行矣。」

  五十八年,三晉距秦。周令其相國之秦,以秦之輕也,還其行[67]。客謂相國曰:「秦之輕重未可知也。秦欲知三國之情[68]。公不如急見秦王曰『請為王聽東方之變』,秦王必重公。重公,是秦重周,周以取秦也[69];齊重,則固有周聚以收齊[70],是周常不失重國之交也。」秦信周,發兵攻三晉。

  五十九年,秦取韓陽城、負黍[71],西周恐,倍秦,與諸侯約從[72],將天下銳師出伊闕攻秦,令秦無得通陽城。秦昭王怒,使將軍摎攻西周[73]。西周君奔秦,頓首受罪[74],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秦受其獻,歸其君於周。

  周君、王赧卒[75]。周民遂東亡。秦取九鼎寶器,而遷西周公於��狐[76]。後七歲,秦莊襄王滅東、西周。東、西周皆入於秦,周既不祀[77]。

段意

敘述自元王以後周王朝最後階段的情況。其間先是出現了東西周分治以見其衰敗,最後在發展起來的強大秦國進攻面前終於滅亡。敘述中略見縱橫家的行蹤。

注釋

[1]元王:《世本》名赤。元王元年為公元前475年,是戰國時期的開始。定王:《世本》作貞王。 [2]三晉:指韓、趙、魏。 [3]河南:即成周,今洛陽市。桓公:西周桓公,名揭,都王城,在今洛陽市王城公園一帶,西瀕澗水。 [4]周公:周莊王殺周公黑肩之後,世襲輔佐周王的周公之職便空缺,西周桓公加以接續。 [5]鞏:今河南鞏縣。奉王:拱衛周王。東周惠公:鞏縣在洛陽之東,又承襲父號,所以稱東周惠公。 [6]儋(dan):周太史之名。始周與秦國合:指周武王伐紂並殺事紂的惡來,惡來是秦先祖之一蜚廉之子。而別:指秦襄公在公元前770年被周平王封為諸侯。複合:指秦於公元前256年滅周。霸王者:指秦始皇統一天下。太史儋的說法是一種神秘附會。 [7]文武胙:祭祀文王,武王以後的祭肉。致胙是周王對諸侯的特殊禮遇。 [8]致伯:送給方伯的稱號。 [9]慎靚(jing)王:名定。 [10]赧(nan)王:名延。 [11]分治:完全各自為政。徙都西周:周赧王由成周西遷於王城。 [12]西周武公:《戰國策》作東周武公。 [13]毋適立:沒有嫡子可立。 [14]司馬翦:楚臣。 [15]資:資助,幫助。 [16]左成:楚臣。[17]公之知困:你的智謀困迫,即計劃落空。交疏於周:與周的交往疏遠。請周君孰欲立:探問周君想立誰。微告:暗示。 [18]宜陽:韓地,在今河南宜陽。 [19]以周為秦:楚出兵救,周也為韓出兵,楚懷疑周是出兵幫助秦。故:緣故。 [20]蘇代:蘇秦之弟,戰國時著名策士。 [21]此句謂為什麼要促使形成讓周入於秦這樣的禍害呢? [22]甚於楚:超過了周之為楚。 [23]周秦:周、秦相近,秦內心想併吞而外表上顯示對周和睦,所以當時諸侯都稱之為周秦。 [24]精:精妙設計。 [25]郢(ying):楚都,此指鄢郢,在今湖北宜城南。 [26]史厭:謀士。周君:西周武公。 [27]韓公叔:一作何公叔,韓國當權的臣子。絕:穿越。信:相信。 [28]與:送給。質:人質。之:往,到。 [29]是韓不伐也:這樣韓國就不會被討伐了。[30]強:勉強,硬要。將以疑周於秦:準備拿這個辦法使秦國懷疑周君。[31]辭:言辭,理由。聽於秦:取得秦國的理解。 [32]惡:厭惡,不願意。 [33]故:故意,特地。 [34]南陽:在今河南濟源至獲嘉一帶。 [35]以為辭:以此作為藉口。 [36]德:感激。使動用法。盡:意謂全都交給韓國。 [37]成君:意即名義上的周王。 [38]雍氏:韓地,在今河南禹縣東北。 [39]高都:韓地,今河南洛陽市南。 [40]期:預期。 [41]楚病:楚兵弊弱。 [42]告楚病:告訴楚國說韓國已經疲弊。 [43]已行:停止出發。已,止。 [44]多:幸甚,足夠。 [45]折而入於韓:轉而入於韓國。 [46]弊:破敗。完:完整。 [47]蘇厲:蘇秦、蘇代之弟,亦戰國時著名策士。 [48]撲:打敗。師武:一作犀武,魏將。趙藺:趙地,在今山西離石西。離石:趙地,在今山西離石。白起:秦國名將。 [49]塞:指伊闕塞,在今洛陽市南。梁:即魏國。 [50]釋:放開。搤(e):握住。 [51]支左詘右:支撐左手,彎曲右手,指拉弓射箭的姿勢。 [52]不以善息:不在射得最好的時候停下來。息,停手。 [53]少焉:過了不多久。弓撥矢鈎:弓拉歪了,箭不直了。 [54]倍: 通「背」,背對。 [55]秦破華陽約:秦破壞條約在華陽襲擊魏將芒卯。華陽,亭名,在今河南新鄭北。 [56]馬犯:周臣。 [57]病:因害怕秦兵到來而害重病。 [58]圖犯:圖謀救援馬犯。 [59]戍周:戍守西周都城。 [60]此句謂周王病得很嚴重了,馬犯請求等以後周君同意了再來答覆。指答覆獻九鼎的事。[61]心:指疑心。且:將。 [62]周最:人名,周的公子。最,一作冣(ju),同「聚」。 [63]譽:稱讚。應:西周地名,在今河南寶丰南。太后:秦昭王母宣太后羋氏。養地:私邑,湯沐邑。 [64]聲畏天下:聲威使天下人害怕。 [65]弊:疲弊。 [66]秦與天下弊:秦中了天下人的計而使自己陷於疲弊。 [67]還其行:走到半道返回。 [68]三國:即韓、趙、魏三晉。 [69]聽:探聽。周以取秦也:周因為你取得了秦國的重視。 [70]周聚:即周最。 [71]陽城:地名,在今河南登封告城鎮。負黍:亭名,在河南登封西南。 [72]約從:相約合縱。從,同「縱」。 [73]摎(liu):姓。 [74]西周武公降秦事在公元前256年。 [75]周君:西周武公。 [76]��(dan)狐:地名,在今河南洛陽市南。 [77]既:盡。不祀:無人主持祭祀,即亡國。周代凡三十七王,享國八百餘年。

原文

  太史公曰:學者皆稱周伐紂,居洛邑。綜其實不然[1]。武王營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復都豐、鎬。至犬戎敗幽王,周乃東徙於洛邑。所謂周公「葬我畢」,畢在鎬東南杜中[2]。秦滅周。漢興九十有餘載[3],天子將封泰山,東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後嘉三十里地,號曰周子南君[4],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

段意

司馬遷的這段評議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作史必須認真考證史實;一是補充說明了在漢代所做與周相關的事情。可知《史記》「太史公曰」的內容是非常廣泛而豐富的。

注釋

[1]此句謂綜合考察它的史實並不是這樣。 [2]杜:地名,在今陝西長安縣東北杜曲附近。[3]漢武帝封周子南君在元鼎四年,即公元前113年,上距漢建國之公元前206年是九十三年。故稱漢興九十有餘載。 [4]嘉:人名。子南:封邑名,在今河南臨汝東。[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