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大宛列傳天子為其絕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大宛列傳天子為其絕遠》

原文

天子為其絕遠,非人所樂往,聽其言,予節,募吏民毋問所從來,為具備人眾遣之,以廣其道[1]。來還不能毋侵盜幣物,及使失指,天子為其習之,輒覆案致重罪,以激怒令贖,復求使[2]。使端無窮,而輕犯法[3]。其吏卒亦輒復盛推外國所有,言大者予節,言小者為副,故妄言無行之徒皆爭效之[4]。其使皆貧人子,私縣官齎物[5],欲賤市以私其利外國[6]。外國亦厭漢使人人有言輕重[7],度漢兵遠,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漢使。漢使乏絕積怨,至相攻擊。而樓蘭、姑師小國耳,當空道,攻劫漢使王恢等尤甚[8]。而匈奴奇兵時時遮擊使西國者。使者爭遍言外國災害,皆有城邑,兵弱易擊。於是天子以故遣從驃侯破奴將屬國騎及郡兵數萬[9],至匈河水[10],欲以擊胡,胡皆去。其明年,擊姑師,破奴與輕騎七百餘先至,虜樓蘭王,遂破姑師。因舉兵威以困烏孫、大宛之屬。還,封破奴為浞野侯[11]。王恢數使,為樓蘭所苦,言天子,天子發兵令恢佐破奴擊破之,封恢為浩侯。於是酒泉列亭鄣至玉門矣[12]。

段意

寫漢朝與西域交往中的弊端與爭戰。張騫通西域獲得尊貴,誘使後來的「妄言無行之徒」從中作弊營私,引起西域諸國的不滿,乃至發生了攻劫漢使事件,漢朝於是動用武力征討,並在酒泉至玉門間築起了防禦屏障。

注釋

  [1]天子為其絕遠句:天子認為外國道路不通且遙遠,不是人們樂意去的,便聽從他們的話,頒給使者節符,召募官吏百姓時也不問他們出身如何,都由他們集合些人派遣出去,以擴大通使道路。

  [2]來還不能毋侵盜幣物句:(使者)來往不可能沒有侵占盜竊貨幣財物的,以致出使時違背了天子的旨意,天子因他們習慣地動輒就要出使,於是稍違法規便治重罪,以此來激憤他們立功贖罪,再次要求為使。

  [3]使端無窮,而輕犯法:出使的弊端不斷發生,輕易就犯了法。

  [4]其吏卒亦輒複句:(過去出使過的)官吏士卒也常常竭力張揚、推崇外國所有的事物,說得多的授予符節為正使,說得少的派作副使,所以隨意亂說而品行低劣的人就爭相效仿(以多說求為正使)。

  [5]私縣官齎物:私自吞占朝廷送給外國的財物。縣官,指朝廷。

  [6]欲賤市以私其利外國:打算用賤賣給外國貨物的辦法來謀取私利。

  [7]外國亦厭漢使人人有言輕重:外國也膩煩漢使者各人所說的話輕重不實。

  [8]王恢(?—前134):西漢將軍,燕(今河北北部、遼寧西端)人。亦有作「王怪」的。

  [9]破奴:西漢將領趙破奴。

  [10]匈河水:古水名,《索隱》引臣瓚雲:「水名,去令居(今甘肅永登西北)千里」。

  [11]浞(zhuó)野:侯國名,元封三年(前108)始封,太初二年(前103)國除,其地未詳。

  [12]於是酒泉列亭鄣至玉門矣:因此從酒泉開始築關塞堡壘一直到了玉門關。亭鄣,古代設置在邊疆險要處以供防守的堡壘。鄣,也作「障」。[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