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孟嘗君列傳孟嘗君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孟嘗君列傳孟嘗君曰》

原文

孟嘗君曰:「先生遠辱[3],何以教文也?」馮驩曰:「聞君好士,以貧,身歸於君。」孟嘗君置傳舍十日[4],孟嘗君問傳舍長曰[5]:「客何所為?」答曰:「馮先生甚貧,猶有一劍耳,又蒯緱 [6]。彈其劍而歌曰『長鋏歸來乎[7],食無魚』。」孟嘗君遷之幸舍[8],食有魚矣。五日,又問傳舍長。答曰:「客復彈劍而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輿[9]』。」孟嘗君遷之代舍[10],出入乘輿車矣。五日,孟嘗君復問傳舍長。舍長答曰:「先生又嘗彈劍而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孟嘗君不悅。

居期年[11],馮驩無所言。孟嘗君時相齊,封萬戶於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12]。使人出錢於薛[13],歲餘不入,貸錢者多不能與其息,客奉將不給。孟嘗君憂之,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於薛者?」傳舍長曰:「代舍客馮公形容狀貌甚辯[14],長者[15],無他伎能,宜可令收債。」孟嘗君乃進馮驩而請之曰[16]:「賓客不知文不肖[17],幸臨文者三千餘人,邑入不足以奉賓客,故出息錢於薛。薛歲不入,民頗不與其息。今客食恐不給,願先生責之[18]。」馮驩曰:「諾。」辭行。至薛,召取孟嘗君錢者皆會,得息錢十萬。乃多釀酒,買肥牛,召諸取錢者,能與息者皆來,不能與息者亦來,皆持取錢之券書合之[19]。齊為會[20],日殺牛置酒。酒酣,乃執券如前合之,能與息者,與為期[21];貧不能與息者,取其券而燒之。曰:「孟嘗君所以貸錢者,為民之無者以為本業也[22];所以求息者,為無以奉客也。今富給者以要期[23],貧窮者燔券書以捐之[24]。諸君強飲食[25]。有君如此,豈可負哉[26]!」坐者皆起,再拜。

孟嘗君聞馮驩燒券書,怒而使使召驩。驩至,孟嘗君曰:「文食客三千人,故貸錢於薛。文奉邑少[27],而民尚多不以時與其息[28],客食恐不足,故請先生收責之。聞先生得錢,即以多具牛酒而燒券書,何?」馮驩曰:「然。不多具牛酒即不能畢會[29],無以知其有餘不足。有餘者,為要期。不足者,雖守而責之十年,息愈多,急,即以逃亡自捐之[30]。若急,終無以償,上則為君好利不愛士民[31],下則有離上抵負之名[32]。非所以厲士民彰君聲也[33]。焚無用虛債之券[34],捐不可得之虛計[35],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也,君有何疑焉!」孟嘗君乃拊手而謝之[36]。

齊王惑於秦、楚之毀,以為孟嘗君名高其主而擅齊國之權,遂廢孟嘗君[37]。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馮驩曰:「借臣車一乘,可以入秦者,必令君重於國而奉邑益廣,可乎?」孟嘗君乃約車幣而遣之[38]。馮驩乃西說秦王曰:「天下之游士憑軾結靷西入秦者[39],無不欲強秦而弱齊;憑軾結靷東入齊者,無不欲強齊而弱秦。此雄雌之國也,勢不兩立為雄,雄者得天下矣。」秦王跽而問之曰[40]:「何以使秦無為雌而可?」馮驩曰:「王亦知齊之廢孟嘗君乎?」秦王曰:「聞之。」馮驩曰:「使齊重於天下者,孟嘗君也。今齊王以毀廢之,其心怨,必背齊;背齊入秦,則齊國之情,人事之誠[41],盡委之秦[42],齊地可得也,豈直為雄也[43]!君急使使載幣陰迎孟嘗君[44],不可失時也。如有齊覺悟,復用孟嘗君,則雌雄之所在未可知也。」秦王大悅,乃遣車十乘黃金百鎰以迎孟嘗君[45]。馮驩辭以先行,至齊,說齊王曰:「天下之游士憑軾結靷東入齊者,無不欲強齊而弱秦者;憑軾結靷西入秦者,無不欲強秦而弱齊者。夫秦、齊,雄雌之國,秦強則齊弱矣,此勢不兩雄。今臣竊聞秦遣使車十乘載黃金百鎰以迎孟嘗君。孟嘗君不西則已,西入相秦則天下歸之,秦為雄而齊為雌,雌則臨淄、即墨危矣[46]。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復孟嘗君[47],而益與之邑以謝之[48]?孟嘗君必喜而受之。秦雖強國,豈可以請人相而迎之哉! 折秦之謀[49],而絕其霸強之略[50]。」齊王曰:「善。」乃使人至境候秦使。秦使車適入齊境,使還馳告之,王召孟嘗君而復其相位,而與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戶。秦之使者聞孟嘗君復相齊,還車而去矣。

