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孝武本紀第十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原名彘(zhi治),是景帝劉啟的第九個兒子,高帝劉邦的曾孫,是西漢強盛時期一位有雄才大略,又建立了文治武功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在內外政策上有許多新的變革。如尊儒學,興學校,選用各種人才;興修水利,發展經濟;打擊匈奴,擴大版圖,建立了大一統的漢帝國。為誇耀其功績,曾親登泰山,舉行封禪禮。晚年因連年用兵,對內大事興作,自己生活腐朽,削弱了統治力量。但在同時,他在思想上也有所悔悟,決心興利除弊。

《史記·孝武本紀》的內容不是漢武帝全面的生平傳記,只是側重記述了武帝追求長生不老,崇信方士,好神仙的種種荒誕行徑。武帝一生接近許多神巫和方士,如長陵女子神君、方士李少君、齊人少翁、欒大、公孫卿,聽信他們的謊言,為此還各處巡遊,枉費自己心力,也耗費了無數的人力和物力。武帝舉行過郊祀禮、明堂禮、封禪禮,都表示自己是上承天意,受命而王,使皇權神聖化,同時也含有求仙的目的。

關於本篇的作者問題需作說明。據《史記太史公自序》說:「漢興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內修法度,封禪,改正朔,易服色。作《今上本紀》第十二。」今上,等於說當今皇帝。可見司馬遷生前是寫過漢武帝的傳記。但司馬遷原作《今上本紀》早佚。今本《史記》題為《孝武本紀》,篇首節錄《景帝本紀》數十字,以下全取《史記·封禪書》有關武帝部分而寫成。篇末「太史公曰」也照抄《封禪書》。從敘述中稱呼武帝為「孝武皇帝」可知,本篇已非司馬遷原作,為後人所補無疑。

僅就本篇的思想傾向看,作者顯然是在譏刺漢武帝。開頭說:「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結束的一段又說:「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萊,終無有驗。」對武帝迷信鬼神和方士言神仙的荒唐行為作了無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評。但若聯繫《封禪書》及《史記》其他篇章看,司馬遷並不是完全否定武帝的封禪活動。司馬遷也主張封禪,他從受天人感應的思想出發,贊成象徵世道興隆的封禪,卻又反對迷信鬼神。

原文

孝武皇帝者,孝景中子也。母曰王太后。孝景四年[1],以皇子為膠東王。景七年,栗太子廢為臨江王,以膠東王為太子。孝景十六年崩,太子即位,為孝武皇帝。孝武皇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

元年[2],漢興已六十餘歲矣,天下乂安[3],薦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4]。而上鄉儒術[5],招賢良[6],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7],欲議古立明堂城南[8],以朝諸侯[9]。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未就[10]。會竇太后治黃老言[11],不好儒術,使人微得趙綰等奸利事[12],召案綰、臧,綰、臧自殺,諸所興為者皆廢。

後六年,竇太后崩。其明年[13],上徵文學之士公孫弘等。

明年[14],上初至雍[15],郊見五畤[16]。後常三歲一郊。是時上求神君[17],舍之上林中蹏氏觀[18]。神君者,長陵女子,以子死悲哀,故見神於先後宛若[19]。宛若祠之其室,民多往祠。平原君往祠[20],其後子孫以尊顯。及武帝即位,則厚禮置祠之內中,聞其言,不見其人云。

是時而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卻老方見上[21],上尊之。少君者,故深澤侯入以主方[22]。匿其年及所生長,常自謂七十,能使物,卻老[23]。其游以方遍諸侯。無妻子。人聞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饋遺之,常餘金錢帛衣食。人皆以為不治產業而饒給,又不知其何所人,愈信,爭事之。少君資好方[24],善為巧發奇中。嘗從武安侯飲[25],坐中有年九十餘老人,少君乃言與其大父游射處[26],老人為兒時從其大父行,識其處,一坐盡驚。少君見上,上有故銅器,問少君,少君曰:「此器齊桓公十年陳於柏寢[27]。」己而案其刻[28],果齊桓公器。一宮盡駭,以少君為神,數百歲人也。

少君言於上曰:「祠灶則致物[29],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30],食臣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於是天子始親祠灶,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而事化丹砂諸藥劑為黃金矣。

居久之,李少君病死。天子以為化去不死也[31],而使黃錘、史寬舒受其方[32]。求蓬萊安期生莫能得,而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相效,更言神事矣。

毫人薄誘忌奏祠泰一方[33],曰:「天神貴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34]。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東南郊,用太牢具,七日[35],為壇開八通之鬼道[36]。」於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長安東南郊,常奉祠如忌方。其後人有上書,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具祠神三一:天一,地一,泰一[37]」。天子許之,令太祝領祠之忌泰一壇上,如其方。後人復有上書,言「古者天子常以春秋解祠[38],祠黃帝用一梟破鏡[39];冥羊用羊[40];祠馬行用一青牡馬;泰一、皋山山君、地長用牛、武夷君用乾魚;陰陽使者以一牛」。令祠官領之如其方,而祠於忌泰一壇旁。

其後,天子苑有白鹿,以其皮為幣[41],以發瑞應,造白金焉[42]。

其明年[43],郊雍,獲一角獸,若麃然[44]。有司曰:「陛下肅祗郊祀,上帝報享,錫一角獸,蓋麟雲。」於是以薦五畤[45],畤加一牛以燎[46]。賜諸侯白金,以風符應合於天地[47]。

於是濟北王以為天子且封禪[48],乃上書獻泰山及其旁邑。天子受之,更以他縣償之。常山王有罪[49],遷,天子封其弟於真定,以續先王祀,而以常山為郡。然後五嶽皆在天子之郡。

其明年[50],齊人少翁以鬼神方見上。上有所幸王夫人[51],夫人卒,少翁以方術蓋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雲,天子自帷中望見焉。於是乃拜少翁為文成將軍,賞賜甚多,以客禮禮之。文成言曰:「上即欲與神通[52],宮室被服不象神,神物不至。」乃作畫雲氣車,及各以勝日駕車辟惡鬼[53]。又作甘泉宮,中為台室,畫天、地、泰一諸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居歲餘,其方益衰,神不至。乃為帛書以飯牛[54],詳弗知也,言此牛腹中有奇。殺而視之,得書,書言甚怪,天子疑之。 有識其手書,問之人,果偽書。於是誅文成將軍,而隱之。

