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孟嘗君列傳蘇代為西周謂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史記·孟嘗君列傳蘇代為西周謂曰》
原文
蘇代為西周謂曰[2]:「君以齊為韓、魏攻楚九年,取宛、葉以北[3],以強韓、魏[4],今復攻秦以益之[5]。韓、魏南無楚憂,西無秦患,則齊危矣。韓、楚必輕齊畏秦,臣為君危之。君不如令弊邑深合於秦[6],而君無攻[7],又無借兵食。君臨函谷而無攻,令弊邑以君之情謂秦昭王曰『薛公必不破秦以強韓、魏。其攻秦也,欲王之令楚王割東國以與齊[8],而秦出楚懷王以為和[9]』。君令弊邑以此惠秦[10],秦得無破而以東國自免也,秦必欲之[11]。楚王得出,必德齊[12]。齊得東國益強,而薛世世無患矣。秦不大弱[13],而處三晉之西[14],三晉必重齊[15]。」薛公曰:「善。」因令韓、魏賀秦[16],使三國無攻,而不借兵食於西周矣。是時,楚懷王入秦,秦留之,故欲必出之。秦不果出楚懷王[17]。
孟嘗君相齊,其舍人魏子為孟嘗君收邑入[18],三反而不致一入[19]。孟嘗君問之,對曰:「有賢者,竊假與之[20],以故不致人。」孟嘗君怒而退魏子。居數年,人或毀孟嘗君於齊湣王曰[21]:「孟嘗君將為亂。」及田甲劫湣王[21],湣王意疑孟嘗君,孟嘗君乃奔。魏子所與粟賢者聞之,乃上書言孟嘗君不作亂,請以身為盟[23],遂自剄宮門以明孟嘗君。湣王乃驚,而蹤跡驗問[24],孟嘗君果無反謀,乃復召孟嘗君。孟嘗君因謝病[25],歸老於薛。湣王許之。
其後,秦亡將呂禮相齊[26],欲困蘇代[27]。代乃謂孟嘗君曰:「周最於齊[28],至厚也[29],而齊王逐之,而聽親弗相呂禮者[30],欲取秦也[31]。齊、秦合[32],則親弗與呂禮重矣。有用[33],齊、秦必輕君。君不如急北兵[34],趨趙以和秦、魏[35],收周最以厚行[36],且反齊王之信[37],又禁天下之變[38]。齊無秦,則天下集齊[39],親弗必走[40],則齊王孰與為其國也[41]!」於是孟嘗君從其計,而呂禮嫉害於孟嘗君[42]。
孟嘗君懼,乃遺秦相穰侯魏冉書曰[43]:「吾聞秦欲以呂禮收齊[44],齊,天下之強國也,子必輕矣。齊、秦相取以臨三晉,呂禮必並相矣[45],是子通齊以重呂禮也[46]。若齊免於天下之兵,其仇子必深矣[47]。子不如勸秦王伐齊。齊破,吾請以所得封子。齊破,秦畏晉之強[48],秦必重子以取晉。晉國弊於齊而畏秦[49],晉必重子以取秦[50];是子破齊以為功,挾晉以為重[51];是子破齊定封[52],秦、晉交重子[53]。若齊不破,呂禮復用,子必大窮[54]。」於是穰侯言於秦昭王伐齊,而呂禮亡[55]。
後齊湣王滅宋[56],益驕,欲去孟嘗君。孟嘗君恐,乃如魏[57]。魏昭王以為相,西合於秦、趙,與燕共伐破齊[58]。齊湣王亡在莒[59],遂死焉。
齊襄王立[60],而孟嘗君中立(為)[於]諸侯[61],無所屬。齊襄王新立,畏孟嘗君,與連和,復親薛公。文卒,諡為孟嘗君。諸子爭立,而齊、魏共滅薛。孟嘗絕嗣無後也[62]。
段意
寫孟嘗君為追求個人私利,聽信遊說之言,放棄伐秦雪恥,甚至引秦兵攻打齊國,身死後國滅嗣絕。其中又分四層。首先寫蘇代為免除齊國向西周借兵糧,巧言勸說孟嘗君不要攻秦;孟嘗君為了持祿固寵,放棄了攻秦。其次寫孟嘗君受到讒害,齊湣王被劫後他畏禍出奔,後雖有「賢者」自剄為他剖白,使他得以回國,但深知已失寵信,乃主動隱退。第三層寫秦國逃出的將軍呂禮作了齊的相國,將加害於蘇代,蘇代此時又慫恿孟嘗君去破壞齊秦的聯合以倒呂。孟嘗君言聽計從,並動員秦相魏冉攻齊,果然使呂禮倒台。最後一層寫孟嘗君不能立足於齊,便入魏為相,聯合諸國破齊,使齊湣王逃亡而死。後歸齊,死後薛滅嗣絕。全文敘孟嘗君生平出處至此結束。
注釋
[1]兵食:軍糧。一說指武器與糧食。西周:戰國時周考王分封的諸侯國。建都河南(今河南洛陽西)。因在成周城之西,故稱。這句謂:孟嘗君怨恨秦國對他的迫害,便打算派出齊國軍隊替韓國、魏國去攻打楚國,想用這辦法拉攏韓國、魏國一道攻打秦國。為此,他就提出向西周國借糧食。
[2]謂曰:對孟嘗君說。「謂」字後省代詞「之」。這句謂蘇代替西周向孟嘗君下說辭。
