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孔子世家定公立五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孔子世家定公立五年》

原文

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季桓子穿井得土缶[1],中若羊,問仲尼雲「得狗」。仲尼曰:「以丘所聞,羊也。丘聞之,木石之怪夔、罔閬[2],水之怪龍、罔象[3],土之怪墳羊[4]。」

吳伐越,墮會稽[5],得骨節專車[6]。吳使使問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於會稽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節專車,此為大矣。」吳客曰:「誰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足以綱紀天下,其守為神,社稷為公侯,皆屬於王者[7]。」客曰:「防風何守?」仲尼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8],為釐姓。在虞、夏、商為汪罔,於周為長翟,今謂之大人。」客曰:「人長几何?」仲尼曰:「僬僥氏三尺[9],短之至也。長者不過十之,數之極也。」於是吳客曰:「善哉聖人!」

桓子嬖臣曰仲梁懷[10],與陽虎有隙。陽虎欲逐懷,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懷益驕,陽虎執懷。桓子怒,陽虎因囚桓子,與盟而醉之[11]。陽虎由此益輕季氏。季氏亦僭於公室,陪臣執國政[12],是以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於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

定公八年,公山不狃不得意於季氏,因陽虎為亂,欲廢三桓之適[13],更立其庶孽陽虎素所善者,遂執季桓子。桓子詐之,得脫。定公九年,陽虎不勝,奔於齊。是時孔子年五十。

公山不狃以費畔季氏[15],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彌久[16],溫溫無所試[17],莫能己用,曰:「蓋周文、武起豐鎬而王,今費雖小,儻庶幾乎!」欲往。子路不說,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豈徒哉? 如用我,其為東周乎[18]!」然亦卒不行。

段意

孔子從不惑到知命之年的主要事跡。釋墳羊及防風氏之骨二事,可見孔子的博學多聞。當時魯國僭亂成風,故孔子不仕,而致力於教育。後公山不狃使人召孔子,孔子欲行又止,可見他當時的矛盾心情。

注釋

  [1]土缶(fou):大腹小口的陶器。

  [2]夔(kui):一足的怪獸。罔閬(wang liang):同「魍魎」,山精。

  [3]罔象:水怪。

  [4]墳羊:亦作「羵羊」,土怪。

  [5]墮會(kuai)稽:拆毀會稽城牆。

  [6]此句謂發掘到一個骨頭的枝節,就裝滿了一車。

  [7]此三句謂負責監守山川、按時祭祀的就叫住神,只守社稷的叫公侯,他們都歸王的統治。

  [8]此二句謂防風氏是汪罔部族的君主,監守封、禺之山(在浙江德清縣西南)的神。

  [9]僬僥(jiao yao):傳說中的侏儒。

  [10]嬖臣:寵信的家臣。

  [11]:同「釋」。

  [12]陪臣:臣之臣。

  [13]適:同「嫡」。

  [14]庶孽(nie):非正妻所生子。

  [15]費(bi):地名,在山東費縣西南。畔:通「叛」。

  [16]循道彌久:意謂懷抱遠大政治理想已久。

  [17]溫溫:默默不得志。

  [18]其為東周乎:也許能在東方重建周的制度吧。[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