其後則又作柏梁、銅柱、承露仙人掌之屬矣[55]。

文成死明年[56],天子病鼎湖甚[57],巫醫無所不致,不愈。游水髮根乃言曰[58]:「上郡有巫,病而鬼下之[59]。」上召置祠之甘泉。及病,使人問神君[60]。神君言曰:「天子毋憂病。病少愈,強與我會甘泉。」於是病癒,遂幸甘泉,病良已[61]。大赦天下,置壽宮神君[62],神君最貴者太一,其佐曰大禁、司命之屬,皆從之。非可得見。聞其音,與人言等。時去時來,來則風肅然也。居室帷中。時晝言[63],然常以夜。天子祓[64],然後入。因巫為主人,關飲食[65]。所欲者言行下[66]。又置壽宮、北宮,張羽旗,設供具,以禮神君。神君所言,上使人受書其言,命之曰「畫法」[67]。其所語,世俗之所知也,毋絕殊者,而天子獨喜。其事秘,世莫知也。

其後三年[68],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數[69]。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長星曰元光,三元以郊得一角獸曰元狩雲。

其明年冬[70],天子郊雍,議曰:「今上帝朕親郊,而后土毋祀,則禮不答也[71]。」有司與太史公、祠官寬舒等議:「天地牲角繭栗[72]。今陛下親祀后土,后土宜於澤中圜丘為五壇,壇一黃犢太牢具[73],已祠盡瘞[74],而從祠衣上黃[75]。」於是天子遂東,始立后土祠汾陰睢上[76],如寬舒等議。上親望拜,如上帝禮。禮畢,天子遂至滎陽而還。過��陽,下詔曰:「三代邈絕,遠矣難存,其以三十里地封周后為周子南君,以奉先王祀焉。」是歲,天子始巡郡縣,侵尋於泰山矣[77]。

其春,樂成侯上書言欒大[78]。欒大,膠東宮人[79],故嘗與文成將軍同師,已而為膠東王尚方[80]。而樂成侯姊為康王后,毋子。康王死,他姬子立為王。而康後有淫行,與王不相中[81],相危以法[82]。康後聞文成已死,而欲自媚於上,乃遣欒大因樂成侯求見言方。天子既誅文成,後悔恨其早死,惜其方不盡,及見欒大,大悅。大為人長美,言多方略,而敢為大言,處之不疑。大言曰:「臣嘗往來海中,見安期、羨門之屬。顧以為臣賤,不信臣。又以為康王諸侯耳,不足予方。臣數言康王,康王又不用臣。臣之師曰:『黃金可成,而河決可塞,不死之藥可得,仙人可致也。』臣恐效文成,則方士皆掩口,惡敢言方哉!」上曰:「文成食馬肝死耳。子誠能修其方,我何愛乎[83]!」大曰:「臣師非有求人,人者求之。陛下必欲致之,則貴其使者,令有親屬,以客禮待之,勿卑,使各佩其信印,乃可使通言於神人。神人尚肯邪不邪?致尊其使,然後可致也。」於是上使先驗小方。斗旗[84],旗自相觸擊[85]。

是時上方憂河決[86],而黃金不就[87],乃拜大為五利將軍。居月餘,得四金印,佩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天道將軍印。制詔御史:「昔禹疏九江,決四瀆。間者河溢皋陸,堤徭不息[88]。朕臨天下二十有八年,天若遺朕士而大通焉[89]。乾稱『蜚龍』,『鴻漸於般』,意庶幾與焉[90]。其以二千戶封地士將軍大為樂通侯。」賜列侯甲第,僮千人。乘輿斥車馬帷帳器物以充其家[91]。又以衛長公主妻之[92],齎金萬斤,更名其邑曰當利公主。天子親如五利之第。使者存問所給,連屬於道。 自大主將相以下[93],皆置酒其家,獻遺之。於是天子又刻玉印曰:「天道將軍」,使使衣羽衣,夜立白茅上,五利將軍亦衣羽衣,立白茅上受印,以示弗臣也。而佩「天道」者,且為天子道天神也[94]。於是五利常夜祠其家,欲以下神。神未至而百鬼集矣,然頗能使之。其後治裝行,東入海,求其師雲。大見數月,佩六印,貴振天下,而海上燕、齊之間,莫不扼腕而自言有禁方[95],能神仙矣。

其夏六月中[96],汾陰巫錦為民祠魏脽后土營旁,見地如鈎狀,掊視得鼎[97]。鼎大異於眾鼎,文鏤無款識[98],怪之,言吏。吏告河東太守勝,勝以聞。天子使使驗問巫錦得鼎無奸詐,乃以禮祠,迎鼎至甘泉,從行,上薦之[99]。至中山,晏溫,有黃雲蓋焉[100]。有麃過,上自射之,因以祭雲。至長安,公卿大夫皆議請尊寶鼎。天子曰:「間者河溢,歲數不登,故巡祭后土,祈為百姓育谷。今年豐廡未有報[101],鼎曷為出哉?」有司皆曰:「聞昔大帝興神鼎一,一者一統,天地萬物所系終也[102]。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也。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烹鬺上帝鬼神[103]。遭聖則興,遷於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伏而不見。《頌》雲『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不虞不驁,胡考之休[104]。今鼎至甘泉,光潤龍變[105],承休無疆[106]。合茲中山[107],有黃白雲降蓋,若獸為符[108],路弓乘矢[109],集獲壇下,報祠大饗[110]。惟受命而帝者心知其意而合德焉。鼎宜見於祖禰[111],藏於帝廷,以合明應。」制曰:「可」。

