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外戚世家呂太后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外戚世家呂太后時》

原文

呂太后時,竇姬以良家子入宮侍太后[3]。太后出宮人以賜諸王[4],各五人,竇姬與在行中[5]。竇姬家在清河,欲如趙近家,請其主遣宦者吏[6]:「必置我籍趙之伍中[7]。」宦者忘之,誤置其籍代伍中。籍奏[8],詔可[9],當行。竇姬涕泣,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強,乃肯行。至代,代王獨幸竇姬,生女嫖,後生兩男。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為帝而王后卒。後代王立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10]。孝文帝立數月,公卿請立太子,而竇姬長男最長,立為太子。立竇姬為皇后,女嫖為長公主。其明年,立少子武為代王,已而又徙梁[11],是為梁孝王。

竇皇后親早卒[12],葬觀津。於是薄太后乃詔有司[13],追尊竇後父為安成侯,母曰安成夫人,令清河置園邑二百家,長丞奉守,比靈文園法[14]。

竇皇后兄竇長君,弟曰竇廣國,字少君。少君年四五歲時,家貧,為人所略賣[15],其家不知其處。 傳十餘家[16],至宜陽[17],為其主入山作炭[18],〔寒〕〔暮〕臥岸下百餘人[19],岸崩,盡壓殺臥者,少君獨得脫,不死。自卜數日當為侯,從其家之長安[20]。聞竇皇后新立,家在觀津,姓竇氏。廣國去時雖小,識其縣名及姓,又常與其姊採桑墮[21],用為符信[22],上書自陳。竇皇后言之於文帝,召見,問之,具言其故,果是。又復問他何以為驗[23],對曰:「姊去我西時[24],與我決於傳舍中[25],丐沐沐我[26],請食飯我[27],乃去。」於是竇後持之而泣,泣涕交橫下。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乃厚賜田宅金錢,封公昆弟[28],家於長安。

絳侯、灌將軍等曰[29]:「吾屬不死,命乃且縣此兩人[30]。兩人所出微[31],不可不為擇師傅賓客,又復效呂氏大事也。」於是乃選長者士之有節行者與居[32]。竇長君、少君由此為退讓君子[33],不敢以尊貴驕人。

竇皇后病,失明。文帝幸邯鄲慎夫人、尹姬,皆毋子[34]。孝文帝崩,孝景帝立,乃封廣國為章武侯[35]。長君前死,封其子彭祖為南皮侯[36]。吳楚反時,竇太后從昆弟子竇嬰[37],任俠自喜[38],將兵,以軍功為魏其侯[39]。竇氏凡三人為侯。

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竇太后後孝景帝六歲(建元六年)崩[40],合葬霸陵。遺詔盡以東宮金錢財物賜長公主嫖[41]。

段意

寫竇太后為宮女時,適漢宮出宮女以賜諸王,竇氏求此而得彼,因失意而遭逢,得為代王寵妃。其後代王即位,代王后及所生四男皆亡,竇氏由此立為皇后,長男立為太子,竇姓外戚亦盡被皇室恩澤。

注釋

  [1]竇太后:漢文帝之後,景帝之母,名猗房。

  [2]清河:漢郡名,在今河北清河東。觀津:漢縣名,屬清河郡,在今河北武邑東南。

  [3]良家子:農耕人家的子女。漢以巫醫百工為末技之業,務農為本業,農家即稱良家。

  [4]出:遣出。

  [5]與在行中:在被派遣的宮女當中。

  [6]主遣宦者吏:主持遣送宮女的宦官頭目。

  [7]籍:名冊。趙之伍中:派遣到趙地去的宮女行列中。

  [8]籍奏:遣送宮女的花名冊呈報皇上。

  [9]詔可:皇上批准。

  [10]更:相繼。

  [11]梁:漢封國名,都睢陽,地在今河南商丘南。

  [12]親:父母親。

  [13]有司:古代官吏通稱。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

  [14]比:仿照。

  [15]略賣:拐賣。略,通「掠」。

  [16]傳:指轉賣。

  [17]宜陽:漢縣名,在今河南宜陽。

  [18]作炭:伐木燒炭。

  [19]岸下:山岩下。

  [20]其家:少君主家。

  [21]識(zhi):記得。常:通「嘗」,曾經。採桑墮:或本墮下有樹字,謂採桑時從樹上跌下來。

  [22]用為符信:以這件事為憑證。

  [23]他:別的事。驗:證明。

  [24]西時:指竇太后被選為宮女西行時。

  [25]決:告別。傳舍:官辦驛站。

  [26]丐沐沐我:討來洗刷用具給我洗頭。丐,乞,借討。前後兩沐字意義不同。

  [27]請食飯我:討來食物給我吃。

  [28]公昆弟:同祖兄弟。昆,兄。

  [29]絳侯、灌將軍:指周勃和灌嬰。二人是誅除諸呂的主要人物,對外戚專權時有警惕。

  [30]縣:「懸」的古字。

  [31]所出微:出身低賤。

  [32]與居:同二人相處。

  [33]退讓君子:謙恭有德之人。

  [34]毋:通「無」。

  [35]章武:漢縣名,在今河北滄縣東北。

  [36]南皮:漢縣名,在今河北南皮。

  [37]從昆弟:堂兄弟。

  [38]任俠自喜:以仗義行俠為自豪。

  [39]魏其:漢縣名,在今山東臨沂南。

  [40]竇太后卒於漢景帝死後六年,即公元前135年。建元,漢武帝第一個年號。

  [41]東宮:即長樂宮,為太后所居。[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