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商君列傳趙良見商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商君列傳趙良見商君》

原文

趙良見商君,商君曰:「鞅之得見也,從孟蘭皋[2],今鞅請得交[3],可乎?」趙良曰:「仆弗敢願也[4]。孔丘有言曰:『推賢而戴者進[5],聚不肖而王者退[6]。』仆不肖,故不敢聞命[7]。仆聞之曰:『非其位而居之曰貪位[8],非其名而有之曰貪名。』仆聽君之義[9],則恐仆貪位貪名也。故不敢聞命。」商君曰:「子不說吾治秦與[10]?」趙良曰:「反聽之謂聰[11],內視之謂明[12],自勝之謂強[13]。虞舜有言曰[14]:『自卑也尚矣[15]。』君不若道虞舜之道[16],無為問仆矣[17]。」商君曰:「始秦戎翟之教[18],父子無別,同室而居[19]。今我更制其教[20],而為其男女之別[21],大築冀闕[22],營如魯衛矣[23]。子觀我治秦也,孰與五羖大夫賢[24]?」趙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25];千人之諾諾[26],不如一士之諤諤[27]。武王諤諤以昌[28],殷紂墨墨以亡[29]。君若不非武王乎,則仆請終日正言而無誅[30],可乎?」商君曰:「語有之矣[31],貌言華也[32],至言實也[33],苦言藥也[34],甘言疾也[35]。夫子果肯終日正言,鞅之藥也[36]。鞅將事子[37],子又何辭焉!」趙良曰:「夫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38]。聞秦穆公之賢而願望見[39],行而無資[40],自粥於秦客[41],被褐食牛[42]。期年[43],穆公知之,舉之牛口之下[44],而加之百姓之上[45],秦國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東伐鄭,三置晉國之君[46],一救荊國之禍[47]。發教封內[48],而巴人致貢[49];施德諸侯[50],而八戎來服[51]。由余聞之[52],款關請見[53]。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勞不坐乘[54],暑不張蓋[55],行於國中,不從車乘[56],不操干戈[57],功名藏於府庫[58],德行施於後世[59]。五羖大夫死,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60]。此五羖大夫之德也。今君之見秦王也,因嬖人景監以為主[61],非所以為名也[62]。相秦不以百姓為事[63],而大築冀闕,非所以為功也。刑黥太子之師傅,殘傷民以駿刑[64],是積怨畜禍也[65]。教之化民也深於命[66],民之效上也捷於令[67]。今君又左建外易[68],非所以為教也[69]。君又南面而稱寡人[70],日繩秦之貴公子[71]。《詩》曰[72]:『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何不遄死[73]。』以《詩》觀之,非所以為壽也[74]。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75],君又殺祝懽而黥公孫賈[76]。《詩》曰:『得人者興,失人者崩[77]。』此數事者,非所以得人也[78]。君之出也,後車十數[79],從車載甲[80],多力而駢脅者為驂乘[81],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車而趨[82]。此一物不具[83],君固不出。《書》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84]』。君之危若朝露[85],尚將欲延年益壽乎?則何不歸十五都[86],灌園於鄙[87],勸秦王顯岩穴之士[88],養老存孤[89],敬父兄,序有功[90],尊有德,可以少安[91]。君尚將貪商、於之富,寵秦國之教[92],畜百姓之怨[93],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94],秦國之所以收君者[95],豈其微哉[96]? 亡可翹足而待[97]。」商君弗從。

