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大宛列傳騫身所至大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大宛列傳騫身所至大宛》

原文

曰: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漢正西,去漢可萬里。其俗土著[2],耕田,田稻麥[3]。有蒲陶酒[4]。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5]。有城郭屋室。其屬邑大小七十餘城,眾可數十萬。其兵弓矛騎射。其北則康居,西則大月氏,西南則大夏,東北則烏孫[6],東則扜罙[7]、於窴[8]。於窴之西,則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9],鹽澤潛行地下。其南則河源出焉[10],多玉石,河注中國。而樓蘭、姑師邑有城郭[11],臨鹽澤。鹽澤去長安可五千里。匈奴右方居鹽澤以東,至隴西長城,南接羌,隔漢道焉[12]。

烏孫在大宛東北可二千里,行國,隨畜[13],與匈奴同俗。控弦者數萬[14],敢戰。故服匈奴,及盛,取其羈屬,不肯往朝會焉[15]。

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國,與月氏大同俗[16]。控弦者八九萬人,與大宛鄰國。國小,南羈事月氏,東羈事匈奴[17]。

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18],行國,與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餘萬。臨大澤,無崖,蓋乃北海雲[19]。

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媯水北[20]。其南則大夏,西則安息[21],北則康居。行國也,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控弦者可一二十萬。故時強,輕匈奴,及冒頓立[22],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單于,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及為匈奴所敗,乃遠去,過宛,西擊大夏而臣之[23],遂都媯水北,為王庭。其餘小眾不能去者[24],保南山羌,號小月氏。

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數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蒲陶酒。城邑如大宛。其屬小大數百城,地方數千里,最為大國。臨媯水,有市,民商賈用車及船,行旁國或數千里[25]。以銀為錢,錢如其王面[26],王死輒更錢,效王面焉。畫革旁行以為書記[27]。其西則條枝[28],北有奄蔡、黎軒[29]。

條枝在安息西數千里,臨西海。暑濕。耕田,田稻。有大鳥,卵如甕。人眾甚多,往往有小君長,而安息役屬之[30],以為外國。國善眩[31]。安息長老傳聞條枝有弱水[32]、西王母,而未嘗見。

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餘里媯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與大宛同俗。無大(王)〔君〕長,往往城邑置小長。其兵弱,畏戰。善賈市[33]。及大月氏西徙,攻敗之,皆臣畜大夏[34]。大夏民多,可百餘萬。其都曰籃市城。有市,販賈諸物。其東南有身毒國[35]。

段意

寫張騫向漢武帝報告所了解到的西域各國的情況。他從區位、兵力、習俗、民情、物產、文化等方面具體介紹了大宛、烏孫、康居、奄蔡、黎軒、大月氏、小月氏、安息、條枝、大夏以及扜罙、于寘、樓蘭、姑師等國的概況。

注釋

  [1]而傳聞其旁大國五六:再加聽說附近還有五、六個大國的情況。

  [2]其俗土著:他們的習俗是定居。土著,據土地而定居,不隨遊牧而遷徙,後指世居本地的人,與「客籍」相對。

  [3]田:種植,屬於名詞活用為動詞。

  [4]蒲陶:即「葡萄」。

  [5]多善馬句:多良馬,馬出汗帶血,它們是天馬的遺種。《漢書·武帝紀》注引應劭曰:「大宛舊有天馬種,蹋石汗血,汗從前肩髆出,如血,號一日千里。」

  [6]烏孫:古民族名,古西域國名。初在敦煌、祁連間,漢元帝後元三年(前161)左右西遷至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帶,都赤谷城(今新疆阿克蘇河上源吉爾吉斯境內伊什提克一帶)。

  [7]扜罙(yu mi):古西域國名,又作「扜彌」、「寧彌」、「扜彌」,位於今新疆于田縣克里雅河以東(也有說在克里雅以北,或在今新疆策勤的)。

  [8]於窴(tian):又作「于闐」,古西域國名。都西城(一作西山城,在今新疆和田境內)。

  [9]鹽澤:古湖泊名,即今新疆羅布泊,因水含鹽質而得名。

  [10]河源:黃河源頭。

  [11]樓蘭、姑師邑有城郭:樓蘭、姑師市邑有內外城牆。樓蘭,古西域國鄯善的本名,王居扜泥城(今新疆若羌縣治卡克里克);姑師,古西域國車師的原名,在今新疆吐魯番西北雅爾湖城;城,內城牆;郭,外城牆。

  [12]隔漢道焉:中間隔着漢朝的道路。

  [13]行國,隨畜:游徙不定居,牛羊家畜跟着人(逐水草而居)。

  [14]控弦者:弓箭手。控,開弓。

  [15]故服匈奴句:本來服從匈奴統治,等到興盛起來,只取從屬匈奴的名義,不肯去向匈奴朝拜會盟。

  [16]大同俗:習俗非常相同。

  [17]羈事:服從侍奉。

  [18]奄蔡:西域古族名,古國名,又作「闔蘇」、「阿蘭」,約分布在今鹹海、裏海北部草原,從事遊牧。

  [19]蓋乃北海雲:大概就是所謂北海了罷。北海,有裏海、黑海二說。

  [20]媯(gui)水:烏滸河、阿姆河的古稱,源出興都庫什山脈北坡,流經今土庫曼和烏茲別克,注入鹹海。

  [21]安息:中東古國名,本波斯帝國一行省,在今伊朗高原東北部,都番兜域(今伊朗達姆甘)。

  [22]冒頓(modu):(?—前174),匈奴單于。

  [23]西擊大夏而臣之:向西擊敗大夏而統治其地方。

  [24]小眾:小部分。

  [25]行旁國或數千里:到別的國家去有時要走數千里遠。

  [26]錢如其王面:錢上鑄國王頭像。

  [27]畫革旁行以為書記:在皮革上書寫都是橫着向一邊寫過去的。

  [28]條枝:古西域國名,臨西海(今波斯灣),當在今伊拉克境內。

  [29]黎軒:習稱「大秦」,古西域國名,其地歷來眾說紛紜,一般認為在今埃及亞歷山大城。

  [30]役屬之:支配統治他們。

  [31]國善眩:國人善於變魔術。

  [32]弱水:古水名,傳浮力極小,有不勝芥或鴻毛之說。泛指西方極遠處,傳說西王母所居之瑤池即在其上。

  [33]善賈市:很會做生意。

  [34]臣畜:統治。

  [35]身(yuan)毒:古代印度的別譯。[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