入海求蓬萊者[112],言蓬萊不遠,而不能至者,殆不見其氣。上乃遣望氣佐候其氣雲。

其秋,上幸雍,且郊。或曰「五帝,泰一之佐也,宜立泰一而上親郊之」。上疑未定。齊人公孫卿曰:「今年得寶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113],與黃帝時等。」卿有札書曰[114]:「黃帝得寶鼎,宛侯問於鬼臾區[115]。區對曰:『帝得寶鼎神策[116],是歲己酉朔旦冬至[117],得天之紀,終而復始。』於是黃帝迎日推策[118],後率二十歲得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黃帝仙登於天。」卿因所忠欲奏之[119]。所忠視其書不經,疑其妄書,謝曰:「寶鼎事已決矣,尚何以為!」卿因嬖人奏之[120]。上大說,召問卿。對曰:「受此書申功[121],申功已死。」上曰:「申功何人也?」卿曰:「申功,齊人也。與安期生通,受黃帝言,無書,獨有此鼎書。曰『漢興復當黃帝之時,漢之聖者在高祖之孫且曾孫也。寶鼎出而與神通,封禪。封禪七十二王,唯黃帝得上泰山封』。申功曰:『漢主亦當上封,上封則能仙登天矣。黃帝時萬諸侯,而神靈之封居七千[122]。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游,與神會。黃帝且戰且學仙。患百姓非其道,乃斷斬非鬼神者[123]。百餘歲然後得與神通[124]。黃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臾區號大鴻,死葬雍,故鴻冢是也。其後黃帝接萬靈明廷,明廷者,甘泉也。所謂寒門者,谷口也[125]。黃帝采首山銅[126],鑄鼎於荊山下[127]。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128]。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龍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龍鬍髯號[129],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於是天子曰:「嗟乎!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躧耳[130]。」乃拜卿為郎,東使候神於太室。

上遂郊雍,至隴西,西登空桐[131],幸甘泉。令祠官寬舒等具泰一祠壇,壇放薄忌泰一壇[132],壇三垓[133]。五帝壇環居其下,各如其方[134],黃帝西南,除八通鬼道[135]。泰一所用,如雍一畤物,而加醴棗脯之屬[136],殺一犛牛以為俎豆牢具[137]。而五帝獨有俎豆醴進。其下四方地,為餟食群神從者及北斗雲[138]。已祠,胙餘皆燎之[139]。其牛色白,鹿居其中[140],彘在鹿中,水而洎之。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141]。泰一祝宰則衣紫及繡。五帝各如其色。 日赤,月白。

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昧爽[142],天子始郊拜泰一。朝朝日[143],夕夕月,則揖;而見泰一如雍禮。其贊饗曰:「天始以寶鼎神策授皇帝,朔而又朔,終而復始,皇帝敬拜見焉。」而衣上黃。其祠列火滿壇,壇旁烹炊具。有司雲「祠上有光焉」。公卿言「皇帝始郊見泰一雲陽[144],有司奉瑄玉嘉牲薦饗[145]。是夜有美光,及晝,黃氣上屬天」。太史公、祠官寬舒等曰:「神靈之休,祐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立泰畤壇以明應[146]。令太祝領,秋及臘間祠。三歲天子一郊見。」

其秋[147],為伐南越,告禱泰一,以牡荊畫幡日月北斗登龍[148],以象天一三星,為泰一鋒,名曰「靈旗」[149]。為兵禱,則太史奉以指所伐國。而五利將軍使不敢入海,之泰山祠。上使人微隨驗,實無所見。五利妄言見其師。其方盡,多不讎[150]。上乃誅五利。

其冬,公孫卿候神河南,見仙人跡緱氏城上[151]。有物若雉,往來城上。天子親幸緱氏城視跡。問卿:「得毋效文成、五利乎?」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求之。其道非少寬假,神不來。言神事,事如迂誕,積以歲乃可致。」於是郡國各除道[152],繕治宮觀名山神祠所,以望幸矣。

其年,既滅南越。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見[153]。上善之,下公卿議,曰:「民間祠尚有鼓舞之樂,今郊祠而無樂,豈稱乎[154]?」公卿曰:「古者祀天地皆有樂,而神祇可得而禮。」或曰:「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於是塞南越[155],禱祠泰一、后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156]。