段意

寫趙良對商鞅的勸告,要求商鞅急流勇退,讓出封地,到邊遠的地方隱居,不然將危在旦夕。

注釋

  [1]怨望:內心怨恨不滿。望,責備,埋怨。

  [2]孟蘭皋:人名。

  [3]請得交:希望能交朋友。得,可以,能夠。交,結識。

  [4]弗敢願:不敢有這個奢望。

  [5]推賢句:舉薦賢才,那麼擁護你的就會自然依附。戴,擁護,擁戴。

  [6]聚不肖句:讓小人聚集身邊,有統一天下才能的人就會隱退。

  [7]聞命:受命,受教。

  [8]非其位句:意為不是你應得到的位置而占據其上叫貪位。

  [9]聽:體會。

  [10]子不說句:我對秦國的治理你不滿意嗎?說,通「悅」。與,通「歟」。

  [11]反聽句:對外能聽取他人意見的叫聰。

  [12]內視句:能內自省察叫明。

  [13]自勝句:能自我克制叫強。

  [14]虞舜:即舜,又名重華,傳說中的有虞氏君主。有虞氏是我國夏代之前的一個王朝。

  [15]自卑也尚矣:謙虛而自處卑下的人更顯得高尚。

  [16]道虞舜句:用虞舜的主張引導自己。道,同「導」,引導。

  [17]無為:沒有用。

  [18]戎翟之教:西北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19]同室而居:指不分男女老幼都住在一間房屋裡。

  [20]更制其教:改變原來的習慣建立新制度。

  [21]男女之別:男女之間有區別。

  [22]冀闕:宮闕名,公布法令、告示的地方。

  [23]營如魯衛:意為把秦國經營治理得與魯國、衛國一樣文明。

  [24]孰與五羖(gu)大夫賢:我與五羖大夫比哪一個賢能?五羖大夫,指春秋秦穆公時大夫百里奚。羖,黑色的羊。百里奚原為虞大夫,虞國滅亡後逃到楚,又被以五張羊皮的身價賣到秦國,為別人養牛,為秦穆公發現,委以重任。

