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齊使田忌將而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齊使田忌將而往》

原文

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2]。魏將寵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矣[3]。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4],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5]: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6],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7]。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8],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9]。」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之[10]。孫子度其行[11],暮當至馬陵[12]。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13],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14]:「龐涓死於此樹之下。」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15]:「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16]。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17]。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18],曰:「遂成豎子之名[19]!」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20]。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21]。

段意

寫孫臏以減灶誘敵之計再破魏軍。韓國告急於齊,齊使田忌率軍襲魏。孫臏獻減灶誘敵之計,使魏將龐涓恃強輕敵孤軍追擊,而於馬陵道再敗魏軍,逼使龐涓自到而死。

注釋

  [1]後十三歲:齊魏桂陵之役在公元前353年,馬陵之役在公元前341年,馬陵之役上距桂陵之役為十三年。

  [2]直走大梁:直奔魏都大梁。

  [3]既已過而西:已越過魏國國界向西挺進。

  [4]三晉:韓、趙、魏三家分晉,故三晉指韓、趙、魏三國,此偏指魏國。

  [5]兵法:指《孫子兵法》。以下兩句《孫子兵法·軍爭》篇原文是:「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

  [6]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為追逐勝利連續急行軍至百里之外會使上將軍受到挫敗。趣,同「趨」。蹶,本意為顛仆,引申為挫敗。

  [7]軍半至:軍隊只有一半能到達目的地。

  [8]為十萬灶:壘可供十萬人吃飯的灶。即不是壘起十萬個灶,而是壘起平常夠十萬人吃飯那樣多的灶。

  [9]亡者過半:逃跑的士兵超過半數。

  [10]倍日並行:兩天的路程並作一日急行。

  [11]度其行:估計龐涓的行程。度(duo),揣測、估計。

  [12]馬陵:魏地,故址在今河北大名東南十里。

  [13]阻隘:阻塞險要之地。

  [14]斫大樹白而書之:削去大樹樹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寫字。

  [15]期:約定。

  [16]鑽火燭之:點火照着樹上的字。遠古之人鑽木取火,此沿舊稱曰點火為鑽火。

  [17]相失:彼此散亂失去聯繫。

  [18]自剄:刎剄自殺。

  [19]豎子:小子,對他人的蔑稱。

  [20]申:魏惠王的太子名,與龐涓同在軍中因而被俘,後死於齊國。

  [21]世傳其兵法:世上流傳着他的兵書。按:孫臏的兵書《孫臏兵法》早佚,直至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一號漢墓出土文物中,才發現了一批殘簡,共一萬一千餘字,經考證即失傳已久的《孫臏兵法》,1975年經整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