自齊王毀廢孟嘗君[51],諸客皆去。後召而復之,馮驩迎之。未到[52],孟嘗君太息嘆曰:「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先生所知也。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莫顧文者。今賴先生得復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復見文乎!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馮驩結轡下拜[53],孟嘗君下車接之,曰:「先生為客謝乎?」馮驩曰:「非為客謝也,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54],事有固然[55],君知之乎?」孟嘗君曰:「愚不知所謂也。」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貴多士,貧賤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獨不見夫朝趣市者乎[56]?明旦[57],側肩爭門而入;日暮之後,過市朝者掉臂而不顧。非好朝而惡暮,所期物忘其中[58]。今君失位,賓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絕賓客之路。願君遇客如故。」孟嘗君再拜曰:「敬從命矣。聞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59]。」

段意

敘馮驩事。由馮驩作客到他為孟嘗君收債、復相,塑造出一位雖然貧窮卻有個性、有膽識、有權謀、有辯才、諳世故的策士形象,表現了孟嘗君養士在其政治生活中的明顯收效。孟嘗君雖有門客三千,多數碌碌,今補敘馮驩,逆挽作收,不僅呼應前文,而且使中心大為突出。此段又分四層。第一層寫馮驩來作客,多次彈鋏而歌,似乎求索無厭,令孟嘗君不悅。這是欲揚先抑的寫法。第二層寫孟嘗君認為馮驩別無所長,托他到薛地收債。他去後或焚卷,或約期,還耗費了息錢不少,使孟嘗君大為生氣。經他說明道理,孟嘗君知道是為自己謀「善聲」,才拊手相謝。這裡表現了馮驩的遠見卓識。第三層寫孟嘗君罷相後,馮驩為他遊說秦國,採用「無中生有」的權謀,使他恢復齊國相位,增加封邑。這是全段中重點。第四層寫馮驩向孟嘗君說明「富貴多士,貧賤寡友」的道理,表現馮驩的諳於世故,實際寄寓着對不良世風的諷刺。

注釋

  [1]馮驩(huan):或作馮諼(xuan)、馮煖(xuan)。

  [2]躡屩(jue):穿着草鞋。屩,通「蹻」,草鞋。

  [3]遠辱:猶言委屈遠來。 辱,表謙敬。

  [4]傳(zhuàn)舍:客舍,招待所。

  [5]傳舍長:猶言招待所長。

  [6]蒯緱(kuai gou):以草繩纏繞劍把。蒯,草名。緱,纏在刀劍柄上的繩子。僅有一劍而又以草繩纏把,極言其貧。

  [7]鋏:劍。

  [8]幸舍:中等客舍。

  [9]輿:車箱。泛指車。

  [10]代舍:上等客舍。

  [11]期(ji)年:一周年。

  [12]奉:供養。

  [13]出錢:放債。

  [14]甚辯:很能言談。

  [15]長者:忠厚的長輩。

  [16]進:請進。請之:告訴他。

  [17]不肖(xiao):不成器。

  [18]責之:討索這些錢。

  [19]取錢之券書:借錢時所立契約。合:契約常有兩聯,兩方各執其一。合即合券核驗。

  [20]齊為會:意謂召集所有借債的人都來聚會。

  [21]為期:約定期限。

  [22]無者:無以為生的。本業:謀生的資本。

  [23]富給者:富足的人。以:與。要期:約期。

  [24]燔(fan):燒。捐之:廢棄債權。

  [25]強飲食:努力加餐。

  [26]負:辜負,虧負。

  [27]奉邑:也稱食邑。王侯賞給卿大夫的領地,為其俸祿所出。

  [28]以時:按時。

  [29]畢會:全部到會。

  [30]自捐之:謂以逃跑自行擺脫債務。

  [31]為:以為,認為。

  [32]離上抵負:叛主賴債。

  [33]彰君聲:顯揚您的名聲。

  [34]虛債:實際無法收取的債務。

  [35]捐:放棄。虛計:虛數字。

  [36]拊手:拍掌讚賞。

  [37]廢:罷免。指罷求相位。

  [38]約車幣:準備車馬禮物。約,收拾、準備。幣,幣帛。

  [39]憑軾結靷 (yin):驅車奔馳。軾,車箱前橫木。靷,拉車的皮帶,一頭繫於牲口身上,一頭系車軸。

  [40]跽(ji):即長跪。跪下時上身挺直,臀部離坐。

  [41]誠:真實情況。

  [42]委:給與。

  [43]豈直:豈只。

  [44]載幣:帶着禮物。陰迎:偷偷去迎接。

  [45]鎰(yi):二十四兩為一鎰,或說二十兩。

  [46]臨淄:齊國都城。在今山東淄博東北。即墨:齊邑名。在今山東平度東南。

  [47]復:恢復官位。

  [48]益與之邑:更多給他封邑。

  [49]折:挫敗。

  [50]絕:毀斷、破壞。

  [51]毀廢:因誹謗而廢。

  [52]未到:指尚未到齊都城。

  [53]結轡下拜:結好馬韁,下車拜見。

  [54]必至:必然結果。

  [55]固然:不變之理。

  [56]趣(qu):通「趨」,急赴。市:集市。

  [57]明旦:早晨。

  [58]所期物忘其中:所想得到的東西裡面沒有了。忘,通「亡」,無。

  [59]奉教:接受指教。[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