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受業子思之門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受業子思之門人》

原文

受業子思之門人[2]。道既通[3],游事齊宣王[4],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5],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6]。當是之時,秦用商君[7],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8],戰勝弱敵;齊威王[9]、宣王用孫子[10]、田忌[11]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12]。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13],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14],是以所如者不合[15]。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16],述仲尼之意[17],作《孟子》七篇。

其後有騶子之屬。

段意

此為孟子本傳。略述其學於孔門,學成後遊說齊、梁,因其主張(以德治天下),與時尚趨勢(以武力霸天下)不合,故不為所用、退而著書的經歷。

注釋

  [1]孟軻(約公元前372—前289年):字子輿,戰國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繼承並發展了儒家學說,主張「法先王」、「行仁政」,提倡「性善」說,是孔子之後最重要的儒學代表。

  [2]子思:孔子孫,名孔伋。門人:弟子,學生。

  [3]道既通:指學術思想已經成熟。

  [4]齊宣王:名辟疆。公元前320—前302年在位。全句謂向齊宣王進行遊說。

  [5]不果所言:對孟軻的主張口頭贊成,實際上不採納。

  [6]迂遠:不切實情。闊:疏略,不切實。全句謂孟軻的主張被梁惠王看作是不切合實際情況的。

  [7]商君:姓公孫,名鞅,戰國衛人,入秦後輔佐秦孝公變法有功封於商,故稱商鞅、商君。

  [8]吳起:戰國時兵家,衛人,先後仕魏、楚,為魏、楚的強盛作出了重大貢獻。

  [9]齊威王:名因齊,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

  [10]孫子:戰國時兵家,齊人。曾與龐涓同學兵法,後涓為魏將,忌其才,誑他到魏,處以臏刑(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又經齊使者秘密載回,任齊威王軍師,曾設計大敗魏軍於桂陵和馬陵。

  [11]田忌:齊威王時王族大將,曾在孫臏謀略下圍魏救趙,並殺魏將龐涓於馬陵。

  [12]東面朝齊:指關東以西各諸侯國都派使者東向朝拜齊國,意謂齊在諸侯中聲威大振。

  [13]合從(zong):指戰國時期,齊、楚、燕、趙、韓、魏六國聯合抗秦。因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從:通「縱」。連衡:指以上六國分別與秦聯合,跟從秦國去進攻其他國家。因秦在六國之西,故稱連衡。衡:通「橫」。

  [14]唐、虞、三代之德:即儒家所提倡的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所實行的德治統治。

  [15]如:通「入」。所如者不合:即孟子所遊說的國家都不接受他。

  [16]萬章之徒:即孟子弟子萬章、公孫丑、公明高等人。

  [17]仲尼(公元前551—前479):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此句連上句謂:講論儒家經典《詩經》、《尚書》等,宣揚孔子儒家思想。[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