  [25]一狐之腋:一隻狐狸腋下的皮毛。借指珍貴的東西。

  [26]諾諾:連聲應答。唯命是從之意。

  [27]諤諤:直言進諫的樣子。

  [28]武王諤諤以昌:意為周武王因能聽取大臣的直言進諫而使周昌盛起來。

  [29]殷紂句:意為紂王不能納諫,至使群臣緘默不語,不敢說話,商也因之滅亡。墨墨,通「默默」。一說紂王極其昏暗導至國家滅亡。墨墨,極其昏暗。

  [30]終日正言而無誅:意為整天規諫而不受到懲罰。正言,指用端正的語言勸諫。

  [31]語有之:古語曾說過。

  [32]貌言華:華而不實的話空泛無用。

  [33]至言實:正直忠實的話才符合實際有用處。

  [34]苦言藥:逆耳的話是治病的良藥。

  [35]甘言疾:諂媚奉承的話可使人生出疾病。

  [36]鞅之藥:是我商鞅的治病良藥。

  [37]事子:奉事你。事,侍奉。

  [38]荊之鄙人:楚國邊遠地方的人。荊,楚國的別名。鄙,邊遠的城邑。

  [39]願望見:希望能見到秦穆公。

  [40]行而無資:出發而沒有路費。資,錢財,路費。

  [41]粥(yu):通「鬻」,賣。

  [42]被褐食牛:意為穿着粗毛布短衣餵牛。被(pi),穿在身上。褐,粗毛布短衣。食(si),飼養,給……吃。

  [43]期年:整一年。

  [44]舉之牛口之下:意為從餵牛的地方提拔起來。舉,推薦。

  [45]加之百姓之上:意為去管理百姓。

  [46]三置句:三次立置晉國國君。指穆公時晉國內亂,穆公先後幫助立晉惠公夷吾、懷公圉、文公重耳為國君。

  [47]一救荊句:一次解除楚國造成的災禍。指公元前六三一年的城濮之戰。救,解除。

  [48]發教封內:興起教育,加強邊境防衛。

  [49]巴人致貢:巴國人送來貢品。巴,當時的諸侯國,在今四川東部地區。

  [50]施德諸侯:各諸侯國都得到恩惠。

  [51]八戎來服:各戎族來表示臣服。八戎,泛指秦國西部邊境的少數民族國家。

  [52]由余:人名,穆公時秦大夫。原為戎臣,秦用計使降秦,用為上卿,協助穆公伐西戎,滅國十二。

  [53]款關請見:叩關求見。款關,叩關,叩門。

  [54]勞不坐乘:十分辛勞但不乘坐車輛。

  [55]暑不張蓋:意為雖然很熱從不用傘蓋。蓋,車蓋,可遮陽光。

  [56]不從車乘:沒有車輛跟隨。從,跟隨。

  [57]不操干戈:沒有手持武器的衛士保護。操,持,拿。干戈,指兵器。

  [58]功名藏於府庫:意為記載功名的竹帛,存放在國家的府庫里。府庫:官府儲存財物兵器的倉庫。

  [59]施(yi)於後世:延續到後代。施,延續。世,代。

  [60]春者不相杵:搗米的人不再用歌唱以助杵。古代舂米時唱歌以減輕勞累。這裡說人們為哀悼百里奚不再歌唱。杵,舂米用的木棒或石棒。

  [61]嬖(bi)人:受寵的近臣。主:引薦的人。

  [62]非所以名:意為不是求取名聲應走的路。

  [63]不以百姓為事:意為不重視百姓的疾苦。

  [64]殘傷民以駿刑:謂用嚴刑峻法殘傷百姓。駿刑,即峻刑。駿,通「峻」。

  [65]畜:意同「蓄」。

  [66]教之化民句:意謂執政者身體力行的教育作用比下命令要有力量得多。

  [67]民之效句:謂百姓的仿效比執行命令還迅速。

  [68]左建外易:謂用不正當的方法建立權威,所變之法違背道理。

  [69]非所以句:意為不是教化百姓的方法。

  [70]南面句:春秋戰國時期,凡有封地的人都可南面而坐,口稱寡人。商鞅封有商於十五邑,號商君,故有此行為。

  [71]日繩句:意為天天用法令察糾制裁秦國的貴公子。繩,糾正。

  [72]詩曰:指《詩經·鄘風·相鼠》篇。

  [73]何不遄(chuan)死:為什麼不快點死掉。遄,疾速。

  [74]非所以為壽:不是用來延長壽命的辦法。

  [75]杜門:閉門。

  [76]祝懽:人名,太子的師傅。

  [77]詩曰「得人者興」兩句:當是佚詩,今本《詩經》里無此詩句。

  [78]得人:贏得人心。

  [79]後車:侍從的車輛。

  [80]從車載甲:跟隨的兵車上乘坐着全副武裝的兵士。甲,全副武裝的士兵。

  [81]多力句:意為挑選力氣大肌肉健壯的人在車右陪乘。駢脅:肌肉強健,顯不出脅骨。驂乘:在車上右邊陪乘的人。

  [82]持矛句:意為手持矛戟等武器的武士在車的兩旁奔跑護衛。闟(xi)戟,長戟。趨,跑。

  [83]一物不具:上述諸多事物有一樣不具備。具,全。

  [84]恃:依靠。今《尚書》中亦無此二句。

  [85]危若朝露:意為像早晨的露水很快被太陽曬乾一樣危險。

  [86]歸:歸還。十五都:商於之地共有十五邑,故云。

  [87]灌園:從事田園活動。

  [88]顯:顯露。這裡意為起用、推薦。岩穴之士:指隱居山林的賢士。

  [89]養老存孤:意為讓無依無靠的老人和無父兄的孤兒有所撫養。

  [90]序有功:按秩序獎賞那些有功勳的人。

  [91]少安:稍為安全。少,稍微。

  [92]寵秦國之教:謂偏愛秦國變化後的風俗。寵,偏愛。

  [93]畜百姓之怨:聚積百姓的怨恨。畜(xu),積聚,儲藏。

  [94]捐賓客句:意為捐棄賓客不再是個國君。捐賓客,死的委婉說法。

  [95]收:逮捕。

  [96]微:不明顯,不顯露。

  [97]翹足而待:踮起腳跟等待。腳跟踮起,重心前移,堅持不久,故意為時間很短。[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