[3]宛:楚邑名。在今河南南陽。葉:楚邑名。在今河南葉縣。
[4]強韓、魏:使韓魏增加地盤而變得更強了。強,作使動詞用。
[5]益之:增補它。謂攻秦後韓、魏更得到好處。
[6]弊邑:自己國家的謙稱。弊,通「敝」。此指西周。深合:下功夫結交。此句謂不如讓西周去向秦國拉好關係。
[7]無攻:不攻。
[8]楚王:指當時的楚懷王熊槐。東國:指徐國,西周初徐戎族所建。此時己歸屬楚國。其地在今安徽泗縣一帶。
[9]出:釋放。當時楚懷王入秦,被扣留。此上三句謂,您兵臨函谷關卻不要進攻,叫我們西周國君把您這番情意轉達給秦昭王說:「孟嘗君一定不會打敗秦國來使韓國魏國變強的。他攻秦的目的,是想要大王叫楚懷王把東邊的徐國割讓給齊國,同是秦國也釋放楚懷王,這樣達成和解。
[10]惠秦:施恩惠於秦。
[11]欲之:願意這樣做。
[12]德齊:感激齊的恩德。
[13]大弱:嚴重削弱。
[14]三晉:晉國由六卿掌權,到後來互相兼併,只余韓、趙、魏三家。最終三家分晉,各為諸侯,故稱。
[15]重齊:倚重齊國。
[16]賀:指派使修好。
[17]不果出:指要求秦國放回楚懷王的事沒有成功。
[18]舍人:家臣。邑入:封邑的租稅收入。
[19]反:通「返」。致:得到。這句說來回幾次,卻沒一次收回租稅的。
[20]竊:私自。自謙之詞。假:借、托。這句說我假託你的名義把租稅收入給了賢者。
[21]毀:誹謗。
[22]田甲:人名。劫:劫持。
[23]以身為盟:以生命為盟誓作保證。
[24]蹤跡驗向:尋蹤調查。
[25]謝病:托有病請求引退。
[26]亡將:逃亡的將領。呂禮:秦將。秦魏冉為相,要殺呂禮,呂禮就投奔齊國。參見《穰侯列傳》。
[27]困:危害、為難。作動詞用。
[28]周最:東周君之子。
[29]至厚:最忠誠。
[30]聽親弗:聽信親弗。親弗,人名。相呂禮:以呂禮為相。
[31]取秦:結納秦國。取,收。
[32]合:聯合。
[33]有用:指有親弗、呂禮可任用。
[34]北兵:向北進軍。
[35]趨趙:快速進擊趙國。趨,快步走。和秦、魏:與秦、魏和好。和,搞好關係。作動詞用。
[36]厚行(xing):顯示自己的厚道。
[37]反:通「返」。挽回。這句謂留用周最,既能表現孟嘗君仁厚之風,又挽回了齊湣王的信譽。
[38]天下之變:指重用呂禮而使孟嘗君失勢的趨向。
[39]集齊:歸向齊國。
[40]走:逃跑。
[41]孰與:同誰。為其國:治理齊國。這句謂,齊國沒有秦國作盟國,其他國家就會倒向齊國,親弗這個親秦派人物就會逃離齊國,那麼齊王不重用孟嘗君還會重用誰呢?
[42]嫉害:嫉妒、加害。
[43]遺(we):送與。魏冉:秦相。封於穰邑,稱穰侯。參見《穰侯列傳》。
[44]收:義同「取」。結納。
[45]並相:同時任齊、秦兩國的相。
[46]重:加重、提高。此句謂,你聯絡齊國,這是使呂禮的權位提高了。
[47]仇:仇視。作動詞用。此句意謂,齊國由於秦國的相助,變得更強,如果它真正能免除各國的軍事威脅,反過來又會與秦國抗衡,仇視你這位秦相更厲害了。
[48]晉:指三晉各國。
[49]弊於齊:為齊國所困。弊,疲睏。
[50]取秦:聯絡、結交秦國。
[51]挾晉以為重:倚仗左右三晉的能力抬高自己的身價
[52]定封:穩取封地。
[53]交重子:互相都重視您。
[54]大窮:窘困至極。
[55]亡:逃亡。
[56]宋:古國名。西周初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後,封殷紂王庶兄微子啟於宋。在今河南東部及山東、江蘇、安徽間地。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公元前286年,宋國為齊國所滅。 參見《宋微子世家》。
[57]如魏:到魏國去。
[58]伐破:打敗。
[59]莒(jǔ):齊邑名。 在今山東莒縣。
[60]齊襄王:即田法章。齊湣王子。參見《田敬仲完世家》。
[61]中立於諸侯:指以其薛邑為獨立國,對各諸侯國持中立態度。
[62]絕嗣無後:因薛國已滅,故沒有爵邑可繼承,宗法統緒亦從此中斷。[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