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明法審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明法審令》

原文

明法審令[2],捐不急之官[3],廢公族疏遠者[4],以撫養戰鬥之士[5]。要在強兵,破馳說之言從橫者[6]。於是南平百越[7];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8]。及悼王死[9],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屍而伏之[10]。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並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11],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並中王屍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餘家[12]。

段意

寫吳起事楚的遭遇。吳起在楚悼王時頗受重用,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富國強兵,終於使楚國強盛起來。然楚悼王死後屍骨未寒,楚之宗室大臣即作亂,使吳起死於非命,而這些人最後也受到嚴懲。

注釋

  [1]楚悼王:熊疑,聲王之子。

  [2]明法審令:使法令清楚細密。明法,使法令清楚。審令,使法令細密。明法與審令互文見義。

  [3]捐不急之官:撤掉無關緊要的官員。

  [4]廢公族疏遠者:廢除與國君同一宗族卻關係疏遠的那些人的特權。

  [5]以撫養戰鬥之士:用節省下來的財物來撫慰戰士。

  [6]馳說:四處奔走遊說。

  [7]百越:又作百粵,春秋時越國的遺族,散居於今兩廣、閩浙一帶,因其部族眾多而以百越稱之。

  [8]故楚之貴戚:舊時已被廢除特權的貴族。

  [9]悼王死:楚悼王死及吳起被害,事在公元前381年。

  [10]走之王屍而伏之:跑向悼王停屍之地並伏在王屍上。

  [11]太子:名臧,即楚肅王。

  [12]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餘家:因射殺吳起而遭夷宗者有七十幾家。夷宗,又稱夷九族,指對從高祖到玄孫九代直系親族一概處死的一種酷刑。[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