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大宛列傳西北外國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大宛列傳西北外國使》

原文

宛以西,皆自以遠,尚驕恣晏然[2],未可詘以禮羈縻而使也[3]。自烏孫以西至安息,以近匈奴,匈奴困月氏也,匈奴使持單于一信,則國國傳送食,不敢留苦[4];及至漢使,非出幣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騎用。所以然者,遠漢,而漢多財物,故必市乃得所欲,然以畏匈奴於漢使焉[5]。宛左右以蒲陶為酒[6],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7]。漢使取其實來[8],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蒲陶、苜蓿極望[9]。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俗,相知言[10]。其人皆深眼,多須髯,善市賈,爭分銖。俗貴女子,女子所言而丈夫乃決正[11]。其地皆無絲漆,不知鑄錢器[12]。及漢使亡卒降,教鑄作他兵器。得漢黃白金[13],輒以為器,不用為幣。

段意

寫漢朝與西域在頻繁交往中互通有無、互學技藝。漢朝對大宛西邊那些距離遙遠的國家,盡力安撫籠絡,學習大宛周圍那些國家種葡萄釀酒,種苜蓿養馬;同時,漢朝人帶去絲綢、漆器,並教會他們鑄錢、造兵器。

注釋

  [1]更來更去:來來往往。更,交替、調換。

  [2]尚驕恣晏然:還驕傲放縱無所改變。晏,安定、平常。

  [3]未可詘以禮羈縻而使也:不能用武力壓服,而要用禮儀來安撫以籠絡住他們。詘(qu),通「屈」;羈縻,籠絡使不生異心。

  [4]則國國傳送食,不敢留苦:則各國都傳送食物(給匈奴使者),不敢阻留為難他們。

  [5]故必市乃得所欲句。因此必須讓漢使買東西才能滿足自己需要,這樣看來,他們害怕匈奴超過了漢使。

  [6]宛左右:大宛東邊西邊(那些國家)。

  [7]苜蓿(mu xu):大宛語的音譯,植物名,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木,常用作牲口飼料,或翻入地中漚成綠肥。

  [8]實:種子。

  [9]則離宮別觀旁句:則離宮別觀附近盡都種植葡萄、苜蓿,一望無際。離宮,皇帝正宮以外臨時居住的宮室;別觀,各種樓台。

  [10]相知言:說得上互相了解交流。

  [11]決正:堅決聽從,不敢違反。

  [12]錢器:錢幣兵器。

  [13]黃白金:黃金白銀。[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