段意

記漢武帝前期敬祀鬼神,尊禮神巫、方士的情況。武帝先後被長陵女子神君、李少君、謬忌、少翁、上郡巫、奕大、汾陰巫錦、齊人公孫卿等八人欺騙過。

注釋

[1]孝景四年:即公元前153年。 [2]元年:指漢武帝即皇位的建元元年,即公元前140年。 [3]乂(yi)安:亦作「艾安」,太平無事。 [4]薦紳之屬:指朝廷大臣。封禪: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典禮。登泰山築壇祭天曰「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曰「禪」。改正度:改革正朔(即改曆法)與改法度(制禮)。 [5]鄉:一作「向」,傾向,提倡。儒術:指儒家學說。 [6]招賢良:招納賢良文學之士。賢良:賢良文學的簡稱,為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7]趙綰(wan)、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趙綰、王臧等人因長於文獻經典而做到公卿。趙為御史大夫,位在國家「三公」之一;王為郎中令,位在九卿之一。文學:此指文獻經典。 [8]立明堂:當時儒生鼓吹的禮制之一。什麼是明堂,說法不一:有說是明政教之堂,以朝諸侯;有說是天子的太廟,以重祭祀等。城南:長安城南。 [9]以朝諸侯:以接受諸侯朝見。 [10]草:草擬。巡狩:亦作「巡守」。古時皇帝五年一巡守,視察諸侯所守的地方。 [11]竇太后:孝景帝的母親,武帝的祖母。黃老之言:指道家學說。道家以黃帝、老子為祖。漢初的黃老思想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 [12]微得:指微伺得。微伺,暗中察訪。趙綰、王臧支持武帝向竇太后奪權,奏請武帝親政,毋奏事東宮。竇太后藉口趙、王貪贓枉法,下獄迫其自殺。武帝時期第一次尊儒活動失敗,這是當時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件。[13]其明年: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 [14]明年:元光二年。 [15]雍:地名,在今陝西鳳翔南。 [16]郊見五畤(zhi):祭天時見到五處帝王祭五天帝的固定處所。郊:祭天。畤:古代帝王祭天地的處所。[17]神君:對神靈的敬稱。 [18]舍:此指祀奉。上林:苑名。地在今陝西長安、周至、林縣界。 [19]見神:顯現神靈。先後:兄弟的妻子,俗稱妯娌。宛若:妯娌的名字。 [20]平原君:武帝外祖母王臧兒。 [21]祠灶:敬灶神。谷道:不火食。卻老方:避老方,即長生不老之術。 [22]深澤侯:姓趙,景帝時絕封。人以主方:進納(於天子),使掌方伎。 [23]使物:驅使鬼物。 [24]資好方:憑藉好的方術。 [25]武安侯:武帝舅田蚡。 [26]大父:祖父。 [27]柏寢:台名。 [28]案其刻:查核銅器上的刻字。 [29]致物招致鬼神。 [30]安期生:琅邪人,賣藥東海邊,時人以為仙,皆言其千歲。 [31]化:仙化,即屍解。 [32]黃錘、史寬舒:二人姓名,皆方士。 [33]亳:通「薄」,縣名,舊治在今山東曹縣東南。薄誘忌:一說即亳人謬忌。奏祠泰一方:上奏祭祀泰一神。泰一,又寫作:「太一」,北極神之別名。 [34]佐:輔佐,指配祭。五帝:五天帝,即青帝靈威仰,赤帝赤熛怒,白帝白招矩,黑帝葉光紀,黃帝含樞紐。 [35]七日:連祭七日。 [36]為壇開八通之鬼道:建祭壇,開闢八條鬼物的通道。 [37]天一:天神。地一:地神。 [38]解祠:祓除不祥之祭。 [39]梟:食母的惡鳥。破鏡:食父的惡獸。用惡鳥惡獸祭祀黃帝,令天下人獵捕它們使其絕種。 [40]冥羊:神名。下文馬行、皋山山君、地長、武夷君、陰陽使者,皆神名。 [41]以其皮為幣,以白鹿鹿皮方尺為貨幣,直金一斤。據《漢書·食貨志》。 [42]造白金:鑄造白金三品。白金以銀錫雜鑄成。詳見《史記·平準書》。 [43]其明年: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 [44]麃(biao):鹿屬,形似,牛尾一角。 [45]薦:祭。 [46]燎:焚。 [47]風:通「諷」,教,曉告。 [48]濟北王:劉胡。且封禪:將要封禪。 [49]常山王:劉舜。 [50]其明年:約在元狩二年(前121年)。 [51]王夫人:漢武帝寵姬,趙人,齊王劉閎之母。 [52]即欲:如欲。 [53]勝日:五行相剋之日。 [54]飯牛:讓牛吞下。 [55]柏梁:台名,元鼎二年(前115年)建於建章宮。《三輔故事》云:「建章宮承露盤高三十丈,大七圍,以銅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飲之。」[56]文成死明年:即少翁被誅的次年,元狩五年(前118年)。 [57]鼎湖:行宮名,因建於鼎湖而得名。鼎湖在今河南靈寶縣西南荊山腳下,傳說黃帝采首陽山之銅鑄鼎於湖,曰鼎湖。 [58]游水髮根:游水複姓,髮根其名。 [59]病而鬼下之:(上郡之巫)曾經生病,而鬼降下(依附)到他的身上,(所以成為巫)。 [60]神君:指病巫之神。 [61]病良已:病果然好了。 [62]置壽宮神君:即置神君於壽宮。壽宮:奉神之宮。 [63]時:偶然。這句說,偶然白天講話,經常在夜間說話。 [64]祓(fu):古代迷信習俗,為除災去邪而舉行儀式。這句說,天子(先)舉行祓祭,然後才可進入室中。 [65]「因巫為主人」二句:以巫師為主人,(請他)關照神君的飲食。 [66]所欲者言行下:指神君所想要說和做的下傳於巫,即由巫來說和做。 [67]畫法:有符圖的法語。 [68]其後三年:指元狩六年(前117年)。 [69]「有司」兩句:有關官員建議年號應該用天降的祥瑞相應來命名,不應用一年二年的稱呼。元,指紀元,歷史上紀年的起算年代。古代有年數無年號。文帝即位十六年,詔更以明年為元年;武帝即位改元,起初以「一元」、「二元」、「三元」、等為稱。至此,追改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等名,才有了正式的年號。 [70]其明年:元鼎四年(前113年)。 [71]「議曰」三句:(武帝)提議說:「我親祭上帝,而不祭地,於禮不周全。」后土:指土地神。答:相對,相等。 [72]天地牲角繭栗:祭祀天地的牲要用角還如繭如栗的小牛犢。角繭栗:指小牛犢。 [73]壇一黃犢太牢具:其中一個壇要用小黃牛和羊、豬三牲供奉。 [74]已祠盡瘞(yi):祭祀後全埋掉,令后土歆享。瘞:埋葬。 [75]從祠衣上黃:陪祭的人必須穿黃色的衣服。上:通「尚」,提倡,崇尚。 [76]汾陰脽(shui)上:地名:在汾水南黃河岸邊,即脽丘,在今山西萬榮縣境內。 [77]侵尋於泰山:漸近於泰山了,意謂漢武帝將要封禪了。 [78]樂成侯:姓丁名義。 [79]膠東宮人:指奕大為膠東康王劉寄的宮人。 [80]尚方:指奕大為尚方吏。尚方:專為宮廷製造器具的官署。 [81]不相中:不相和睦。 [82]相危以法:以法互相危害。 [83]愛:吝嗇;愛惜。此句意思說,我怎麼會不重用你呢! [84]斗旗:使棋子相鬥。旗,即棋。 [85]旗自相觸擊:棋子互相碰擊。 [86]河決:黃河決口。 [87]黃金不就:指方士用丹砂鉛錫煉黃金不成。 [88]「間者」二句:從前河水泛溢,淹沒了河岸(皋)及岸邊陸地,為築河堤而徵發的繇役不止。 [89]遺朕士:送我士(奕大)。大通:指通曉天意。 [90]「乾稱」三句:《周易·乾卦》所說「飛龍在天」,《漸卦》所說「鴻漸於般」,差不多說的就是今天的君臣相遇吧!漢武帝贊奕大如飛龍在天,如鴻鳥之進於阜堆,一舉千里。漸,進。般,水邊高崗。 [91]乘輿斥車馬:以乘輿代車馬。乘輿,皇帝專用的人力輦車,武帝賜奕大,充作車馬。斥,充。 [92]衛長公主:衛皇后的長女。 [93]大主:大長公主,此指漢武帝之姑,竇太后之女。 [94]道天神:引薦天神。道,通「導」。[95]扼腕:握持手腕,表示奮激。 [96]其夏:指元鼎元年(前116年)夏。魏脽:即汾陰脽丘,古屬魏地,故名。 [97]掊視:扒開泥土察看。 [98]文鏤無款識:鼎上只有刻紋,沒有款識。鏤,刻。鼎上文字,陰文曰款,陽文曰識。 [99]上薦之:漢武帝將鼎進獻給上帝和祖先。薦,進獻。[100]「至中山」三句:走到中山時,天氣晴朗,上有黃雲覆蓋。中山:在今陝西淳化縣西北。晏溫:古陝北土語,指天氣晴朗,風和日麗。 [101]豐廡未有報:豐收尚未報祭天地。 [102]「有司」三句:官員都說:「聽說從前伏羲氏造寶鼎一個,一表示一統,維繫宇宙萬物的終始。太帝,太昊伏羲氏。神鼎,寶鼎的美稱。 [103]皆嘗烹鬺上帝鬼神:都曾烹煮牲牢而祭祀上帝鬼神。鬺(shang):指煮牲牢以祭祀。 [104]「《頌》雲」五句:引自《周頌·絲衣》。意謂周祭典之官在祭禮前,從堂上而到庭階,從牲羊到牲牛,檢視清潔而到大中鼎和小鼎。祭祀時不太胡鬧、不太驕傲,這便是大壽考的喜兆!絲衣,祭服。徂,往。基,門檻。鼐(nai),大鼎。鼒(zi),小鼎。虞,大言,喧譁。驁,傲慢。胡考,壽考。休,喜慶。 [105]光潤龍變:煥發光彩,空中出現龍形的雲氣變化。[106]承休無疆:(象徵着大漢)承受無邊的休美。休,美善。 [107]合茲中山:與此中山所見的雲氣相合。 [108]若獸為符:雲氣象獸為符應。 [109]路弓乘矢:大弓和四枝箭。路弓,大弓。乘矢,四枝箭。[110]報祠大饗:用大享酒禮祭祀,回報天地。 [111]祖禰:祖考之廟。 [112]蓬萊:傳說渤海中的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之一。 [113]其冬辛巳朔旦冬至:(得寶鼎的時間是在)冬月元旦值辛巳日,而元旦日的破曉時間又值冬至。 [114]札書:薄小的木簡書。 [115]宛侯:不詳。《封禪書》作「宛胸」,則是漢縣名,在今山東荷澤縣西南。鬼臾區:黃帝時人。 [116]神策:卜筮所用之蓍草。 [117]「是歲」三句:這年是己酉年元旦冬至,得到上天賜給的紀年方法,結束了又開始。 [118]迎日推策:用蓍草預推日曆。迎日,預推日月的朔望。策,占卜用的蓍草。 [119]因所忠:通過漢武帝的侍臣。 [120]嬖人:(皇帝)寵幸的人。 [121]申功:即魯大儒申公,事詳《史記·儒林列傳》。 [122]神靈之封居七千:黃帝諸侯有七千成仙,其神靈享受山川之封。 [123]斷斬非鬼神者:斬殺不信鬼神者。 [124]百餘歲然後得與神通:百餘年後才能與神相通。公孫卿暗示武帝欲登仙,也要像黃帝那樣等百餘年。此為方士愚弄武帝而自保的謊言。 [125]寒門:即谷口,為中山之谷口,距甘泉八十里。 [126]首山:又名首陽山,在今山西永濟縣南。 [127]荊山:在今河南靈寶縣南。 [128]鬍髯(ran):項下垂肉上的龍鬚。胡,項下垂肉。髯,須。[129]號:呼叫。 [130](xi):同「屣」,鞋。 [131]空桐:山名,在今甘肅平涼縣西。 [132]放:同「仿」,仿照。 [133]壇三垓:壇三級階,即三重。垓,重。 [134]各如其方:(五帝)各自在其方位上。 [135]除八通鬼道:開闢八條通鬼道。 [136]加醴棗脯之屬:外加醴酒、棗、干肉等物。 [137]以為俎豆牢:把(殺掉的氂牛)用俎豆裝作祭品。俎,置肉的幾。豆,盛干肉一類食物的器皿。具:供設。 [138]為食群神從者及北斗云:祭座一個接一個地祭祀群神及北斗。(chuo綽),連綴而祭。 [139]胙餘皆燎之:剩下的祭肉都用火燒化。胙,祭肉。 [140]「鹿居」三句:將鹿置於白色的牛中,又將豬置鹿中,用玄酒參以肉汁。水,玄酒。洎(ji),肉汁。 [141]祭月以羊彘特:用一頭羊(或)豬祭月。特:一牲叫特。 [142]昧爽:天未明之時。 [143]「朝朝日」三句:早晨拜日,傍晚拜月,用拱手禮。朝(chao)日:古代帝王祭日之禮。夕月:古代帝王祭月之禮。 [144]雲陽:宮名,在今陝西淳化縣西北。其處有通天台,即黃帝以來祭天之處。 [145]瑄玉:璧大六寸的玉。嘉牲:祭天的五歲牛。 [146]光域:祠上之光所照的光圈範圍。明應:立祭天之所表明吉祥的應驗。 [147]其秋:指元鼎五年(前112年)之秋。 [148]「以牡荊」句:用雄荊作杆,在幡上畫日、月、北斗登龍之形。荊,落葉灌木。 [149]「以象天一三星」三句:以象徵天一神的三顆星,樹泰一壇上,名叫「靈旗」。 [150]多不售:指奕大的方術多不應驗。 [151]緱氏:縣名,在今河南偃師縣南。 [152]除道:修路。 [153]嬖臣:寵臣。 [154]豈稱乎:(這)難道合宜嗎? [155]塞南越:以南越為塞,即滅了南越。 [156]箜篌:樂器名。

原文

   其來年冬[1],上議曰:「古者先振兵澤旅[2],然後封禪。」乃遂北巡朔方[3],勒兵十餘萬[4]。還祭黃帝冢橋山[5],澤兵須如[6]。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既至甘泉,為且用事泰山,先類祠泰一[7]。

自得寶鼎,上與公卿諸生議封禪。封禪用希曠絕,莫知其儀禮,而群儒采封禪《尚書》、《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8]。齊人丁公年九十餘,曰:「封者,合不死之名也。秦皇帝不得上封。陛下必欲上,稍上即無風雨,遂上封矣。」上於是乃令諸儒習射牛,草封禪儀[9]。數年,至且行[10]。天子既聞公孫卿及方士之言,黃帝以上封禪[11],皆致怪物與神通[12],欲放黃帝以嘗接神仙人蓬萊士[13],高世比德於九皇[14],而頗采儒術以文之[15]。群儒既以不能辯明封禪事,又牽拘於《詩》、《書》古文而不敢騁[16]。上為封祠器示群儒,群儒或曰:「不與古同」,徐偃又曰「太常諸生行禮不如魯善[17]」。周霸屬圖封事[18]。於是上絀偃、霸,盡罷諸儒弗用。

三月[19],遂東幸緱氏,禮登中嶽太室[20]。從官在山下聞若有言「萬歲」雲。問上,上不言;問下,下不言[21]。於是以三百戶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東上泰山,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顛。

上遂東巡海上,行禮祠八神[22]。齊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萬數,然無驗者。乃益發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數千人求蓬萊神人。公孫卿持節常先行候名山[23],至東萊,言夜見一人,長數丈,就之則不見,見其跡甚大,類禽獸雲。群臣有言見一老父牽狗,言「吾欲見巨公[24]」,已忽不見。上既見大跡,未信;及群臣有言老父,則大以為仙人也。宿留海上,與方士傳車及間使求仙人以千數[25]。

四月,還至奉高[26]。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人殊,不經[27],難施行。天子至梁父,禮祠地主。乙卯[28],令侍中儒者皮弁薦紳[29],射牛行事。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泰一之禮。封廣丈二尺[30],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31],書秘[32]。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33],亦有封,其事皆禁。明日,下陰道[34]。丙辰[35],禪泰山下阯東北肅然山,如祭后土禮。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36]。五色土益雜封[37]。縱遠方奇獸蜚禽及白雉諸物,頗以加祠[38]。兕旄牛犀象之屬弗用。皆至泰山然後去。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起封中。

天子從封禪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於是制詔御史:「朕以眇眇之身承至尊,兢兢焉懼弗任。維德菲薄,不明於禮樂。修祀泰一,若有象景光,屑如有望[39],依依震於怪物,欲止不敢,遂登封泰山,至於梁父,而後禪肅然。自新,嘉與士大夫更始[40],賜民百戶牛一酒十石,加年八十孤寡布帛二匹。復博、奉高、蛇丘、歷城,毋出今年租稅[41]。其赦天下,如乙卯赦令[42]。行所過毋有復作[43]。事在二年前,皆勿聽治。」又下詔曰:「古者天子五載一巡狩,用事泰山,諸侯有朝宿地[44]。其令諸侯各治邸泰山下。」

天子既已封禪泰山,既無風雨災,而方士更言蓬萊諸神山若將可得,於是上欣然庶幾遇之[45],乃復東至海上望,冀遇蓬萊焉。奉車子侯暴病,一日死,上乃遂去,並海上[46],北至碣石,巡自遼西,歷北邊至九原。五月,返至甘泉。有司言寶鼎出為元鼎,以今年為元封元年。

其秋,有星弗於東井[47]。後十餘日,有星茀於三能[48]。望氣王朔言[49]:「候獨見其星出如瓠[50],食頃復入焉。」有司言曰:「陛下建漢家封禪,天其報德星雲。」

其來年冬[51],郊雍五帝,還,拜祝祠泰一[52]。贊饗曰[53]:「德星昭衍[54],厥維休祥。壽星仍出,淵耀光明。信星昭見[55],皇帝敬拜泰祝之饗。」

其春[56],公孫卿言見神人東萊山,若雲「見天子[57]」。天子於是幸緱氏城,拜卿為中大夫。遂至東萊,宿留之數日,毋所見,見大人跡。復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藥以千數。是歲旱。於是天子既出毋名[58],乃禱萬里沙[59],過祠泰山。還至瓠子,自臨塞決河。留二日,沉祠而去[60]。使二卿將卒塞決河。河徙二渠,復禹之故跡焉。

段意

記漢武帝登泰山封禪的盛況。

注釋

[1]其來年冬:即元鼎六年(前111年)的冬天。 [2]振兵澤旅:先發揚兵威而後解甲。振兵,振揚兵威。澤旅:即釋旅,解散軍隊,即偃武修文,以示太平。澤,古「釋」字。 [3]朔方:地名。漢元朔二年以河南地為朔方郡,在今內蒙自治區境內。 [4]勒:統率。 [5]橋山:在今陝西黃陵縣西北,山上有黃帝冢。 [6]須如:地名。 [7]「為且」二句:為了將要在泰山封禪,先(在甘泉)類祭泰一神。類,祭天的一種禮儀名。 [8]「群儒」句:諸儒從《尚書》、《周官》、《王制》等書中採摭望祀、射牛等禮節和儀式,作為封禪的參照。望祀,遙祭山川。射牛,天子舉行禘郊大典,親射牲牛,表示親祭。 [9]草封禪儀:草擬封禪的禮儀。 [10]數年,至且行:經過數年準備,到了將要向泰山進發時。 [11]以上:指黃帝以前的九皇。[12]致:招引,引來。 [13]放:仿效。接:接待。 [14]高世:盛世。九皇:《漢書》引韋昭註:「上古有人皇者九人。」 [15]文:掩飾。 [16]騁:恣意發揮。 [17]徐偃:博士姓名。不如魯善:不如叫魯人來得好。[18]周霸:當時一個儒生的姓名。屬:會合。會合諸儒圖封事。圖封事:計劃封禪的事儀。 [19]三月: 指元封元年(前110年)的三月。 [20]中嶽太室:即河南嵩山。山上有太室、少室之石室,故名之。 [21]「問上」二句:問皇上,皇上不答;問臣下,臣下也不答。」 [22]八神:據《漢書·郊祀志》為天主、地主、兵主、陰主、陽主、月主、日主、四時主等八神。 [23]候:探察。 [24]巨公:指漢武帝。 [25]傳(zhuan)車:古代驛站的專用車輛。 [26]奉高:即泰山。 [27]不經:不合常理。 [28]乙卯:4月20日。 [29]皮弁:(戴上)白鹿皮做的帽子。薦紳:即搢紳,插笏版於大帶與革帶之間。 [30]封:祭壇。 [31]玉牒書:古封禪文寫在玉制的小簡上,故稱。牒,小簡。 [32]書秘:書寫的內容保密。 [33]奉車子侯:奉車都尉霍子侯。奉車,即奉車都尉,官名,掌御乘輿馬。子侯,漢時大將霍去病之子。 [34]陰道:指泰山北坡之道。 [35]丙辰:4月21日。 [36]「江、淮間」句:用江、淮間產的一種有三棱脊的茅為神的席墊子。藉,草墊。 [37]五色土益雜封:五色土摻雜一起祭祀。 [38]「縱遠方」二句:廣用遠方奇獸飛禽及白雉等物,以很豐富的(祭品)祭祀。 [39]屑:光屑,閃閃的光亮。 [40]自新,自此更新。嘉:嘉勉。更始:重新開始。 [41]「復博」句:免除博縣、奉高縣、蛇丘縣、歷城縣今年的租賦。 [42]乙卯赦令:乙卯,元朔三年。此年三月詔赦天下,詔曰:「以百姓之未洽於教化,朕嘉與士大夫日新厥業,祗而不解。其赦天下。」 [43]行所過毋有復作:天子走過的地方不再徵發徭役。 [44]朝宿地:朝見天子的住宿之地。指在泰山建諸侯邸。 [45]庶幾遇之:希望僥倖遇見神仙。 [46]並海上:沿海北山。 [47]茀(fu):《漢書·郊祀志》作「孛」(bei),彗星。有星茀於東井:有彗星出現在秦分野的東井。東井,即井宿。 [48]三能: 即三公,三公星。 [49]望氣:指主管天象的人。 [50]候:觀察(天象)。其星:指德星。瓠:瓠瓜。 [51]其來年冬:指元封二年(前109年)冬。 [52]拜祝祠泰一:對泰一神拜而祭祀,再加祝辭。 [53]贊饗:祭饗的祝辭。 [54]昭衍:光照無際。衍,普遍。 [55]信星:即土星。 [56]其春:指元封二年(前109年)春。 [57]「若雲」句:(仙人)好像說:「(我要)見天子。」 [58]天子既出無名:指漢武帝聽信公孫卿謊言東巡東萊山欲見仙人,其理不正,故云「既出無名」。 [59]萬里沙:神祠名,在東萊曲城縣。 [60]沉祠而去:(武帝在孤子口)沉白馬祭河神而離開。事詳《河渠書》。

== 原文 ==  

是時既滅南越,越人勇之乃言[1]:「越人俗信鬼,而其祠皆見鬼,數有效。昔東甌王敬鬼,壽至百六十歲。後世謾怠,故衰耗。」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無壇,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雞卜[2]。上信之,越祠雞卜始用焉。

公孫卿曰:「仙人可見,而上往常遽[3],以故不見。今陛下可為觀[4].如緱氏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且仙人好樓居。」於是上令長安則作蜚廉桂觀,甘泉則作益延壽觀,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台[5],置祠具其下,將招來神仙之屬。於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廣諸宮室。夏,有芝生殿防內中[6]。天子為塞河,興通天台,若有光雲,乃下詔曰:「甘泉防生芝九莖,赦天下,毋有復作。」

其明年[7],伐朝鮮。夏,旱。公孫卿曰:「黃帝時封則天旱,乾封三年[8]。」上乃下詔曰:「天旱,意乾封乎?其令天下尊祠靈星焉[9]。」

其明年[10],上郊雍,通回中道[11],巡之。春,至鳴澤[12],從西河歸。

其明年冬[13],上巡南郡,至江陵而東。登禮潛之天柱山[14],號曰南嶽。浮江,自尋陽出樅陽[15],過彭蠡[16],祀其名山川。北至琅邪,並海上。四月中,至奉高修封焉。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阯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17]。明堂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圜宮垣,為復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命曰崑崙[18],天子從之人,以拜祠上帝焉。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19],如帶圖。及五年修封,則祠泰一、五帝於明堂上坐,令高皇帝祠坐對之。祠后土於下房,以二十太牢。天子從崑崙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禮。禮畢,燎堂下。而上又上泰山,有秘祠其顛[20]。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黃帝並赤帝,而有司侍祠焉。泰山上舉火,下悉應之。

其後二歲[21],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歷者以本統。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毋修封禪。其贊饗曰:「天增授皇帝泰元神策[22],周而復始。皇帝敬拜泰一。」東至海上,考人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驗,然益遣,冀遇之。

十一月乙酉,柏梁災[23]。十二月甲午朔,上親禪高里[24],祠后土。臨渤海,將以望祠蓬萊之屬,冀至殊庭焉[25]。

上還,以柏梁災故,朝受計甘泉[26]。公孫卿曰:「黃帝就青靈台,十二日燒,黃帝乃治明庭。明庭,甘泉也。」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其後天子又朝諸侯甘泉,甘泉作諸侯邸。勇之乃曰:「越俗有火災,復起屋必以大,用勝服之[27]。」於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前殿度高未央。其東則鳳闕,高二十餘丈。其西則唐中,數十里虎圈。其北治大池,漸台高二十餘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其南有玉堂、璧門、大鳥之屬。 乃立神明台、井幹樓,度五十餘丈,輦道相屬焉。

夏,漢改歷,以正月為歲首,而色上黃,官名更印章以五字[28],因為太初元年。是歲,西伐大宛。蝗大起。丁夫人、雒陽虞初等以方祠詛匈奴、大宛焉[29]。

其明年[30],有司言雍五畤無牢熟具[31],芬芳不備。乃命祠官進畤犢牢具,五色食所勝,而以木禺馬代駒焉[32]。獨五帝用駒。行親郊用駒,及諸名山川用駒者,悉以木禺馬代。行過,乃用駒。他禮如故。

其明年[33],東巡海上,考神仙之屬,未有驗者。方士有言「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34],以候神人於執期[35],命曰迎年[36]」。上許作之如方,名曰明年。上親禮祠上帝,衣上黃焉。

  公玉帶曰:「黃帝時雖封泰山,然風后、封巨、岐伯令黃帝封東泰山、禪凡山,合符[37],然後不死焉。」天子既令設祠具,至東泰山,東泰山卑小,不稱其聲,乃令祠官禮之,而不封禪焉。其後令帶奉祠候神物。夏,遂還泰山,修五年之禮如前,而加禪祠石閭。石閭者,在泰山下阯南方,方士多言此仙人之閭也,故上親禪焉。

其後五年[38],復至泰山修封,還過祭常山。

段意

記漢武帝晚年封禪及欲遇仙人的幻想。

注釋

[1]勇之:越地人名。 [2]雞卜:《正義》曰:「雞卜法用雞一,狗一,生。祝願訖,即殺雞狗煮熟。又祭,獨取雞兩眼,骨上自有孔裂,似人物形則吉,不足則凶。 [3]遽:匆忙。 [4]為觀:設立一個道觀。 [5]通天台:建於甘泉宮,去長安二百里。 [6]夏:指元封二年夏。芝生殿防內中:即生芝草九莖於殿房中。 [7]其明年:指元封二年。 [8]乾封三年:此為公孫卿謊言,說黃帝封泰山,大早三年,為的是烘乾封土。 [9]靈星:又名天田星,即龍星,主稼穡。漢高祖時,令天下立靈星祠。 [10]其明年:據《漢書·武帝紀》「行幸雍,通回中道」是在元封四年,即公元前107年。 [11]回中:行宮名,在今寧夏固原縣境。 [12]鳴澤:澤名,在今河北涿縣西。 [13]其明年冬:指元封五年(前106年)冬。 [14]潛:縣名,即今安徽潛山縣。天柱山在縣西北。 [15]尋陽:縣名,西漢屬廬江郡,治所在今湖北廣濟縣東北、黃梅縣西南。樅陽:縣名,在今安徽桐城縣東南。 [16]彭蠡:湖名,又名鄱陽湖,在今江西省。 [17]公玉帶:《索隱》:「公玉,姓,帶,名。」 [18]崑崙:泰山明堂復道仿崑崙山建造,故以崑崙為名。 [19]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集解》徐廣曰:「在元封二年秋。」奉高:縣名,在今山東泰安縣東北。汶上:汶河邊。 [20]秘祠其顛:在最高峰上舉行秘密祭祀。 [21]其後二歲:指元封七年(前104年),是年改歷,即太初元年。 [22]泰元神策:指太初曆。 [23]十一月乙酉:即十一月二十二日。柏梁災:柏梁台失火,台建於元鼎二年。 [24]高里:山名,在山東泰安縣境。 [25]冀至殊庭:希望能到神仙洞庭。 [26]受計:接受郡國朝見上計簿。 [27]用勝服之:以大勝小,壓制火災。 [28]官名更印章以五字:漢為土德,土數五,故官印以五字為數,如丞相章為「丞相之印章」五字。 [29]以方祠詛匈奴、大宛:以方術詛咒匈奴、大宛。 [30]其明年:太初二年(前103年)。 [31]無牢熟:不是熟的犧牲品。 [32]「五色食所勝」二句:按五帝方位的本色進獻所能克勝的色牲,如水勝火,祭黑帝(水)就用赤色(火)犧牲;而以木製的偶馬代替駒馬作犧牲。 [33]其明年:太初三年(前102年)。 [34]五城十二樓:傳說仙人所居住的崑崙玄圃為如此規模,今欲招致神仙,就應仿造這樣的宮觀。 [35]執期:地名。 [36]迎年:與下文的「明年」,均為候神的殿名。迎年,若言祈年。 [37]風后:相傳為黃帝相。風鉅:黃帝師。岐伯:黃帝太醫。東泰山:及下文凡山,均在今山東臨朐縣境。 [38]其後五年:天漢三年(前98年)。

== 原文 ==  

今天子所興祠[1],泰一、后土,三年親郊祠[2],建漢家封禪,五年一修封。薄忌泰一及三一、冥羊、馬行、赤星,五,寬舒之祠官以歲時致禮[3]。凡六祠[4],皆太祝領之。至如八神諸神,明年、凡山他名祠,行過則祀[5],去則已。方士所興祠,各自主,其人終則已,祠官弗主。他祠皆如其故。今上封禪,其後十二歲而還,遍於五嶽、四瀆矣[6]。而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萊,終無有驗。而公孫卿之候神者,猶以大人跡為解,無其效。天子益怠厭方土之怪迂語矣,然終羈縻弗絕,冀遇其真。自此之後,方士言祠神者彌眾,然其效可睹矣[7]。

段意

總括方士言神仙之無效驗,批評漢武帝對求仙的願望不斷絕。

注釋

[1]所興祠:所建立的神祀。 [2]三年親郊祠:三年中天子親自祭一次。 [3]「薄忌」句:薄忌所建太一,以及三一、冥羊、馬行、赤星五處神祠,由祠官寬舒每年致祭。 [4]凡六祠:共有六處神祠,即五祠之外,加上太一后土祠。 [5]行過則祀:天子巡幸經過時才祭祀,天子走後不祭。 [6]遍於五嶽、四瀆:(十二年中)五嶽、四瀆普遍建立神祠祭祀。五嶽:即嵩山(中嶽)、泰山(東嶽)、華山(西嶽)、衡山(南嶽)、恆山(北嶽)。四瀆:即江、河、淮、濟。此四水皆獨流入海。 [7]其效可睹:猶今人說,其事已可知了。 表示不相信的一種婉辭。

== 原文 ==  

太史公曰:余從巡祭天地諸神名山川而封禪焉。入壽宮侍祠神語[1],究觀方士祠官之言[2],於是退而論次自古以來用事於鬼神者[3],具見其表里[4]。後有君子,得以覽焉。至若俎豆珪幣之詳[5],獻酬之禮,則有司存焉。

段意

此為贊語,司馬遷發表對封禪的評論。

注釋

[1]入壽宮侍祠神語:進入壽宮侍候皇帝聽神語。壽宮,漢武帝修的神祠,武帝常到此求神問吉凶。 [2]方士:主要指道士,他們的長生不死術欺騙漢武帝求仙。祠官:主持祭祀活動的官吏,指太常及其屬官。 [3]退:回來,指司馬遷從巡祭天地、封禪之後。論次:編述,記載。 [4]具見其表里:照實揭示祭祀活動的外部形式和內涵目的。見,讀「現」,揭示。 [5]「至若」三句:至於關於俎豆、珪幣等詳細情形,以及獻神酬神的禮節,那是由祠官所記載(保存)了。俎豆:盛祭物的器皿。珪幣:玉帛等祭祀禮品。 有司:主管事務的官員,指祠官。[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